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啥?《歌手》背后,快完蛋的又不只是“华语乐坛”

最近,《歌手2024》因为外国歌手登台掀起中国网友的大讨论,原因就是两名外国歌手唱功太强,衬托得国内音乐人太菜。这背后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华语乐坛现在走心的,感动的歌手太多了,而纯粹的歌手不好混。如果你去询问那些听欧美乐坛的乐迷,他们会说其实现在纯歌手欧美乐坛敢不好混,来到《歌手》的两名外国歌手,一位就是有些成绩的网红新人,另一名在当年属于歌红人不红的技术派。






反正现在欧美乐坛最火的也是泰勒斯威夫特那种会创作,唱功一般的走心创作歌手为主。

实际上,如果你稍稍了解现在流行音乐的话,便会发现现在全世界乐坛都在走下坡路。一是在创作上面远没有以前繁荣,全是走心的,打动人的歌曲为主了。二是那种拼唱功,炫技的歌手也都不太受到待见。

不止华语乐坛?全世界的流行音乐都在走下坡路







首先在创作上面,人类在音乐上的发展就像建一张蜘蛛网:过去石器时代的野人在雨夜敲击石壁,为这张网开了个好头。而过去打破音乐界限的创新者们所建立和开拓的,则是一根根辐线(主干)。

卡农这样的大家则是在开拓的过程中,也完成了无与伦比的加固工作。而其他创作者们完成的则是从某根辐线(主干)上衍生出一根螺旋线(旁支),或者是用一根线将多个辐线连接起来。这些旁支即代表作品。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下的人们对音乐的创新和创造其实有很多种。最难的当然是找到新的方向,从网的某个位置开始,开辟一根新的主干。而目前,像爵士,说唱,蓝调,摇滚,RB等等各种''音乐风格''貌似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新的风格出现的速度已经远不及那个黄金时代了。







而后便是基于已有的方向,做出自己的作品。即从已有的辐线(主干)上分支出自己的螺旋线(旁支)。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如果你定一个情绪,定一个风格,哪怕定一个主题,都能翻出无数作品。

形象的说,就是在这些位置,蜘蛛网的螺旋线正在越来越密。

现在出现的人工智能所做的就是基于规律,生产个例。在这张蜘蛛网上,拓展主干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做好的,我承认。在这方面,人的创造力不可缺少。但是基于主干,生产作品,这样的创造正是人工智能所擅长的。给了主干,也就是给了范围。范围之内,恐怕就是人工智能和数据的天下了。






AI确实不能取代人脑,但不是任何与人脑相关的工作都是AI难以涉及的。

音乐的黄金时代不会回来了,但未来的事,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我们突然发现,音乐这张大网的某处一直漏着风。那时候,音乐的白银时代又会到来。

又或者不妨反思一下,音乐或许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我依旧认为文化不是一种受到物质冲击就会萎缩的内容。人文是具有弹性的,人文越被压缩,需求就越大,动力也就越大,于是希望也就越大。






音乐在未来或许会以一些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方式复苏,就像过去的人们无法想象虚拟直播,那会是另一个时代。

比如我们觉得衰落得不行的华语乐坛,它反而在新时代迎来了最大的机遇。


《歌手2024》证明,衰落的华语乐坛,反而迎来最大的机遇






道理也非常简单,因为之前的华语乐坛一直非常落后,我其实很清楚的知道,那些指着几首歌就骂华语乐坛完蛋的人,包括"前辈们"是自己完蛋了,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入局机会,导致精英们没饭吃。

他们原来随便写一写"平均歌"就能活下来,但现在大量新人入行都能写到这样的水平,富裕的人更少,但吃饱的人更多了。以及华语乐坛的主体就是海来阿木,杨丞琳,汪苏泷,那英那样的"港台芭乐"为主,过去30年到今天一直没有改变。






如果再过三十年还是不会变的,那么华语乐坛大概就完蛋了。

因为这才是中国大众,日常消费的内容,以及消费的关键点,是旋律好听,是歌词,是传唱度,是朗朗上口,是:“某某某有几首歌曲火出圈了啊。”

从华语乐坛整体情况来说,音乐风格,编曲和旋律的套路一直没有怎么变过,但歌词的"网感"是一直在变的,比如前两年都会偏爱星空,今年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未来还会持续变化。







其实国人对歌词的敏感程度会更高于旋律,几千年前的诗句可以流传到今天,小学生张口就能朗诵,但曾经搭配这些诗句的旋律,早已被遗忘。旋律这艘审美的大船,要缓缓前进,但是,在音乐还没有进化到新的阶段之前,歌词要一直保持变化,才能维持新鲜感。

华语乐坛完蛋的是流行音乐,但是小众音乐人,独立音乐制作人又很难有出路,就好像我以前一个制作人朋友说的一样,做音乐基本上都是在倒贴钱,反倒是那些做垃圾歌一旦火了,就可以赚很多钱,而且还能继续创作类似的垃圾歌。







能写这种歌的人数不胜数,但是能坚持做音乐的人却很少。

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挺像歌手的情况,会唱的就是炫技没有感情,歌曲就是要走心,感动。

中国听众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看重利益了,在国内的很多东西艺术界,学术界,乃至中国足球,都是没有文化氛围的,在国内父母只会想着你要如何去赚更多的钱,过上好日子,大家也越来越没有个性了。






在这种利益至上的环境里就会出现很多,比如一个人很有才华,但是他没有好处,所以被埋没的故事,哪怕他没有被埋没,他的作品也不一定会广泛传播。然后就是小众音乐的问题,基本上小众音乐人火了,又有几个能不被资本控制走向市场化。

小众音乐本来就是只有部分人才会去听的,但是资本包装必然是要走向市场的,而且“小众”本身就是一个卖点。音乐作为抒发情感,一种最原始的艺术,现在被各种条条框框困住了,但这些音乐其实压根就是流行。






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纠结什么流行音乐终结不终结的,如果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流行歌”的类型已经接近穷尽了,那不就意味着“流行”这种本来就在风格上限定了的东西,已经被消灭了?

我的歌单里面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流行歌,或者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跳脱出流行的框架去找更多更多不同类型的歌去听,就能发现有想法有创意又好听的歌不胜枚举。







什么后朋、梦核、另类摇滚、实验音乐、各种民族的民歌,哪怕是呼麦和喊麦都行,甚至包括鬼畜和完全由影视采样组成的歌,只要你愿意去听,认可这些是歌曲,你会发现歌曲的边界是拓展不完的,每天都有完全崭新的、开拓性的歌在诞生。

流行音乐死了,但是属于每个个体的充满个性的音乐到来了。


《歌手2024》让网友急了?华语乐坛的问题,一言难尽






我个人也是乐理什么的不太懂,虽然我听很多人都在说那些放在榜单上的流行歌曲很烂、难听,但我听这些歌的时候还是会跟着节奏哼唱,或者跟随着音乐有一些自己的情绪之类的,但批评这些歌曲的言论又会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审美太烂了。

我再喜欢一首歌的时候,就会想你是因为随大流而喜欢,还是因为很多品味好的人觉得这首歌好而喜欢,或者你不喜欢它是不是因为它是所谓的抖音热歌呢。后来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喜欢这首歌了。







我挺喜欢听和哼唱一些歌曲的副歌,不管是抖音爆火那类的还是经典的乐曲,可能对于抖音爆火的歌曲,副歌就是他的全部,或者他值得被喜欢的一点点的地方。我现在有了疑惑,我现在作为一个跟音乐一点边都不沾的人,听这些歌会觉得好听,沉浸其中,但是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不了解音乐的内涵,只是听着好听或者他根本不是好听,只是流行、洗脑。

有唱功的歌手也是一样的,其实你仔细想想,中国八大音乐学院单独就“唱歌”专业的,每年毕业多少人,哪怕减弱到百分之一从事音乐行业,并且在唱歌,那么中国会唱歌的音乐人是不是很多。







如果喜欢听歌,然后为了证明自己听的歌好听,就去学很多很多的音乐知识,然后提升自己的品位,那听歌对于一个人来说太累了,音乐作为消遣也不错。但是自己听了很多遍的歌,又被真正懂得音乐的人说很差,自己肯定也会觉得自己的品味不行。

大多数人听音乐就是一种消遣,只不过很多人被大数据绑架了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只要你听得够杂,勇于尝试新的风格,大数据就绑架不了你。







好比就唱功好的歌手这点,我一直认为,音乐的完整生命力是体现在现场的,而现场音乐则是由人作为载体去进行演绎。同一首歌,100个现场就是100个不同的声音波形,这种声音波形之间的差异取决于演绎音乐的人当时的心境和情绪等诸多变量。

相比录音制品,现场音乐这种浑然天成的东西并且唯一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声音艺术。所以,我呼吁各位关注现场音乐,也希望大众能够主动探索现场。

全世界乐坛确实在走下坡路,但华语乐坛其实才刚刚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