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100亿!张艺谋拼命即将达成VS冯小刚退场(组图)

真人喜剧片扎堆的春节档,很久不见了。

“减重100斤”的贾玲,惊喜持续至今,成春节档最大赢家;韩寒续作《飞驰人生2》,紧随其后,总票房破25亿;张艺谋三战贺岁档的《第二十条》,题材新颖,表现也算亮眼,力证其老当益壮。

三大头部影片竞争激烈,几家欢喜几家愁。2月15日、16日,唯一非喜剧类型真人影片《我们一起摇太阳》,和宁浩、刘德华“不走合家欢”的新作《红毯先生》,“打不赢就逃”,先后宣布撤出春节档,择期上映。

今年格外热闹的场面,让人再度想起一个缺席许久的身影,曾经的贺岁喜剧教父、如今几乎淡出贺岁档的冯小刚。

滑稽的是,就在不久前的元旦档,冯小刚执导的《非诚勿扰》三部曲迎来了收官作。依然是葛优、舒淇黄金拍档,还有当红小花虞书欣的加入。

但上映后,引发一片吐槽,骂声集中在“故事老套、内核陈旧”。目前,《非诚勿扰3》的豆瓣评分仅5.4,刷新了冯小刚电影评分的下限。

久违的冯氏喜剧,不叫好也不叫座。这样看来,传言多年的“冯小刚江郎才尽”,这次真的要被坐实了。

去年,65岁的冯小刚宣布拿到了退休证。接受采访时,他意味深长地表示,“可拍可不拍的,基本上就不拍了。”

一代电影宗师的时代,也随着这句话,轻轻地翻了篇。

电影《非诚勿扰3》(2023)

在冯小刚如日中天的2000年,他的家里架起了一台摄影机。

这部名为《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的纪录片,内容正如其名,展示了导演冯小刚的一天行程。他走到哪里,镜头就跟到哪里。

彼时,新旧世纪之交,内地电影行业活得并不容易。外有好莱坞、港片的冲击,内有市场化改革的不确定性。

一片颓势中,唯独冯小刚逆着潮流,先是开创贺岁档的概念,又连拍三部票房逾3000万的贺岁喜剧片,重新激活了观众和电影市场。

电影《没完没了》(1999)

一连串堪称创造奇迹的举动,把他送上了知名导演的宝座。

如此成就下,他受邀参加中影集团的内部会,分享成功经验。台下齐刷刷坐着谢飞、于蓝、韩三平等圈内前辈和文艺精英。

众人用各种目光打量着这位新秀,好奇、欣赏、审视、批判、质疑......冯小刚不动声色,一一接住。

春风得意,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面。离开舞台中心,镜头继续跟拍他的日常。母亲患病瘫痪,他得定期去探望。

病床上,老人一见他来,不停抹泪。冯小刚的姐姐在一旁照料,念叨着自己单位效益不景气,托他在剧组找个工作,说着说着,也哭了起来。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

冯小刚点燃一支烟,劝解她道,“我把家里人都弄到剧组去了,让人家怎么说呀......咱别弄得沾亲带故的一大堆人。”

这些场景和交流,每个为生计奔忙的普通人都再熟悉不过。人们惊讶地发现,光彩夺目的大导演,也是困在生活琐碎里的各种角色。

实际上,也正是这种接地气,构成了“小市民”冯小刚最初的生命底色。

电影《甲方乙方》(1997)

1958年,冯小刚出生在北京西城区的东冠英胡同里。生在京城、长在胡同的冯小刚,是地地道道的京片子。

但在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所谓京圈的优越感。

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他的家庭。冯小刚的父亲曾是名大学老师,母亲是新华印刷厂的保健大夫,两人性格合不拢,在冯小刚很小时就离婚了。

之后,母亲带着一对儿女搬进厂里的宿舍,独自拉扯孩子长大,生活很困窘。

冯小刚和院子里的伙伴们虽玩得亲近,但因为是“没爹的孩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一个”,“谁也没把你放在眼里”。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

年幼的冯小刚,对人情冷暖已深有体会。

高中毕业后,冯小刚没多少选择的空间,听说入伍后有津贴,果断进了部队。从小喜欢画画的他,成了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一名文艺兵。3年后,他因表现优异被提为小干部,又过3年,遇上部队精简,他接到转业通知。

同一批转业的战友们,大多被分到了公检法,只有冯小刚一人,因为没有大学学历,被分到“犄角旮旯”的西直门粮仓,还被周围人嘲为“西粮太守”。他抹不开面子,没去就任,转而找了份北京城建开发公司的工作。

只是,他一边干着活,一边还是放不下心里的文艺梦,想着总有一天要进入梦想的电影行业,去画电影海报。

冯小刚热爱收藏名画,图为其收藏的油画家艾轩《圣山》手稿

这是冯小刚的起点,没有富足的家庭背景,也没搭上任何快车。快到而立之年,鼓捣半天,事业没有眉目,生活也依然找不到方向。

对于自己的处境,冯小刚向来非常清楚。

在《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中,他坦露过往,提及另一位大导演张艺谋,言语中颇为共情。

“像我,像张艺谋这样的人,我觉得,这都是属于生是自个儿砍杀出来的,没什么人帮你,别人你也指不上。”

在上世纪朝气蓬勃的80年代,张艺谋攥着摄影机拼命,冯小刚也攥紧画笔,渴望做出点什么。念念不忘的,很快传来了回响。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

1986年,冯小刚和王朔的相遇,是影视行业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儿。

在当时的文艺圈里,青年作家王朔的名字无人不晓。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拍一部红一部。

1988年,《顽主》《浮出海面》《橡皮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四部由王朔作品改编的电影同时搬上银幕,引起巨大关注。

那一年,因此被圈内称为“王朔年”。带有王朔大名,几乎就是影视作品收视率和票房的最佳保障。

王朔旧照

彼时的冯小刚,也已碰见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一个贵人,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后来拍出《甄嬛传》的郑晓龙。偶然的一次机会下,两人打了个照面。

郑晓龙看冯小刚人机灵,画画也不错,对他印象很好,于是邀他来剧组做美工。

郑晓龙和孙俪

而郑晓龙和王朔,渊源颇深。两人同为正牌“大院子弟”,从小一起长大,互为挚友。冯小刚经由郑晓龙读到了王朔的《浮出海面》,大为赞叹,拜服之极。后来,郑晓龙就成了介绍冯小刚、王朔认识的中间人。

许多年来,冯小刚都以仰望的姿态跟在王朔身边。叶京曾经评价冯小刚,说他最大的聪明之处,就是善于利用更聪明的人。

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讲到王朔时,章节起名为“抬头望见北斗星”,内容更是一顿猛夸,留下名句“王老师是大海,我是一滴水。”

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即便后来摔了些跟头,不可否认的是,冯小刚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就从认识王朔拉开序幕。

1991年,在郑晓龙引荐下,冯小刚和王朔首次合作,共同创作出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播出后,轰动不已,红遍大江南北,至今仍是很多人心中的情景喜剧“白月光”。

之后,两人趁热开了家影视公司,取名“好梦”。

《编辑部的故事》(1992)

刚开始,这场好梦做得红红火火,但很快就难以为继。那时的冯小刚,一心想拍文艺片,得到圈内的认可。

好梦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冯小刚执导的首部电影作品《永失我爱》,泥牛入海,几无反响。

之后,《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机不到10天就被勒令停拍。《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两部影片,因其大胆尖锐的现实主义题材,在1996年问世后也接连遭禁。

不可抗力,无法言说。公司七八百万投资款,很快挥霍一空。冯小刚这根苗子,刚冒出头就成了“业内毒药”、“反面教材”。王朔也风光不再,被批“宣扬灰色人生观”“流氓文学”,舆论围攻下,两人分道扬镳。

电影《永失我爱》(1994)

人在低迷时,做什么都了无生趣。冯小刚陷入绝望,日复一日地对着庄稼地发呆。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第二年,王朔受不了非议远走美国的同一年,他将打出一个空前绝后的漂亮翻身仗。

很多人都知道,国产贺岁喜剧诞生之初“姓冯”。

在这背后,有冯小刚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时代的造势。

上世纪末,好莱坞、港片双重夹击之下,内地电影市场连年亏损,一片低迷。

而同时期的香港,经济正在腾飞,文艺市场亟待挖掘。1995年,成龙主演的《红番区》上映,首次以“贺岁片”的名义进行宣传,得到了香港市民一拥而上的支持。

电影《红番区》海报

北影厂厂长韩三平坐不住了。他心想,如果大陆也能借鉴香港经验,拍一部专属此地的贺岁片,春节期间上映,是否也能提振大家的心气?

他最初的想法,是结合90年代末的下岗潮,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喜剧,最大程度地引起大众共鸣。

这样一部背负着非凡意义的电影,主角自然得是当时最出色的演员,已凭借《活着》获得戛纳影帝的葛优。但关于导演,韩三平拿不定主意,脑海里先是跳出郑晓龙、赵宝刚等如雷贯耳的名字。

再一番思索后,韩三平却找上了冯小刚。

韩三平旧照

这是“三爷”的眼光厉害之处。韩三平很清楚,名导们出身大院,向来心高气傲,而要拍这么一部接地气的平民喜剧,不一定能比得过真正从“小市民”爬上来的冯小刚。亲身在那个位置待过,才有足够的阅历和体悟。

冯小刚知道这一机会多么来之不易,仍然大胆提出了异见:

“这样的题材有人看吗?不是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成为电影的卖点。

下岗工人是没有心情去看电影的,在岗的人又不能理解下岗人的心情。在现实中承受苦难的人,在电影里要获得解脱。”

韩三平拗不过他,最后只明确唯一的要求——内容要积极。冯小刚脑子一转,立刻想到了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

王朔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给主角定名冯小刚,没想到后来,它被导演冯小刚看中,翻拍成了《甲方乙方》。

电影《甲方乙方》(1997)

王朔毕竟是争议人物,为了顺利过审,电影没署他的名字。冯小刚过意不去,后来在自传里向读者声明,“电影《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算是弥补了几分当年的缺憾。

韩三平极其重视《甲方乙方》,先后和冯小刚讨论了8次剧本,作了11次修改,并要求其他在拍电影都为其让路。

冯小刚没让他失望,《甲方乙方》的呈现效果达到预期,幽默中混杂着荒诞,细节处又透露着匹配春节气氛的绵绵温情。

电影《甲方乙方》(1997)

投资300万元左右、拍摄周期40多天的《甲方乙方》,最终成功创造了两个“内地第一”: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拍摄的电影;第一部导演不拿固定片酬,而是从票房利润中分成的电影。

3600万票房,冯小刚一个人分走117万,在当时几乎不可想象。

1998年、1999年,冯小刚又拍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两部贺岁喜剧,开启了和华谊的兄弟情。

连续三年,票房都超过了3000万,贺岁档教父的宝座,此后十多年间无人敢抢。

电影《没完没了》(2000)

冯小刚的黄金时代,终于到来。他在歌里给自己填词:

“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

在中国著名导演之列里,冯小刚一直是独树一帜的那一个。

他出身草根,没有光鲜的学历、家庭背景和人脉资源,也非科班。而同时代的其他大导演,要么是干部子弟,要么正经学过电影,要么家里有行业前辈。对比起来,冯小刚几乎是毫无竞争优势。

也正因此,哪怕他获奖无数、票房逆天,和陈凯歌、张艺谋并列被誉为国产电影的“三驾马车”,也始终不够资格跻身第五代导演序列。

在那个年代,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存在明目张胆的鄙视链,冯小刚顶着“只会拍商业片”的名头承受了无数冷嘲热讽。

起初,他拧巴了一阵子,后来想清楚且尝到了甜头,就不再刻意去追求所谓高雅、深刻的文学性。

电影《甲方乙方》(1997)

他公开宣导,喜剧不是阳春白雪,而是老百姓的表达工具,因此要让大家乐意听、听得懂。

把观众都哄高兴了,再掺杂着讨论普罗大众最关心的话题。

实际上,善于讨好和迎合,一直是冯小刚性格中的鲜明特点。他不符合刻板印象里对艺术家“孤傲清高”“曲高和寡”的想象,更像是一个精明、世俗的生意人。“一直下来都是满处找钱”,到处巴结投资方、求人拍电影。

这种近乎卑微的低姿态,冯小刚从不遮掩。

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

“我从一个小市民的家庭里头出来,最后要走上一条成功之路,也就决定了我的很多接人待物的方式。

一方面我们内心非常主动,我们不断地要从内心根本的愿望出发,我们要出击。一方面我们又很被动,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你取悦别人的程度。”

“老百姓家的孩子从小就说谎,因为他们承担不起说了真话之后会产生的恶果,所以这就注定了我们只能谨小慎微地做事。”

但冯小刚心知肚明的是,他渴望的成功,不是翻来覆去地拍同一种类型。姜文甚至曾直白地对他说: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电影《一声叹息》(2000)

2000年,当年没能拍完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换名《一声叹息》上映,获五项国际大奖。

冯小刚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开始为冯氏喜剧注入更多元素。

2004年,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天下无贼》,讲述了一对小偷情侣的荒诞悲剧。电影结尾,刘德华饰演的王簿死在了黎叔的钩子下。灯光亮起,观众还没走出悲伤。

人们隐约看到,冯氏喜剧的内涵,好像和从前不一样了。

电影《天下无贼》(2004)

新世纪,世界风云变化,中国电影市场愈加开放。

千禧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横空出世,震撼华语电影届。2002年,张艺谋嗅到春风,转型执导商业片,用《英雄》开启“华语商业大片”时代。2005年,陈凯歌也赶紧跟上,执导“东方奇幻史诗电影”《无极》。

年近50岁的冯小刚看在眼里,知道市场的风向已经转变,紧随着古装大片的潮流,斥巨资拍出东方版“哈姆雷特”《夜宴》,成其导演风格转型的一大标杆。

电影《夜宴》(2006)

然而,巨星云集的《夜宴》,票房创记录,口碑却惨遭滑铁卢。追随冯导多年的影迷,看完后也纷纷沉默,对剧情和台词笑而不谈。

只有两位女主演,章子怡饰演的婉后和周迅饰演的青女,成为观众“嘴下留情”的唯一共识。

人们怀念起那些年的冯氏幽默,祈祷着这只是冯小刚的一次战略失误。

没曾想,冯氏喜剧这个词,终究成为过去式了。

“前十年,顺流而下;后十年,逆流而上”。

谈起自己的转型,冯小刚这样总结道。八九十年代,文艺大于商业,他选了后者,如今商业片崛起,导演们纷纷涌向这一市场,他又选择了回溯文艺。

电影《大腕》(2001)

很多人以为冯小刚变了。他不再以街井市民的喜怒哀乐为创作主线。《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甚至逐渐淡出春节档,放弃了这一曾经捧红他的市场。

他似乎极力地想摘掉“只会拍喜剧”的帽子,开始把精力放在历史、战争、灾难等更加宏大叙事的影片类型上。

2007年,背景为解放战争的《集结号》,是很多人眼里,冯小刚首部彻底转换风格的成熟之作。影片瞄准了一个战争洪流中最底层的士兵,拍他如何一步步艰难寻找,查明当年连里兄弟们的阵亡真相。

电影《集结号》(2007)

喜怒哀乐,被离合悲欢所取代。这或许是如今的冯小刚更想呈现的东西。

他曾在微博回应道:

“我已经快六十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当初赚钱的目的,就是现在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折了也不用愧对金主。这是长时间发呆时暗下的决心。”

随后,2017年《芳华》上映,成为了冯小刚最近一部有大众记忆的电影。

《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原著,聚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工团。复杂年代中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又受限于更大的命运。

因为高度还原的氛围和场景,有豆瓣网友给出五星后评论,“我婆婆刷了3遍。”

电影《芳华》(2017)

《芳华》也为冯小刚造了一场私人梦境。在他的自传里,讲到自己在文工团的那段日子,他写道:

“女兵这种穿军装的方式在夏天里很普遍。洗完澡,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光着脖子空堂穿上军装,把军帽塞进军挎包里走出军营。严格地说,这种着装方式是不符合条例的,但看上去却是楚楚动人。”

“直到今天,我都想为这个细节拍一部电影。”

59岁的冯小刚,圆了这个年轻时的心愿,但属于他的时代,也缓缓落幕了。

电影《芳华》(2017)

2019年《只有芸知道》后,冯小刚的节奏越来越慢。

这部充满感伤的爱情片,改编自冯小刚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没有恢弘场景,只有主角慢慢倾吐的三两心事。

此后,关于他的消息越来越少。微博设置成“仅展示半年内”,很少露面也很少公开说话。

冯小刚再次出现,是“下凡”执导网剧《北辙南辕》和《回响》。大银幕转战互联网,新的介质,部分影迷保留着冯小刚宝刀不老的幻想。

题材上,一个是顺应潮流的女性群像,一个是近几年大热的悬疑,后者还和爱奇艺迷雾剧场合作,请来诸多客串的大咖。结果播出后,几无好评,惹来一片骂声。

网剧《回响》(2023)

让冯氏喜剧几乎全面失效的是,2024年元旦档,冯小刚捧出了自己横跨15年的《非诚勿扰》系列的收官之作。

影片中,多巴胺的布景、时下最火的AI议题,都能看出冯小刚有多希望讨好新一拨的年轻观众。

电影《非诚勿扰3》(2023)

只是,流于表面而内核空洞,年轻人并不买账。这部看上去像是为了拍而拍的电影,让人忍不住叹息。

意味很明显。时代在提速,而冯小刚在老去。他努力跟了一阵子,越发感到力不从心了。

冯小刚接受了这个现实。去年,65岁的他拿到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退休证。“一红的皮儿,光荣退休。”

对比感强烈的,则是越发老当益壮的张艺谋。年过古稀、比冯小刚更早出道的张艺谋,几乎每年都有新作推出。

2020年,整70岁的他拿出了《一秒钟》,又监制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票房、口碑俱佳。同时,他还担任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图源/东方ic

甚至在奥运会开幕式的前三天,他执导的电影《狙击手》正式公映,最终获得6亿票房。休息不到半年,《满江红》开机,于当年春节档上映,票房突破45亿,暂列中国影史票房榜第6位。

紧随其后的,是国庆档的《坚如磐石》和春节档的《第二十条》。三战春节档,不论影片质量高低,任谁见了,也都会敬一声“劳模”。

仅仅从2020年张艺谋70岁时算起,3年时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总票房,已达94.34亿。而就在2月19日,《第二十条》已经逆转成为今年春节档,单日票房冠军。

电影《第二十条》(2024)

3年100亿,张艺谋即将达成。而冯小刚,对于接下来的创作,坦白道,“可拍可不拍的,基本上就不拍了。”

两个靠自己“砍杀”出来的人,最终没有殊途同归。

时过境迁,1997年已经过去太久。

对冯小刚而言,如今,连说出“我很怀念它”这句话,都变得奢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