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怼”郭敬明的李成儒 可真是刚了一辈子啊!(组图)

《少年的你》上映了,被拿来与之比较得最多的,就是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同样是“反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同样改编自小说,谁技高一筹观众心里自然有评判,小城君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是在《演员请就位》里怒怼郭敬明上热搜的老戏骨——李成儒。

老戏骨

Veteran Actor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在《演员请就位》的节目中上,当李成儒用这两个词儿评价郭敬明《悲伤逆流成河》的选段时,同场的嘉宾们脸色马上就变了。

“难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在看这种高中生谈恋爱……我不知道我们舞台上这几个导演能不能坐得住,反正我是觉得挺别扭的。这就是畅销书是吧?”

几句话下来,李成儒基本上“针针入肉,刀刀见血”,不带一丝手软。

但这次,他的对手可不简单。

面对着亿万票房导演和畅销书作家郭敬明,李成儒这番言论很快就被定义成“极不明智”的。

果不其然,两天之内,一个原本低调的老戏骨突然蹭蹭地上了好几波热搜。

这热度恐怕连李成儒自己也不适应。

回看李成儒的星路历程:41岁才正式出道,典型大器晚成,李成儒究竟何许人也?

他凭什么又“狠”又刚?

1954年11月25日,李成儒出生在北京一户没落人家。

两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家中11个孩子,全靠母亲扛枕木、砸路钉、卖包子,一手操持。

有时家里揭不开锅,母亲甚至连桌椅、衣柜都拉出去卖。

后来因为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两个孩子夭折,李成儒成了家中“幸存下来的九分之一”。

从小,“饥饿”就是他挥之不去的记忆。

家里吃的东西永远是柳芽、白菜、豆腐。

李成儒那时候的理想就是“戴棉帽子,吃糖耳朵”。

因为饿,他甚至跟马抢过豆饼。

一到春天,见柳絮飞满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李成儒这个“穷人家的孩子”没法像谢道韫一样发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感慨。

他一看到柳絮就捶胸顿足,因为柳絮落了,说明柳芽就再也吃不到了。

当时穷,就是穷到这个程度。

后来这些经历或多或少地映射到了李成儒的作品里。

譬如2009年,李成儒出演了连续剧《龙须沟》,一个程疯子的角色,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龙须沟是何地?

那是当时老北京地地道道的“贫民窟”。

因为感触极深,他甚至把老舍先生原本2万字的剧本增加到了40万字。

不过,贫穷的生活并没有困住李成儒。

李成儒6岁起就跟着哥哥一起唱京剧,很小那会儿他就会唱《李逵下山》。

虽然个头不大,但耍起把式来都是有模有样的。

12岁时,李成儒想考艺术院校,但没有被录取。

之后,李成儒被分配进入了一家服装厂当缝纫工,头一年,工资是16块,两年后涨到了18块。

不过工厂那么枯燥乏味的生活怎能暗淡了李成儒那蠢蠢欲动的少年壮志。

几年后,在工资还没涨到25块时,李成儒离开了那家服装厂,准备捨起自己唱戏的本事。

但唱戏这行当,不仅讲童子功,讲勤奋,还得有明白人拎着你走,才不会踩了弯弯道。

所以,彼时18岁力求精进的李成儒想要拜师。

由于当年被一出叫《针锋相对》的戏震撼到,李成儒将目光锁定在了当时北京人艺的京剧老戏骨董行佶身上。

“那种声音,那种好听,一定要跟这个人学!”

于是,当时既无引荐又无背景的李成儒干了第一件牛事儿:

“拦截老师”。

一天,李成儒跑到北京人艺的门口,看到演出结束出门的董行佶,李成儒放弃检票,就站在门口硬生生截住了他:

“您是董老师吗?”

“是啊,有事吗?”

“我想跟您学!”

“有作品吗?”

“有,我会两篇散文。”

“好,明天下午三点半到人艺宿舍找我。”

就这样,李成儒总算是入了北京人艺一代名演员董行佶的门。

那会儿董行佶一看,这小伙子确实有那么点京剧的架势,潜力看起来是有的但不知恒心和毅力如何?

于是董行佶跟李成儒说:一周一节课。

本来学京剧就是个很苦的活儿,还要坚持不间断,董行佶就是想考验下这个年轻人的意志。

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就熬不下去了,多则一年,少则数月。

没想到,李成儒一周一节课,学朗诵,练声音,练台词,整整10年风雨无阻。

所以李成儒在《演员请就位》舞台上质问两位小鲜肉:“练过十几年台词么?”

说出这句话,他是有底气的,因为他就是脚踏实地地磨了10年的台词功底。

后来他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也没有间断京剧的学习。

李成儒的这份毅力,给他后来的成功埋下了浓墨重彩的伏笔。

几年后北影毕业的李成儒进了86版《西游记》剧组。

《西游记》“开路者”李成儒

虽然是科班出身,但由于长相比较不符合主流审美工作又繁重,李成儒这个剧务干了整整五年,愣是一个正经角色没演上。

据说一开始李成儒想演的是唐僧,后来被杨洁导演残忍拒绝

但李成儒也有过人之处,那就是看人。

话说有一次,在北京人艺的练功房里面,前来选人的李成儒突然发现有个一米八出头的彪形大汉在那里忘我地健身,哑铃杠铃,各种动作一通耍弄,身材线条非常好看。

李成儒一看就乐了,马上把这个人推荐进了西游记剧组。

此人和杨洁导演一拍即合,很快就成了剧组的核心演员。

这个人就是后来扮演了沙僧的闫怀礼。

因为过人的眼光,李成儒深得杨洁导演的信任。

“拍《西游记》缺了李成儒就如同我缺了手啊!我发现他是个人才!”

后来离开西游剧组,按道理来说,本就是科班出身,又摸爬滚打了5年,累积出来的人脉和经验,怎么说也该够李成儒混个有模有样吧?

可为何他到41岁才正式出道呢?

因为就在那时,小时候挨过饿受过穷的李成儒选择了另一条路——经商。

时值下海潮流盛行,李成儒自然不想落于人后。

“那时候是卖方市场,谁有货谁挣钱。”

就这样下海搞了8年之后,李成儒又干了第二件牛事——开服装商场。

1990年,在北京最最繁华的西单,营业面积800平方米的“特别特”商场隆重开业。

宣传单张上这么写:

“特别热情的服务,特别合理的价格,特别优质的商品。——总经理:李成儒。”

然后李成儒用了一个很任性的经营策略:“不管多好多大的布料,全部只做一件旗袍!”

“你买了这个旗袍,全国就这一件!”

这还没完,接着,李成儒继续出击。

他在《北京晚报》上登广告,全北京海选漂亮姑娘当卖货员。

结果前来应聘的美女超过5000人,李成儒用空姐标准,选了其中的100个人。

这100个美女成了“特别特”最特别的风景。

那会儿获得的成绩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当时李成儒究竟挣了多少钱?

据说当时李成儒一天光一个品种的衣服就能卖出100多件。

每件成本100元,售价780。

“特别特”一天的总营业额可以超过50万元。

1991年左右,老李做外汇的仓面里放着1300万美金,当时北京人均工资为50元一个月。

当时的李成儒贵为“北京四李”之一。

开的是奔驰560宝马320,穿的是几万块一套的进口西装,戴的是一万块钱一条的高档领带。

据说有一次,李成儒和几个朋友一起坐电梯,电梯小姐对着李成儒说了一句“老总好”,意气风发的李成儒当场给了她100美金作为小费。

所以后来《大腕》中那段经典台词有一部分就是李成儒的真实写照: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直到现在,在北京故宫旁边还有李成儒家一套四合院,价值简直不可估量。

但就像鲁豫曾经问李成儒的,人一有钱会是怎样的状态?

李成儒答:“会犯糊涂。”

后来他在外汇市场上一掷千金,李成儒赔了个血本无归。

之后,生意失败的李成儒陷入思考:

“我反思了一年,我最爱的是什么?是表演。那你经商干嘛?”

一个字——退!

之后,李成儒果断开始工厂清仓,出货,该还的钱全都还上,债务整理得清清楚楚。

一转身,离开商界,徒留一段段圈中人无不知晓的传奇往事。

1995年,李成儒在北影同学赵宝刚指导的《东边日出西边雨》中扮演警察吴永民,正式全面回归演艺圈。

从此,这个经历过商海浮沉的“老板”摇身一变,成了荧幕上最亮眼的王牌戏骨之一。

李成儒的演技有多炸?

用影迷的话说,四个字叫“不着痕迹”。

他的表演浑然天成,让人感觉既自然又过瘾,没有半点尴尬违和。

就拿他在《大腕》中的表演来说,短短的1分20秒,直接秒杀了所有同组的演员。

“什么叫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台词从他嘴里出来就像机关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

把一个精神患者的癫狂表现得极其传神。

你感觉他好像是在对你叨叨不休,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这演技除了“炸裂”很难有其他词可以准确地形容。

“可以说,我拍了30年戏,没有比那个更累的了。”

当时李成儒在现场跟冯小刚说:

“你这20分钟要把各方面的问题全准备好,千万别中间再出什么差错。什么摄影对焦虚了,灯光不合适,群演不配合了,千万不别有。您就让我,万无一失地让我一条过,如果一条没过,第二条第三条就永远过不了。”

结果1分多钟台词说下来,几乎完美。

结束后,冯小刚立马上前抱住了李成儒,周围所有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片刻后,李成儒点燃了一根烟,然后他发现由于刚刚太过投入,自己的手竟在不停地发抖。

这种症状一直持续到3个半小时之后。

后来李成儒亲口承认,自己如此长久地演艺生涯里,只有过两次“开窍”的体验:

其中一次就是在《大腕》中,而另一次则是在《人生几度秋凉》。

当时《人生几度秋凉》中有一场戏,是李成儒扮演的周彝贵前来看望师傅,结果师傅已经死去,棺木就停在院子里,儿女们跪在两边失声痛哭。

当时的李成儒冲上前去,下跪,痛哭,念词,一气呵成。

事后他回忆:

“我就觉得我那个肉身骑在旁边那个房脊上,看着下边的我在那演戏。”

即使是激烈的戏码在他这里依然可以举重若轻,完成得流畅而自然。

很多人看完他的戏都印象极其深刻。

当年李成儒在赵宝刚的《编辑部的故事》中客串了一个文化骗子之后,在北京电视剧中心工作的王朔、冯小刚们好评如潮:

“用北京话说,那孙子哪找的!”李成儒笑着说道。

许多演员和制片都亲口承认老李是个“有气场”的演员。

那么为什么李成儒所演绎的角色都异常精彩?

其实是他在表演上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法子。

台词是一部戏剧的精华,一个演员对台词的把控最见功力。

譬如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这些老戏骨们的台词可没有一个是虚的。

在台词上,李成儒不仅肯下苦功,还特别愿意琢磨。

“记台词先记六成熟,然后再揣摩人物,再把那四成塞进来,这一合,台词记住了,对这个人物理解也到位了。”梁宏达这样总结李成儒记台词的法子。

所以,李成儒所塑造的角色你都会觉得非常贴切:

《重案六组》里血性十足的大曾;

《过把瘾》中说“钱是王八蛋”的钱康;

《王府井》中由富到贫的王爷;

《我这一辈子》中命运多舛的刘方子;

《古玩虫》中城府极深的罗爷;

《私人订制》中一直想“脱俗”的导演;

《龙须沟》中歇斯底里的程疯子。

虽然大多是作为配角,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看得出喜怒哀乐的真性情,丝毫不显扁平化和脸谱化。

《北京日报》评价他:

“从《我这一辈子》到《王府井》,从《重案六组》到《龙须沟》,尽管年代背景、人物身份戏戏不同,但个个都是风骨傲立的“北京大爷”,都是李成儒那"本故事纯属真实”。

诚然,演戏最高的境界,就是“人戏合一”。

回到最初,李成儒为什么会直接抨击郭敬明的作品?

真是“情商低”和“尖酸刻薄”么?

当然不是这样。

而是因为李成儒对拍戏,对演艺创作有着极其认真的态度和近乎偏执的坚持。

眼里几乎“揉不下沙子”。

所以看到不好的东西他绝不藏着掖着,这种耿直由来已久。

当年在拍摄《清明上河图》时,李成儒和香港著名演员郑少秋合作。

两人对戏的时候,郑少秋由于普通话说得不利索,频频用“123”代替。

结果李成儒不干了,当场拂袖而去。

“怎么演戏呀?我不知道你对方台词是什么。”

即使是“港帅”郑少秋也不能让李成儒收了耿直的秉性,更何况他人。

他还抨击过某些演员在现场演戏玩“双双簧”,两个人对戏,一人一个助理帮忙提词,看一场戏,你能听见4个声音。

“不是说一场戏我这样拍,全剧都是这么拍下来的!”

李成儒说起这种事情仍旧愤懑不已:

“我李成儒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李成儒在现场哪天下不来台词了,我一定不在现场装孙子,我回家抱孙子。”

郑恺在《私人订制》发布会上模仿他,遭到痛批:

“我看到他模仿我了,他用一股娘娘腔,慢条斯理地游来游去,我当时就说不要糟蹋我,模仿不要求七分像有三分像就不错了,但至少得正儿八经地来!”

他还直言张艺谋不懂京剧:“张艺谋就是胡用!”

说起基于大量野史并进行了大幅度编剧的《甄嬛传》,他直接就是一句:“害人不浅”。

基本上,他就是属于有啥说啥,耿直到爆棚的那种。

有时候,发力过狠甚至会吓到旁人。

但李成儒可没有双标。

对自己的亲儿子,他的严苛让旁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儿子李大海参加《我不是明星》,他基本上把“打击教育”给进行到底了:

“如果连这几个都战胜不了,那以后就别唱了。那条路就是走不通的。”

“首先我认为孩子们是无病呻吟,他们没有吃过苦,没有付出,稍微吃点苦就觉得哎哟不行了。”

“除了看上去人模狗样,你有什么可让我夸的?而你现在的人模狗样不是父母给的吗?”

对自己亲生儿子都耿直到“令人发指”。

李成儒就是这么个人。

借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

“不敢抨击,不敢直言的,世故圆滑的才不是李成儒!”

所以他“口无遮拦”直言批评《悲伤逆流成河》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

很多人也需要这样的鞭策、警醒,以便更好地进步。

如今像他这么认真诚实的演员,着实已经不多了。

一直很喜欢李成儒送给年轻演员们的一句忠告:

“人家请你来演戏,是给你饭吃!”

所以,做人也好,演戏也罢,少一些套路,少一些争辩,多一点磨砺,多一点脚踏实地。

这样,方能走得更远。

而至于李成儒,只想说一句:

“以后咱不如依旧醮圈辣菜就三碗豆汁,然后,耿直到地老天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