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雨姐事件最荒诞的后续已经出现了!(组图)

1

2000万粉丝大网红“东北雨姐”被罚165万,这件事,我不想说了。

如果一开始就缺乏真诚,口碑反噬,其实早已注定。

我没想到的是,东北雨姐的坠落期,竟然催生出一条新的赛道:

那就是模仿她,然后赢麻了。

最先出现的是“东北雨哥”。

东北雨姐这边才塌房,一个叫“东北雨哥”的人立马上线,活跃于抖音。

一样的东北农村题材,一样的拍摄风格,甚至连运镜手法都和东北雨姐大同小异。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东北雨姐的小号,粉丝数也没有意外的一下冲到6万。

然后是“东北雨婶”。

这个号模仿“东北雨姐”到什么程度?

背景音乐一模一样。

就连拍摄目的,也是为了让大家看看真实的东北农村。

这还不够。

你在抖音的搜索框里输入“东北雨”,搜索出的结果还有:

“东北雨弟”、“东北雨奶”、“东北雨爹”、“东北雨妹”...

仿佛东北雨姐从未消失。

网友们都气笑了:

这是雨姐的平行宇宙分身吗?

这届网友起名是真的没创意,就逮着一个人薅羊毛。

2

一雨落,万雨生。

站在一个从业多年的自媒体人的角度,我并不觉得这种模仿能成功。

东北雨姐已是负面形象,任何依附于这个名字之上的简单重复,都行之不远。

但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荒诞:

任何有流量的地方,就有无底线的追逐与狂欢。

多么熟悉的一幕!

还记得“东方甄选”当初引发争议后,迅速出现的“西方甄选”吗?

还记得郭有才走红后的群魔乱舞吗?

今年5月,山东菏泽小伙郭有才,凭着一首老歌翻唱迅速走红。

一个人带火一座城,无数游客涌入菏泽南站广场,来听郭有才唱歌。

随之而来的,是各地一夜之间出现的翻版“树哥”。

一律梳得锃亮的大背头,复古的西装,唱着深情的老歌。

还有菏泽南站广场上的丑态百出和搔首弄姿。

最后,当地不得不作出决定,关闭车站广场。

流量本身当然是中性的。

但如果打开的方式不对,汹涌而来的流量,也可能是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那些马不停蹄的跟进与效仿;

那些哗众取宠的样子;

真的像一个小丑。

3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网络变了。

蹭流量、薅羊毛、割韭菜,成了一些人的互联网生存法则。

流量和变现,开始颠覆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在短视频里赚到了他们认知之外的财富。

一个15秒的视频, 一个包装的人设,一个感人至深的段子。

就可以让人迅速实现财富自由。

于是,跟随者接踵而来。

他们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

他们渴望着不劳而获。

只要能捞到好处,只要能增加热度,他们无所不用其极。

今年上半年,一个上海的女教师,突然因为被传“出轨”大火。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开直播了。

当然,这只是别人冒充她的身份来开播。

目的,不过是为了骗取打赏和吸粉。

不仅是她,还有更多人想在这一波网络热点里,分到一杯羹。

她们假装着女教师,胡编乱造,哗众取宠,不择手段。

她们就像一群流量的秃鹫。

利用人性的弱点;

践踏良知和善意;

败坏正气和道德。

互联网时代。

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

4

今年,似乎成了网红的人设坍塌之年。

先是三只羊;

然后是云南网红小英遭质疑;

再之后,是东北雨姐。

越来越多的网红塌房,其实都在提出一个问题。

利益至上的年代,底线还重要吗?

不错,这是人人都可以举起手机拍摄的时代;

不错,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然后收获财富与名气。

但网络世界里越来越多的鱼龙混杂,和泥沙俱下,莫不在提醒我们:

离虚假的热闹感动远一些,离真实的世界近一些。

基本的底线,请不要轻易跨越。

当我们只沉溺于短视频、段子带来的快感;

当利益优于道德,流量凌驾于思想。

我们迟早会抛弃那些深刻的文化、思想、艺术与底线。

《娱乐至死》里有一段话:

“人类悄无声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不要让自己沉迷于短平快的快感,而失去了理智的判断;

不要让自己在虚幻的短视频前,丧失了独立的思考能力。

同时,更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

让那些蹭流量者无处可蹭,让那些无底线者受到惩罚。

网络时代里,请做一个守脑如玉的人。

总有些东西是弥足珍贵的。

我们别把它弄丢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