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圈从不缺一夜爆红的神话。但论及影响力和认可度,从未有哪个组合,盖过90年代初崛起于香港的“四大天王”。
和现在的流量明星不同,当年想在香港娱乐圈立足,艺人们是苦练真本事的。所以也不枉被5亿亚洲女性追了足足三十年。
而“天王”们影响力到底秘诀何在呢?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了解一下吧。
”
01
最近,刘德华上了一期鲁豫的节目。节目中,58岁的华仔吃高热量的糖醋油条(一吃还是四五块)、操起“老本行”给鲁豫剪头发、还难得聊起了夫妻相处之道。
他还喊话“四大天王”里的其他几位,希望能聚齐做一档唱歌节目。
此言一出,网友们纷纷跟上:“光是这四个名字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那个粤语流行时代真的是情怀,永远的心头好”……
自从去年黎明升级做“奶爸”,“四大天王”升级成为“四大岳父”,加上奔六的年纪,个个显得“顾家”心切,不知道其他三位是不是和华仔一样,有聚齐的心愿。
但可以确定的是,“四大天王”的时代,永远回不去了。 02
娱乐圈从不缺天王、巨星、小生、花旦。年龄相仿、实力相当的,又总被捆绑在一起,冠以“X大”名号(以“四大”居多),方便比较成就、制造话题。
但论及影响力和认可度,从未有哪个组合,盖过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黎明这组“天王”。
当年“四大天王”的“册封”,其实很偶然。
四人被集体“封王”是在1992年。彼时,谭咏麟、张国荣、许冠杰、梅艳芳等称霸80年代香港娱乐圈的“大佬”,先后宣布退出各大香港颁奖礼,淡出歌坛。“巨星”虚位以待,“谁来撑起港娱江山”成了让香港娱乐圈捉急的问题。有次张学友、郭富城、黎明、刘德华四人同台演出,被人称为“四大天王”(亦有说法是被“演唱会之父”张耀荣或邵氏高层方逸华命名)。
后来这个名号,被当时香港发行量最大的《东方日报》盖章认证,关于四人的传奇,由此开启。
册封当年,“年度十大劲歌金曲”评选,七首来自“四大天王”。其余三首,被林忆莲的《醒醒》、叶倩文的《情人知己》和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分得(且排名在后5位)。
在“天王效应”下,他们不仅“垄断90年代最受欢迎男歌星奖”,歌坛之外,几乎所有的香港大制作电影中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文化影响力至今位居“香港十大文化符号之首”。
近十年的时间里,各大颁奖礼前排有四个位子都是专门为他们留的。
天王们的影响范围甚至冲出了亚洲,粉丝囊括各个年龄层。
1993年,央视35周年台庆,赵丽蓉老师领衔的小品《追星族》里,蔡明的角色“小明”就是“四大天王”死忠粉。
▲和现在粉丝们有组织地为爱豆“做数据”、“刷超话”相比,那时候“追星族”们的方式,是把爱豆的海报贴在床头。“颜王”黎明不仅收割了无数少女心,连韩国前总统卢武铉都是黎明的粉丝。
“歌王”张学友的《吻别》一出街,专辑销量达到全球400万张。
1995年的时候,他的唱片销量仅次于迈克尔·杰克逊,排名全世界第二,麦当娜都只能排在他后面做老三。
不过,有幸被迈克尔·杰克逊唯一购买过演唱会DVD的华人歌手,是“舞王”郭富城(发行于1993年的《狂野之城》)。
▲郭富城曾经在演唱会上表演过迈克尔·杰克逊的“专利”动作45度倾斜,据说是专程去美国向杰克逊讨教来的。
而后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杨丽娟事件”,因“全能王”刘德华而起。杨父为满足女儿的追星梦,不惜卖房、卖肾,倾家荡产,最后在香港跳海自杀。悲剧之下,可见粉丝的狂热。
都说90年代是“香港娱乐黄金十年”, 当时无论香港还是内地,都需要这样的偶像巨星,来丰富“开放”后的文娱需求。
香港著名词作人黄霑说,因为“四大天王”的横空出世,香港乐坛的颓靡推迟了整整十年。此后香港乐坛,再无天王天后。 03
和被捆绑做“天王”一样,四人踏足娱乐圈,也像是命运安排的偶然。香港早期出道的明星,很多都是因为家里没钱,才会去娱乐圈混口饭吃。
▲周润发、梁朝伟等许多早期港星,成名前都很穷。
成为巨星之前,刘德华在贫民区生活,从小在家里开的杂货店帮忙。后来梦想成为发型师,从洗头小弟做到带徒弟,如今在节目中给鲁豫洗剪吹的娴熟,也是在当时练就的。
▲鲁豫剪头发的这家店的店主,就是刘德华徒弟(后面穿白衣那位)开的,现在门面已经做到香港最大。
后来TVB艺人训练班招人,同学邀华仔一起去“凑热闹”,结果一试即中。训练班毕业后,刘德华做了签约演员,跑了一年龙套,开始在影视剧中慢慢出头。
▲1982年的《猎鹰》是刘德华第一次做主角,也是走红的开始。
郭富城之前卖过空调、做过搬运工,也是在艺人训练班出来的(刘德华是第1期,他是第2期)。
后来,他为许多女歌手做过晚会伴舞(邝美云、陈慧娴、周慧敏、刘美君、梅艳芳等人的音乐录影带中,都曾出现过郭富城伴舞的身影);也演过许多电视剧配角,后来因为拍了一组摩托车广告,才终于被唱片公司相中,有了出唱片的机会。
▲让郭富城大火的是当年阳光机车(HONDA摩托)的广告。
张学友曾全家五口挤在香港鲷鱼涌的狭窄房子里,中学毕业后就出来打工,还因胃病换过工作,后来参加歌唱比赛“踏上星途”。
四人中,黎明出道前,家里经济条件最好(爸爸是生意人,黎明算得上是“富二代”)。但他父母离异,后妈对他过于严厉,不快乐的童年,使黎明出道后一度有些拧巴、不会与人“好好说话”。
黎明原本被父亲送去国外读书,1985年暑假因病回香港,被星探发现,说服他参加碧泉新星大赛,获得冠军。
次年,又参加新秀歌唱大赛,获得季军,后来书也没读完,辍学回来踏入演艺圈。
▲先后与李嘉欣、舒淇传过绯闻,如果放在今天,黎明也是女神收割机了。
不过,和现在的流量明星不同,当年想在香港娱乐圈立足,艺人们是苦练真本事的。靠立人设或粉丝们哭喊“我只爱他的颜”就能被捧起来的故事,搁在当年更像是天方夜谭。想在圈里活下去,艺人必须靠作品说话。“天王”也都是一边被疯狂diss,一边摸爬滚打才可能熬出来一片天。郭富城曾被喷唱歌跑调、跳舞的时候上气不接下气。后来他苦练舞蹈,成了朱碧石之前的第一代“亚洲舞王”。
黎明90年代参加华东水灾筹善款演唱会,离场时有人捐50万要求他再唱一首,黎明来不及跟乐队对key就急忙上台开唱,结果直接破音,因此被称“走音天王”。
那时做艺人,还必须有持续高产的能力。因为艺人数量不多,但市场需求又不断扩大,大家想听更多歌、看更多电影,公司便会要求艺人不断拍戏、唱歌。所以,当时的明星动不动就是多栖发展、全能型,当年磁带盒上最喜欢印的,就是“X栖巨星某某某”。其实“X栖巨星”们,都是被逼出来的。刘德华曾一年之内连接13部电影,有时一天只睡一小时,因而得了个“刘十三”的称号。这个纪录,后来又被他连接16部作品打破,获称“拼命十六郎”。
▲刘德华是典型的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实力。网上有个话题,直接叫“谁能帅得过1993年的刘德华”。张学友倒是“皮”过,仗着天资好,有段时间喝酒、抽烟、飙车,结果专辑销量直接扑街,最落魄的时候,曾被路人指着鼻子骂“你妈妈的!”
即便在“封王”之后,每次颁奖礼,天王们还是会紧张得要命,生怕作品不行被嘘。
按张学友的说法是:“你本来觉得(奖)这个东西没什么所谓的,但是到了台上,却紧张得跟疯了一样。”
“靠作品说话”,自然会诞生“几十年不过时”的经典好歌、好电影,而当年练就的“本事”和好习惯,也让天王们走过黄金时代,仍常青未败。
就算在2000年后,香港乐坛再无昔日的统治力、港片也日渐萎靡,天王们仍旧凭借强大的市场号召力,频频出现在大荧幕和演唱会舞台上。
当年一直被嘲“不会演戏”的郭富城,成了公认的演技派,因《踏雪寻梅》拿了金像奖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