中国影视寒冬?看看这些一线明星演员怎么说(组图)

(哈麦/文)这两年,因为全国票房增速的放缓,热钱的退出,以及崔永元捅起来的查税风波,让影视行业从艳阳高照转为阴云密布,甚至很多人觉得是进入了“寒冬”。

在所谓的寒冬里,最能引发话题和大众关注的,还是演员们的生存状态。时不时有消息传出,有些明星为了拍戏,已经把片酬从几千万降到了几百万;有些演员因为戏约不够,跑去录综艺,或者是直播卖货了;有些演员则完全接不到戏,不得不转行糊口,去做销售了。

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采访了十多位这行业里一线的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在他们不同人的眼里,有些现状是相同的,有些又不尽相同。

比如像成龙、徐峥、黄渤、段奕宏这样最一线的明星演员,他们自身并没有受到所谓寒冬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寒冬根本就不存在。

成龙说自己的戏约排得满满的,都来不及思考寒冬这个问题。徐峥反问现在还不火爆吗?是寒冬吗?他倒是希望寒冬早点到来,可以让自己休息。黄渤说寒冬这个问题在他身上出现的严重性好像没有那么强,因为一直有好多电影在找他,只是他自己的精力未必能够顾及得到。段奕宏觉得只有心里二糊的人才觉得寒冬来了,演员赢得机会一定是得有底气。像宋洋(《长安道》、《暴裂无声》、《师父》、《箭士柳白猿》)这样没有大红大紫的演员,也并没有觉得寒冬对他有什么影响,他反而觉得是好演员的春天到了,有越来越多的好项目来邀约。

一半事实可能是像导演王小帅所说,所谓的寒冬,是基于头几年太离奇的火爆造成的。而很多人感受到的寒意,跟心理落差有关。“可能最好的时候一个演员换个脸,一天就能拍好几部戏,那他觉得现在一天或者一个月就能拍一部戏他觉得是寒冬。”

而另一半事实,确实一线的演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线的好演员,并没有受影响,或者受到的影响很小,而那些徒有虚名竞争力差的,或者本来就处在生物链底端再没法降档的大多数,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这个角度看,就是寒冬。

但不管任何行业,都是优胜劣汰,所有人最一致的看法是,寒冬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好事,因为这个过程可以淘汰掉那些混子,留下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和足够执着足够职业的人,这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有很有益处的。

成龙:我的戏约都排的满满的,从来没有感受到寒冬

我从来没有感受到寒冬,可能是因为我的档期我的戏约都排得满满的,都来不及思考寒冬这个问题。

其实前两年影视行业会有一些乱象,让外界对影视行业有一些看法。那个时候其实是在往更专业,更保护专业的方向发展。很多人说在洗牌,我不如说在洗人吧。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不好的不专业的逐渐会被淘汰,专业的只要你坚持下来,肯定就会获得成功。

演员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认真演好每一部戏,在专业领域得到大家的认可,最终会走出这个所谓的寒冬吧。

徐峥:我感受不到,我希望寒冬早点到来,可以让我休息

现在还不火爆吗?你看看现在电影院有多少部片子!我现在因为在做自己的宣传,这些电影我都来不及去参加它们的首映会,我都来不及看。

我就不说别的,我随便挑一天,今天电影院里《只有芸知道》、《被光抓走的人》、《误杀》、《半个喜剧》,有多少部电影在上?这是寒冬吗?我觉得寒冬好像不是这样的吧!

我感受不到,我希望寒冬早点到来,可以让我休息。

黄渤:特别抱歉地说一声,影视寒冬在我身上的严重性没那么强

得特别抱歉地说一声,这个问题在我身上出现的严重性好像没有那么强,因为一直有好多的电影在找我。我只是从整体的状况能够感受到一些。其实自己这个工作机会比较庆幸,还一直有挺多的,只是自己的精力未必能够顾及得到。

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没有永远好的时候,也没有永远差的时候。那在整体上,还是在发展的状态下。

那肯定会碰到一些困难,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阻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源源不断地会有一些好的电影,无论是好的品质的,好的市场反应的,好的不同的类型的电影出现。

别的可能你无能为力,你能做的就是自己把手里边的电影做好。

段奕宏:所谓的寒冬是因为你没底气,你心里二糊了你才觉得寒冬来了

首先(大家对演员的演技)有要求比没有要求一定是好的,没有要求才是麻烦的。就像我们演员拿到一句词,他不是复读机,他不是仅仅解决普通话的问题。得有要求,是,谁都能演,可是兴趣和热爱,业余和职业,初级和高级,它是有很大的要求的,它的门槛不应该那么低。我们可以是一张白纸进来,可是不断的要求自己那是必须的。如果自己不要求自己,环境来要求你,观众来要求你,我觉得这是好的,这是良性的。

所谓的寒冬是因为你没有底气,赢得机会,创造机会,挣钱的机会一定是你得有底气,你心里二糊了你才觉得寒冬来了。

甄子丹:行业所谓的低高是一个循环,我见了太多了

整个行业的所谓的低高,这个是一个循环来的。难道我没遇到过吗?1997年、1996年的时候香港的金融风暴,我银行户口只有100块,都没片儿拍了,这个高高低低我见了太多了,对我来说只是一种经历,一种转变的一个时代而已嘛。

你做好自己,你的片好看,肯定有人看的。我只能在艺术创作上做好自己的本份,就算你电影票房好与不好,你一部电影肯定有渠道让大家看到的。

宋洋:都说影视寒冬,我觉得好演员的春天到了

这几年真的我觉得挺好的,好演员的春天到了,我觉得这句话真的是很灵验的。大家都说今年影视的寒冬,但是好演员的春天,它们是阴阳调和的很好的。对我来说挺好的,也有越来越多的好项目过来邀约,我们也谨慎的选择。也有一些成本需要大量回收的也会来找我,所以我觉得让我们这些一直苦心创作的演员非常欣慰吧。

就是影视寒冬与好演员的春天阴阳融合,发生在我身上,我是这样感受的。尤其是今年这一年,我觉得这个阴阳融合的特别和谐,在我身上展现,我没有感觉到很大的窘迫,我也没有感觉到有很大的优越感,我觉得还是很舒服的一年。

朱亚文:我不认为是“寒冬”,也不认为是谁的“春天”

我不认为是寒冬,我也不认为是谁的春天。我认为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严肃创作的心态,因为影视也在走向一个正规的市场化。我觉得演员做好你的演员,你选择这一行业,你就要去选择跟角色一起疼痛,那么你真的疼了会有人体谅你的。

曾黎:我觉得还行,可能我穿长袖吧

很多公司也好,演员也好,也会去面临一些选择,可能之前的这种机会会更多一些,从2019年开始很多戏搁浅啊,很多公司倒闭啊,都会给这个职业一些些的打击,但是我觉得已经都这样了,大家要抱起团儿来,一起做好本职工作,是演员应该做的。

我还行吧(没怎么感到寒冬),可能穿长袖吧(笑)。我真的还好,我没有给自己一个期许说我必须要怎么样,每次给我一个角色,朋友们再次关心到曾黎这个演员,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何德何能有时候觉得。很多演员都会付出很多的努力去面对她的工作,但是天时地利人和会占很大的因素,你扮演的角色没有平台播出的话你可能很遗憾擦肩而过,每个角色能够呈献给观众也是一种幸运。

昆凌:如果大家觉得是寒冬了,就去多增进自己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但我自己觉得演员的那股燃烧的火还在我心里燃烧。如果大家觉得是寒冬了,我自己就会去进修啊,去调整好自己,在这个时候去多增进自己,然后变成更好,等到有好的机会来的时候,就比较so ready for it。

蒋勤勤:任何事情都是绝处逢生,寒冬并不是一件坏事

我们不是还在拍嘛,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绝处逢生,我觉得并不是一件坏事。可能是这样的话,就会有可能涌现出更多高品质的戏出来,因为大家都会谨慎而行,那可能会不一样。

王小帅:所谓的寒冬是基于头几年太离奇的火爆造成的

(导演,代表作:《地久天长》、《闯入者》、《我11》)

我个人还是那样,我并没有(受影响)。好在个人一直平稳地比较好,不是突然之间大起大落,心情落差会影响到你的情绪。

从拉开的时间长度来看的话,所谓的寒冬,它是基于头几年太离奇的火爆造成的。从我们有电影的这些年,都很有好的,有不好的,甚至到文革期间就没有电影了,就几个样板戏。文革之后又恢复,恢复到时候又不行了,又被卡。后来资本进来大家艰难的往前走,但是政策一开放一下子又起来了,就是它是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

只是头两年真的就是有点,确实像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有点太迅猛了。现在来讲慢慢的恢复到相对理智的状态吧,而且现在没有什么特别不好,你看电影节、创投,每年还有这么多的电影,电影局公示的片单还是那么长。

演员的状况我不太了解,可能最好的时候一个演员换个脸,一天就能拍好几部戏,那他觉得现在一天或者一个月就能拍一部戏他觉得寒冬,那怎么说呢?我们作为导演几年才拍一部电影,甚至几年都拍不到一部电影,它这个语境和环境不太一样,不好说。

但是我觉得冷静下来,整个的市场的规划,从创作源头到终端,都相对的让它科学起来,别那么急急吼吼的,互相一个片子上来就恨不得绑上去,就是人的那种动作都变形了,吹牛逼吹得都已经完全……现在的自媒体都自吹啊,吹得都已经大家是不得了了,一个月出现一个杰作,那不可能的事情,都是自己吹出来的,这些现象慢慢都恢复到过去,这个状态就好了。

因为过去是你没有自媒体,你自己发表不了你的态度,你只能是通过大家的反应之后,什么报纸给你登一个,电视台采访你,现在都不需要了,传统媒体都滚开,自己就开始干,那都是会容易姿势变形的,动作变形的,慢慢会好。可能观众也不会听你再吹了,不得了了,刚刚拍第一部第二部就已经是比肩死去多少年的大师的这种感觉,这是不可能的,不是不可能,这个不至于的。所以说冷静下来比较好。

刁亦男:就是热钱越来越少了,市场选择项目的时候更加谨慎

(导演,代表作:《南方车站的聚会》《白日焰火》)

影视寒冬就是那种热钱越来越少了,所以市场选择项目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对于创作者内容的质量也要求会更高,因为竞争激烈了。本来十个人去找投资,八个人能找着,现在只能改成三个了,大家都得使出全力争取自己拍摄的机会。

当然对于创作者是一个鞭策,你要正面地看待这个事儿。你不能说影视寒冬来了,就不干了。你只能积极正面地去迎战,那这个东西就变成了良性的东西了。就看谁更加的用心了。

束焕:它是一个周期性的衰退,过一两年还会反弹的

(编剧、导演,代表作:《鼠胆英雄》《大闹天竺》《港囧》《泰囧》)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特别繁荣的时候,和特别寒冬的时候。我觉得这会儿其实反而有利于大家,寒冬大家干嘛,关起门来练内功呗。比如说我要一年没活干,我可能反而有时间把我一直想写的东西好好写出来,没准这两年过了之后会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时期,会出来很多好东西。

我的建议是接着熬,就是往往是别人不干什么的时候你要干什么,大家都走了,其实恰恰是你的机会。而且我觉得这个东西都是有周期的,它不是一个永久性的衰退,它是一个周期性的衰退,周期性衰退就说明过一两年它还会反弹的。

我没有觉得(很不好过),大家好像还在不停的在找项目,开发项目,而且现在网大还挺繁荣的,但是整体的量肯定是少了,我觉得也挺好。

就是这个时候淘汰掉一批,然后剩下的要么真的是精英,要么就真的是执着,爱这个行业的人。我觉得是一好事。

冉平:我觉得是有史以来编剧人数最多的一个时期

(编剧,代表作:《封神三部曲》《西游记之三大白骨精》《画皮2》《水浒传》)

我跟你的感受正好相反,因为我经常接到各种邀请,做客的邀请,办各种编剧班,收费的还有不收费的,还有各种风起云涌,非常的多,各种私信也非常的多,我觉得是有史以来编剧这个行业里人数是最多的一个时期。

因为新的力量的加入,分母大了嘛,有些过去相对成熟的编剧也被挤压出去了,改行了,不得不改,因为新人太多了,我觉得这也正常。最后剩下的一定是质量比较高的,不管哪个行业好的永远是少的。

李力:超过50%的公司不复存在了,这是好事情

(出品人、制片人,代表作:《南方车站的聚会》、《冈仁波齐》、《小时代》系列)

站在我的角度我觉得是好事情。在2015年的时候我就说过,我说到2017年中旬以后,中国的影视企业可能50%以上的不复存在,当时很多人也在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它不太健康,就是说所有的内容生产,包括创作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太快了,而且这种快是没有质量的快。因为我是从传统行业进到这个行业里来的,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我能感受到。现在应该中了,甚至是超过了50%,甚至是60%,实际上真的是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我说是好事情呢?让我们这些真正做内容的人会冷静下来,甚至让我们更加地做到很多事情的前置和准确。前置我也说了,内容的前置,营销的前置,场景消费的前置,为什么要做这些前置?就是为了准确的表达。

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反而我会觉得越来越多优秀的内容公司和制作公司一定会长足的发展。毕竟影视还是我们的刚需,我们也相信健康的企业健康的资本会拥抱我们的影视行业。包括国家的层面的一些政策也会向我们这边倾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