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刘德华在采访中说了一件事。2017年泰国坠马,导致他盆骨破裂。2018年底因失声导致演唱会停办。渐渐地,投资界开始出现一种声音:
“一辈子也没想到,投资刘德华竟然会亏!”
在经历伤病和不甘的同时,刘德华也看到了这个社会更冷漠、真实的一面。
或许在商人眼中,刘德华就是一棵摇钱树。有他在,演唱会可以场场爆满,电影票房分分钟破亿。
可英雄也有垂暮的时刻,他也有衰老的那一天。
如果这一天来临,刘德华或许无法像从前那般拼命,无法让投资商得到丰厚的利益。那么商业社会是不是就可以将他无情抛弃,然后寻找下一棵摇钱树?
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可我希望你能在这篇文章中 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刘德华。
一个不那么在乎钱的刘德华。
01
其实,刘德华自己也做过投资人。
他选择投资的项目,经常被认为是「亏本生意」。可他却有些义无反顾、不计得失。
2011年,许鞍华正在筹备拍摄《桃姐》。
电影讲的是「一个保姆的一生」。一没流量明星站台,二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以在当时,没有人愿意出钱给她投资。
剧组迟迟无法开工,举步维艰的许鞍华找到刘德华。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很久没有足够的钱了,你能不能帮帮我。”
这句话让刘德华非常难受。自己尊敬的导演在流量票房为王的大环境下,竟然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他当即投了3000万,并亲自担任男主角。
有人问他,这么冷门的题材上映后怕是会“亏死”。刘德华却笑了笑,“亏就亏咯,亏也只是亏的我的片酬,就当找人陪我玩了两三个月。”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在娱乐圈中尤是如此。
刘德华帮一个人,没什么理由。
不在乎亏不亏钱,只为了让朋友体面完成一个作品。
02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
《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是在宁浩的资助下拍摄了这部电影。
可人们很少知道:2005年,刘德华的公司推出了「亚洲超星导」计划。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给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的新人导演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当时刘德华找到宁浩,对他说:
“我相信你是有做商业片的潜质的。我给你一笔钱,你想拍什么都可以。”
正是刘德华的300万投资,孕育了《疯狂的石头》。
在锱铢必较的商业社会,人人往往会将赌注压在胜券在握的项目上。
当所有人都在盯着所谓大导演和大制作时,那时的刘德华就开始把目光聚焦在扶持新人身上。
他帮一个人,没什么理由。
不在乎亏不亏钱,只是为了给新人一个出头的机会。
03
投资给不被看好的电影或新人,刘德华为什么要这么做?
张卫健和刘德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原因。
张卫健早年投资房地产生意失败,面临破产。是刘德华给他签了一张支票,帮他度过了这个难关。
当时,刘德华并没有高高在上地摆出同情的姿态,而是像一个老大哥一样对他说:
“学到就要教人,赚到就要给人。”
正是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刘德华的初心。默默无闻时,他也受到过前辈的提携。穷困潦倒时,他也被人无条件帮助过。
一路走来,他从不谙世事的“笨小孩”成长为天王明星。当年他收获的善意,如今他传承了给别人。
他的「教」,给了初出茅庐的宁浩继续追梦的勇气,也帮助《疯狂的石头》收获几千万票房。就这样,一场「亏本投资」让新人导演宁浩声名鹊起,也间接成就了黄渤、郭涛等人。
而他的「给」,让穷途末路的许鞍华凭借《桃姐》 横扫了金像奖7个大奖。饰演桃姐的女演员叶德娴,也在自己的“中年尴尬期”夺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殊荣。
他帮一个人,其实没什么理由。
只是在当年,别人也这么帮过自己。
04
在投资客眼中,人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不用浪费时间在他们身上。
就像蓝洁瑛在落魄时期,被媒体丑化为“疯女人”。没有人向他施以援手,大家对她都敬而远之,甚至巴不得踩上一脚。
得知蓝洁瑛的困顿窘迫后,刘德华拿出10万现金给她。不成想一夜之间 钱就被人偷走了。
他意识到单纯地给钱并不能帮到蓝洁瑛,她需要定期的经济援助。为此,刘德华联系了当地的救助机构,亲自帮她申请生活救助金。
在刘德华投资的电影中,你或许会看到许多“旧面孔”。
比如郑则仕。
早年间,郑则仕自己也开过电影公司。因为投资失败,亏得血本无归。绝望的他甚至想过自杀,却被刘德华拦了下来。
他借给郑则仕一些钱,还把他推荐给各大剧组。在电影节,中年演员很少有戏可拍,是刘德华的推荐,让郑则仕解决了长远的生存问题,更拥有了重新出发的机会。
他帮一个人,不需要什么理由。
不在乎借出去的钱能不能要回来。
只是刘德华理解每个人都曾被生活所困,他们只是需要被人拉一把,重新出发。
05
或许很多人会质疑:“刘德华也太会做人了吧,他是不是装出来的?”
可这世上,谁能做到去扮演一个“好人”四十多年呢?
一个人的品行,不在于他在人前的表现,而在于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今日说法》曾经曝光:在一次慈善活动中,很多参加义演的明星其实都收取了高昂的出场费。名义上是献爱心,背地里却忙着敛财,忙着提升知名度。
后来才发现,那场义演只有彭登怀和刘德华没有向主办方索取酬劳。有人表示不解,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德华反问:“既然是义演,那干嘛要收钱?”
或许在商业逻辑中,刘德华这么做就是“傻”。“明明这是圈内不成文的潜规则,大家都这么做了,为何你偏偏不要钱?”
可人这一生啊,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在刘德华眼中,里子比面子更重要。做人比赚钱更重要。
他帮一个人,根本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营造什么人设。
他不愿同流合污,只想无愧于心。
06
印象中的刘德华待人温柔谦和,没有一点架子。
可有些时候,他的原则和底线也非常坚定。尤其是触及到家国原则时,他从未动摇妥协过。
1997年香港回归。
当时春晚向香港演艺界人士抛出橄榄枝。在被邀请的明星中,有的嫌报酬少直接拒绝,有的则去了看似更大牌的节目里当嘉宾。
只有刘德华主动登上了春晚舞台,并在此演唱了《中国人》。从此这首歌火遍了大江南北,而当年无人问津的春晚,如今也成了大家争先恐后想要登上的舞台。
王晶导演在访谈中也提过:很多年前,刘德华就可以在好莱坞发展了。
可当时很多外国的剧本对中国文化存在偏见,面对这种情况 刘德华定下铁律——“凡是涉及到辱华的角色,他都不会出演。”
2006年,刘德华出席了日本歌友会。
主办方要求他用日语和歌迷打招呼,甚至还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在歌单上加了不少日语歌。
刘德华当即拒绝了这些要求,然后说了一段话:
“因为合约在身,我不得不来日本。但请不要以为凭一纸合约,就可以把我牵制住。我只是觉得这样做对我的歌迷很不公平,他们是无辜的。
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有国界。音乐没有国界,但是音乐家有国界。另外,下次介绍我时请不要说我是香港歌手,我是中国歌手。”
刘德华的这些行为,在商人眼中或许就是“傻”吧。
明明不用表达任何立场,就可以赚很多钱,可他偏偏要表态,偏偏要不满。
就像他那首《17岁》中唱的:“多年后,哪怕那首《忘情水》不再经典, 仍长埋你的心中从未变”。
这么多年,回头细细想来,哪怕投资人说他赔钱了,担心他影响力下降了,但是对于他和在乎他的人来说,那些歌都价值连城。
的确,刘德华是老了。
因为伤病,他不敢再拍动作戏;因为嗓子沙哑,他在演唱会的歌声也比不上从前;而他的身体也在不断提醒他:“你不行了,你不要那么拼了。你退出吧,你别无选择。”
或许有一天,刘德华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他会直面英雄垂暮的落寞,丧失所谓的商业价值。
可那又如何呢?
名与利构成的社会,所有人都在唯利是图。
当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堕落成「亏不亏钱」的时候,那个在别人眼中开始”亏钱“的「逆行者」却显得弥足珍贵。
就像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所言——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向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