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讨伐流量
这像是一个打破次元壁的发问:
“周杰伦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
的确,周杰伦不仅没有开通微博,代言广告的转评赞也不过万。但这不是带有恶意的质疑,而是个真诚的疑问,提问者充满了疑惑,流露着懵懂和天真,对未知的事物持有应有的谦虚和谨慎。
从行文来看,他或许还是个孩子,他似乎是刚发现,在数据之外,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即便已经被我们认定为常识,但他怎么也想不通。
引发此次大战的豆瓣原帖
就像那个古老的洞穴之喻一样,被困在洞穴里的人突然走了出来,他对现实的一切感到头晕目眩,对陌生的事物感到怀疑。而这个洞穴,正是流量打造的封闭世界。
毫无疑问,带有原罪的流量再一次激发了大众的不满和群嘲。以周杰伦的歌迷为主的群体,势要证明,一些人奉为圭臬的流量,是个不值一提的东西。要做,谁都能做。
歌迷们开始像模像样地学做数据了。他们进入超级话题主页,通过签到、发帖和评论等赚取积分,然后贡献给明星本人,以增加他的排名。
这不得不提一下超话的规则,每周日凌晨结算,然后归零,该机制让超话成为一台流量的永动机,粉丝们夜以继日,在数据工厂里刷榜,生产流量。
周杰伦排名原本在两百开外,在这个数据的世界里,可以说是“寂寂无名”。而霸榜的则是一群大家并不熟悉的小鲜肉,其中多次被质疑数据造假的蔡徐坤,更是常年占据明星榜的第一名。
歌迷们自称是被迫营业,言下之意,是要为偶像和自己的青春掰回一点颜面。
仅一天时间,自称夕阳红的歌迷就碾压了众多流量天王,直追所谓顶流(顶级流量)蔡徐坤。又经过一整天的鏖战,终于在7月21日凌晨取得了胜利。
周杰伦超话排行榜超过蔡徐坤
但这样的数据对周杰伦本人来说,几乎是毫无价值。但对于流量艺人来说,数据就是一切。
02
谁制造的流量明星?
周杰伦的歌迷,蔡徐坤的粉丝。两个时代的人,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娱乐工业塑造的产物。
在前一个时代,明星及其团队创作(制作)作品,通过媒体扩大声量,经过磁带、CD或者MP3,最终与歌迷产生了联结。顾名思义,作品是最大的媒介。
借用一个戏剧概念,这种关系里,明星和粉丝之间,横亘着一堵墙——第四墙。观众是观众,艺人是艺人,作品是作品,界限分明。
但在互联网时代,这堵墙被打破了。观众涌了进来,“你一票,我一票”,成为所谓“全民制作人”,你可以唱、跳、rap、篮球,但这都不重要。观众要的作品不再是真正的作品,而是艺人本身。没错,艺人就是观众共同塑造的作品。
当然,这也不是指一个实体的人,而是由粉丝、艺人、经济公司和资本共同供养的人设,人设的扮演者,就是艺人自身。
这有什么不同呢?在资本的眼里,很多麻烦事就可以省去了,比如作品。毕竟,创作是一件难以把控收益的事情。
跟传统艺人相比,以人设为卖点的偶像,需要一套单独的运作逻辑——流量。流量由军事化的庞大粉丝群体产生,他们组织严明,有职业的意见领袖(通常有经纪公司的身影)、坐拥百万粉丝的大粉、数据粉(引导数据的专家)等等。打榜、控评,反黑……粉丝自己会主动地投入数据生产,这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靠着一系列的群体行为,为偶像带来巨大的流量。
不要小看了数据,它是供养偶像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因为流量用于变现,是资本收割时最主要的筹码。反过来,资本也会划定粉丝生产数据的规则,比如,什么时候转发,打什么标签。
也就是说,资本决定了数据该怎么做。
各路明星为周杰伦超话打榜
这跟周杰伦的时代有了巨大的不同。粉丝以流量来投资明星,养成明星,为明星输送人气,积攒身价,品牌商和经纪公司介入进来,变相地从粉丝身上获取价值。所以大多数流量明星不需要作品,依靠颜值、性格等因素,同样可以获得粉丝的追捧,同样保证收益。
当然,在流量的王国里,粉丝并不是被收割的韭菜,也不全是生产数据的劳工。赋权的幻想、可以量化的欲望,都是他们维系“偶像”运作的驱动力。
这形成了一个闭环。作品不再重要,或者已经沦为附属。
03
流量之罪证
流量明星火于2014-2015年。最先领跑流量潮流的,是从韩国EXO解约回来的鹿晗,他的单条微博评论就超过了1300万,这让他抱回了吉尼斯纪录的奖牌。而此时,他还没有任何作品。
至此之后,数据成了衡量明星价值最重要的标准。经纪公司纷纷养起了营销号,走上了包装流量明星的道路,一个又一个的顶级明星,就这样被数据打造出来了。
鹿晗微博评论数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资本市场普遍认为,数据背后的流量,就是票房、收拾和销售的万金油。但对于粉丝以外的路人群体里来说,流量明星却充满了原罪。几乎可以跟“天价片酬,演技差、不敬业”划上等号。
比如Angelababy,在综艺《奔跑吧!兄弟》成名后,她主演了《孤芳不自赏》。该剧播出后,观众发现了严重的绿幕抠像痕迹。后来有媒体报道找出了原因,Angelababy 档期紧张,其实并没有参与实拍,她的形象全部靠后期合成进去。
长期受流量荼毒,大众也产生了抗拒意识,“流量=演技差=烂片”成了观众评价作品的固定公式。
Angelababy(杨颖)被指绿幕抠图
流量远不是万金油,正成为市场和观众心中的毒药。2018年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了这一点。诸如《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流浪地球》等影片,无不是口碑票房双丰收,却不见流量明星的身影。
而众多流量明星们主演的大制作,无不惨淡收场。有媒体统计过,流量明星对电影票房的贡献接近负数。
即便如此,流量依然呈疯狂屠戮之势。微博上仍是一派激烈景象。2018年从偶像练习生横空出世的顶级流量蔡徐坤,一条宣传新歌的微博转发超过1亿次,等于每三名微博用户当中,就有一人参与了转发。
致命的是,疯狂的流量也走向了失控的边缘。今年二月,央视就点名批评某艺人的微博数据虚高,涉嫌造假。画面显示的,正是蔡徐坤的微博。央视还直言不讳地指出,数据造假,让娱乐圈陷入唯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
遗憾的是,当整个行业开始自查自纠时,粉丝们依然乐此不疲,各家粉丝惨烈轮博(轮番发微博,饭圈术语),没日没夜转赞评,做数据,为爱发电。
流量早已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封闭自足的美丽新世界。
以至于,当他们看到徐峥的超话关注量寥寥,票房却高歌猛进,他们很难理解这个常识般的逻辑,他们也无法理解,数据之外,一个艺人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同样的疑惑,也指向了一个“过气天王”,但他和他的粉丝们不信数据这一套,并反手就助他登上了数据的顶峰。
就这样,带着几分戏谑的意味,周杰伦短暂地把流量踩在了脚下。
回看这场运动,它以证明数据为初衷,意义却发生了变异,变成了对数据本身的调侃和讨伐,面向流量为王的时代,人们疯狂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正所谓,天下苦流量明星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