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剧情过于“真实”,极易引起不适


《切尔诺贝利》剧照



本文包含轻微剧透,请谨慎阅读。

就在《权力的游戏》越发陷入“烂尾”旋涡之时,HBO及时端出了一部与天空电视台合拍的限定迷你剧集——《切尔诺贝利》,首集一出HBO的金字招牌算是勉强保住了。整个剧集围绕1986年发生的那场震惊世界的人为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1986年4月26日凌晨,当时还隶属苏联的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反应堆破裂事故。该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最高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根据事后调查显示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反应堆进行供电测试时,因设计缺陷与操作人员的训练不足,造成功率急剧增加而破坏反应堆,并使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环境中。最初发生的蒸气爆炸导致两人死亡,接踵而至的绝大部分受害者的病因及死因则都归咎于事故中释放的高能辐射。

这场过于惨烈的事故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邻近的城市普里皮亚季因而被废弃,变成一座“鬼城”。3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之后数年内上千名儿童罹患甲状腺癌,上百万人生活在对自己健康和生活的忧虑之中。由于事故发生距今也不过仅仅33年,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依然影响着当地环境。

纵观历史,其实不难找到人类自我毁灭的各种痕迹。从两场世界大战到核武器的发明及使用,尽管核电站被视为是这一超级力量的正面运用,但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站恶性事故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类的头顶之上。

虽然剧集片头并未直接提及改编来源,但还是有不少评论认为编剧是从诺贝尔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名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寻找到了不少素材。《每日电邮报》的评论家朱利安·埃文斯曾在书评中写道:“阅读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由人类造成的海啸,永无止尽......如果你关心未来,我强烈推荐本书。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充满着极端和未知,它是技术爆炸的试验场。”

S.A.阿列克谢耶维奇曾亲临灾难发生现场并深入采访了超过500位受害者,试图还原这场世纪浩劫发生时的情景。在各种官方调查记录与解密文件之外,《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无疑是从受害者视角讲述这场灾难的最重要的文本材料。作为历史传记题材电视剧而非纪录片,《切尔诺贝利》自然无需完全去复述历史,而是要寻找到更多的角度去重现当时的现场。

从第一集来看,这部限定剧集可以说是完美实现了这一目标,甚至毫不掩饰的说剧集所展现的某些场景过于“真实”已会直接给观看者造成不适。这并不是指某些血腥或者残酷的画面,而是导演对于氛围的营造,以及作为以上帝视角旁观的观众来说,大家早已知道了结局,却又不得不眼看着当事人不断犯错而踏入深渊的那种无力。

但凡看过《绝命毒师》的人都会被导演乔韩·瑞克对于画面调度与氛围把控的功力所折服,在《切尔诺贝利》中他也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强项。用大量的镜头语言而非台词去呈现那种残酷环境的手法在第一集里随处可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结尾处当一群孩子在小镇上跑过时,天上一只小鸟突然跌落死去,那正是核辐射进入大气层快速扩散的时刻。




除了重现当年的灾难现场外,《切尔诺贝利》这部剧的另一大重点则放在了展示那场灾难中的人为因素。这其中既有核电站操作人员的自大与轻率,同时也包含了苏联当时的僵化管理与领导不力,作为一部英美联合制作的剧集,在这方面的刻画可谓是不遗余力。尤其是其中一位高层对于必须封锁消息的“慷慨陈词”可谓是人性泯灭的典范,相信不少观众看到这一幕时都会不禁打个寒颤。

从目前的评价和口碑来看,仅仅第一集就已经基本让这部剧提前预定了年底艾美奖的席位。而在奖项之外,这部剧集更重要的还是对于历史的反思与追问,就如开场那段独白所说:“谎言有何后果?并非是我们会把谎言误认为真相,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听多了谎言便不再能分辨出真相。那时我们能做什么?除了放弃对真理的信仰,满足于谎言堆砌的故事,我们还剩下什么?”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而追寻真相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

推荐指数:非常推荐,不是纪录片但却更显“真实”,同时也推荐读一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