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都去哪了?一文解析综艺行业捞钱秘术(组图)

偶然获得某综艺节目的一份费用资料,内含道具采买清单、车辆使用费用、道具组人员劳务费。

拿到报价单的制片人懵了,在报价单上写写画画——“泡沫作的”、“泡沫作的”、“什么桶900/个?”、“冻一块冰要4000元?”。在那份清单上,两尊道具石猴的标价为10万块,三只翻制铸造的泡沫青蛙3万块。

而在道具车辆劳务费的清单上,该制片人写道“怎么可能租车每个月用30天,正常就是集中运输、集中采购。正常节目每月只需租6-8天,也不会产生杂费。”而清单显示,该节目内外景使用的金杯车和外景货车均租赁了30天。

一连串数字背后似乎是道具环节负责人在胡乱报价坑骗出品方的钱。

“道具只是一部分,而且比例通常不可能太高,只是很小一块。”对面的导演向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聊起自己这些年的所见所闻,“传授”其在整个综艺前期制作里碰到的捞钱法门:一般综艺节目道具不多,即便多也不会特别贵,而且有标价可寻。反而是灯光、舞美这类耗材需求大、专业度高、价格高,利润空间大。这还只是底层捞钱的逻辑,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制片人和制片主任自有更高明的捞金手段。

“综艺制作赚钱”似乎成了圈内很多人的共识。

目前综艺前期制作主要分为制片团队(制片人、制片主任)、艺人统筹、导演团队、灯光、音响、舞美、道具等几大部门,后期还有宣发、后期制作等等,前前后后涉及到几百上千人。这其中,便有许多门道。

我们不妨开一下脑洞,如果现在有一档制作费为两亿的棚内音乐综艺,处在各个环节上的人会怎么捞钱?

河豚君设计了几个维度:捞钱空间(基于该部门可涉及到的金额比例)、捞钱额度、具体操作手法,最后综合评定出捞钱指数。五星意味着“大有可为”,此后星级依次衰减意味着捞钱性价比依次降低。

制片团队篇

正常费用占比:工资、年薪和项目奖金,几十万到百万不等捞钱空间:1%-10%不等(制片团队负责整个2亿的盘子)捞钱额度:几十万到大几百万不等

具体操作手法如下:

1、视频平台中小项目制片人强行指定导演团队,从中渔利2、指定艺人或与艺人团队谈高价格,再与艺人团队分成3、指定灯光、音响、舞美、道具、群演、车辆、劳务等剧组衣食住行、制作宣传层面供应商,各方面拿回扣

捞钱指数综合评定:五星 ?????

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解读:别看制片人或制片主任一般只在拿平台或资方给的固定薪资或项目奖金,但众所周知,一档综艺节目的操盘过程中,制片人算是项目一把手,可使用的权力最大,也可以从顶层开始“操作”。

一位经常去视频平台提案的导演告诉河豚君,因为目前视频网站只会对自己参与投资的项目大力宣推、投入顶级制作,一般的外来项目通常没有水花,而这种没有太多关注的项目反而有非常多可供制片团队“发挥”的地方。一般流程是,市场上小的制作团队来提案,平台如果看好会指派自己的制片人负责该项目,这个时候制片人会佯装询问该项目的制作班底,“编剧是谁?制作团队是谁?后期给谁做?”继而下定论“我觉得你们的导演组不行,我给你介绍别的。”这些被制片人介绍过来的团队通常过往的成绩一般,但价格比市场上的同等团队高得多。

“市场价本来只有100万,最后变成160万或180万。”这其中制片人可能拿了50万。尽管该制片人介绍的团队远远不如提案方自己找的团队,但为了项目能够在该平台播出,通常也只能接受这种强制安排。“因为没有平台支持,这个节目是用你原来请的一百分导演团队做,还是我塞给你的六十分团队做,都不可能得到太大的宣传预算,播完就算。”



而各个环节的供应商在报价时会给到市场价格,但等制片人或制片主任去聊价钱时一定会有折扣,“这已经是影视行业的所以环节的潜规则”。但对外的账面没有任何漏洞。


艺人篇

正常费用占比:50%(1亿)捞钱空间:10%-20%捞钱额度:1000-2000万

具体操作手法:

1、经纪人联合艺统或制片方制作AB合同2、制片人指定艺人拿回扣3、小艺人求上节目返制片人或相关人员回扣

捞钱指数综合评定:五星 ?????

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解读:艺人无疑是综艺投资中的大头,但很多综艺制作人告诉河豚君,经过市场调节,目前一档S+级节目里的艺人费用占比不会超过50%。如果投资方或资方制片人能掌握艺人资源自然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且以后持续做节目,还可以控制艺人资源。但如果需要外部艺统团队来操盘,则极有可能出猫腻。“明明是700万的艺人,谈成1000万,艺人统筹和艺人经纪去拆,资方顶多只能派人在中间审核合约。”有时候非出资的制片人也会通过强行指派某些艺人来索取回扣。这在业内都是常有的事。

在艺人片酬身上动手脚虽然危险性较高,但一旦成功利润巨大。“现在艺人每个几百万下不来,如果每个艺人身上弄20万,也不到百分之十,但对年薪百万的人来说已经很多了。”

还有一些节目需要非常多艺人,有主咖和副咖,主咖已经敲定大牌艺人,剩下充量的副咖就需要很多小艺人来补充,这其中也有很大回扣空间。


导演团队篇

正常费用占比:不高于4%(800万)捞钱空间:10%-50%(视导演权限而定)捞钱额度:几十到几百万不等

具体操作手法:

1、担当中介,介绍各制作环节供应商拿回扣2、选秀节目导演从选手身上获利

捞钱指数综合评定:三星 ???

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解读:导演团队是项目中的执行团队,如果只是资方或制片方邀请过来的,通常情况下拿一些导演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间没有操作缝隙。一位综艺导演告诉河豚君,自己曾经在负责一个项目期间,多年不见的朋友找到自己,想要承担节目的舞美,并暗示要返回扣给他。这折射出一个可能,导演组负责协调现场各个环节,包括灯光、舞美效果,道具、音响等的使用,这些工种背后的供应商为了拿下项目除了要打点制片团队,还可从导演团队入手,“曲线救国”。 另外,近几年大行其道的选秀节目也给导演组制造了“创收”的机会。选角、进入节目后镜头博弈等都有很大空间。河豚君就曾听过不少选秀节目导演收取选手好处,向该选手倾斜镜头、剧本的传闻。

硬件篇:道具、舞美、音响、灯光

正常费用占比:5%(1000万)捞钱空间:20%左右捞钱额度:200万左右

具体操作手法:

1、虚报价格或做假账

2、以次充好

捞钱指数综合评定:两星 ??

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解读:据相关人士称,大部分综艺节目在道具上的需求量并没有那么大。像河豚君拿到的那份清单中,超出成本十几倍价格报账的,尚属个例。大部分采购高出个30%还算普遍。大部分剧组负责人对道具采买上的猫腻多少都清楚,只要不太过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只要可以保证节目效果。 如果是棚内节目,更多预算花在灯光、舞美,如果是音乐节目,音响会多一些。为了配合艺人档期,节目组通常会直接包下四个月的摄影棚,舞美、灯光、音响也会一次性全部搭建好。其中舞美只需少量人工来维持,人工成本会大大降低,这个时候供应商会给出更高的回扣率拿下单子,解放人力用以做其他项目。而灯光之类的东西,也会在录制间隙被拆下来供应其他项目。当然,这些操作和拿回扣、以次充好相比都算是合理利用资源了。

但总体来说,后三者的花费要远高于道具。而随着节目体量的扩大,一些节目的投入逐渐增大,各方面的采买和制作相应增加,获利空间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水分就渐渐出来了。

有些供应商会面上拿质优价高的道具来做账,真正用时便以次充好。 各工种的工作人员最喜欢“有想法”的导演,买买新道具、添置点新音响、增加点新花样。很多周播节目会定期重新设计舞美,一来是为了更换场景或更换了冠名商需要重新布置,另一方面则是必须重新发生一笔资金流动,这样“中间才有人赚钱。”



宣传篇

正常费用占比:10%-15%(1000万-1500万)捞钱空间:20%左右捞钱额度:200-300万

具体操作手法:

1、和媒体签订框架打折扣,向甲方报原价,赚取其中差价

2、向甲方推荐某些媒体,从中收取回扣

捞钱指数综合评定:一星?

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解读:宣传已经处于整个综艺节目最末端的环节,上承甲方宣传负责人,下接各路媒体。除了收取常规服务费,最常用的“创收”方式便是利用与各路媒体的关系制定较为低廉的投放框架,向甲方承报市场价格,以此赚差价。另一种方式则是媒体主动找上门,希望宣传方向甲方推荐自己的媒体,这种时候会有相应折扣作为回报。但因为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甲方负责人手上,所以能不能赚得了这笔钱并不归自己说了算。而在整个项目环节中,宣传工作既复杂利润又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后期篇

正常费用占比:3%-5%(600万-1000万)捞钱空间:无捞钱额度:无

捞钱指数综合评定:零星

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解读:作为综艺制作下游环节,后期制作的价格其实十分透明。一位后期公司负责人曾告诉河豚君,现在一档大型综艺节目的后期往往在大几百万,但与此同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长达四个月的战斗,利润本身就低。又因为处于相对独立的环节,不与其他环节发生利益纠葛,所以后期团队想要从劳务费中得到其他好处几乎没机会。



“权力越大,猫腻越多”,金字塔结构操控的制作模式背后

尽管以上几个环节尚不能概括综艺制作整个流程,除此之外还有劳务、差旅等非常多支出,但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数字里发现,整个项目的人员构成是金字塔式的,这个结构背后是捞钱渠道和金额的不断缩减。 尽管每个人的岗位不同,权力不同,视角不同,但总可以想到法子搞钱。制片人、制片主任位于金字塔顶端,负责的环节最多,能从中找到漏洞的地方也最多。艺人作为节目整体制作费中最大的一块肥肉,必然被各方虎视眈眈。随着权力的不断稀释和分支,导演团队、负责硬件设施的供应商、宣传、后期等金字塔中底端人员所能接触的环节变少,分配到的金额也有限,能从中“掘金”的空间也在收缩,敛钱手段也更原始。 但“如果我今天能在道具上捞一点,不会想在灯光、舞美、音响上来一点吗?那个更好赚。如果他只赚道具,那他的管辖权可能只有道具。”总归一句话:权力越大,猫腻越多。没人和钱过不去,更何况“制作费过一手脱一层皮”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6月时,河北张家口“水幕电影项目”层层转包,制作费从4000万落到135万的新闻令人咋舌。综艺行业倒不至于此,2亿的资金至少能有1.5亿花到制作上,但背后同样是不透明的机制和无数同谋。

尽管看起来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市场上都是明码标价,但一旦涉及到人为操作,总有不透明的地方,“比如下面的道具师告诉制片主任这个东西20块,制片主任说太贵了,拿去退。大家看到的或许是这样,但在做账的时候,没有人看到是怎样做的。”在剧组,账目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看的,只需制片主任交到制片人及以上级别的人手里。中间的信息不对等必然导致有空子可钻。

有些剧组会设立跟组财务,但这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我给你张设备单子,你看得懂吗?财务一样看不懂。财务可以看数量、数字,但我写30颗不同功能的灯泡,他看都看不懂,只能算数量。财务能做的只有这些。“这样一来便出现了各个工种虚报价格的情况。

尽管有综艺制片人跟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说道,目前大多数综艺剧组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预算表,但制片人往往只关心总预算,而且当项目越大的时候,越不会去关注那些小钱。这就给了各个工种见缝插针、浑水摸鱼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业内人看来,各个环节从中捞钱已经成为整个影视行业的潜规则,“这种生态是没法改变的,而且每个项目都是个案,每一个单位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问题。”而多数人见到这些情况选择看破不说破,“你今天看得不顺眼把它点出来,只是这个人在这次事情上被解决了,但这个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换一个人来替补会不会一样?我不知道。”关键是,“你不知道后面的人是谁。”尤其面对平台,关系盘根错节,一不小心自己就会被“穿小鞋”。 关系、人情、机制构建成某种平衡,让“大家都知道,所以硬在这个生态中间划一刀没意义”成为行业共识。没人想去破坏,因为人人都在这个多年形成的默契下相安无事。

这些不透明的机制、约定俗成的默契也许能使得多数参与到其中的人迅速致富,但对行业升级和良性运转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低回报率一直是普遍综艺的归宿,近年来综艺行业之所以迅速发展并非得益于健康的体制,而在于资本的倾斜。当资本不再,又未能形成良性运转机制,彼时受苦的还是综艺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