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放假大学生被“磨人精”坑得全网看笑话(组图)

时来运转,打工人对大学生的羡慕,在大学生终于结束考试周、放假回家这一刻,跌落到了谷底。

当全网大学生复习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已经被最亲的人给惦记上了。

最害怕的事情不是重点忘记背、考场拉肚子、老师卡绩点,而是哥哥嫂子、姐姐姐夫无比热情地关心啥时候能放假、准备哪天回家。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对面急切的心情和不想藏着掖着的巨大目的性。

没错,大学生即将切换身份,从青春靓丽男大女大成为一天崩溃八百次的带娃工具人。

众所周知,还没有结婚的姑姑小姨、舅舅小叔统称为德华。

尤其是大学生,拥有着寒暑假这种得天独厚的先天带娃优势,能够全方位脱产式扛下育婴师的重任。

德华,全名江德华,《父母爱情》中风风火火、直来直去的男主妹妹,以一己之力带大了哥哥家的五个娃。

她身上有很多标签,没啥文化的五六十年代农村大姑娘、说话不经大脑的“土包子”。

乍看起来跟当代00后八竿子打不着,然而在这个高铁上又挤满了返乡大学生的节点,德华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的带娃icon。

人们亲切地叫着她名字的后两个字,以纪念她在被娃团团围住的逆境中迎难而上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

郭涛饰演的男主深知自己身为堂堂的团级干部,怎么能天天在家洗尿布。

嘴上说着不就请个保姆的事儿,最后还是搬出了自己的冤大头好妹妹。

大学生清澈程度跟德华如出一辙,一到假期就正式戴上了德华面具。

博主@薯条妈妈 的弟弟在学校时候是一头脏辫走在潮流最前线的酷guy,到家穿上睡衣,化身抱娃暴走的保姆阿姨。

@薯条妈妈

薯条舅舅专升本成功上岸之后,最开心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她姐。

舅舅的看孩子卖身契,再续上了两年。

姐姐甚至还放出狠话,弟弟去哪儿上学,她跟孩子就搬到哪儿,重新定义什么叫学区房。

虽然大学生们约莫着能读出其中的玩笑成分,但那种被赖上了的恐惧还是伴随着整个放假回家的时间线。

就如同2500月薪的工作找不到人干,却能收到上百份大学生的简历,愿意免费打黑工只为换个实习证明。

6500月薪的住家保姆舍不得请,家里放寒假的大学生正好拿来用用。

长大后猛然发现自己就是高中地理课上说的廉价劳动力,再一咂摸,其实是被迫上岗的免费耗材。

德华不仅是人名,还是一组持续性干活的动词,一种劳碌命的形容词。

博主@钢铁背锅侠 在进家门那一刻,被小孩们围在中心,要贴贴要抱抱。

命运的齿轮悄悄转动,看小孩的滔天折磨,已经劈头盖脸开始往下砸了。

你以为收获了一群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实际上得到了一群无恶不作的“小恶魔”。

@钢铁背锅侠

这边要带着做游戏,努力维持几个娃之间极容易毁于一旦的短暂平衡;

那边得盯着写作业,拼音、十以内加减法、手工作业全权包办;

还要用余光留意着玩剪刀的小屁孩,找准时机教育乱丢东西的捣蛋鬼,拿出耐心哄一哄觉得自己被欺负了的鼻涕虫......

我一开始点进视频还在纳闷,博主IP地广东温度应该也没高到要穿短袖,越往后看越理解。

这么多孩子要带,摊谁身上不得汗流浃背啊。

德华在剧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为娃奔波忙碌,胸前、臂弯常出现一个或两个娃,娃都快成了人物出场的标志性道具。

而这位博主让人忍不住怀疑她有着三头六臂。

手臂上托着一个,手边提溜着一个;

一边轻轻摇晃身体,哄睡怀里的;一边轻抚摇篮里好不容易睡着的。

姑姑带娃,好笑程度:10%;德华都没那么惨,好笑程度10000%,不得不说当年德华还是演得太保守了。

虽然放了假宅在家,一看微信步数三万六。

负重前行的大学生,为了全家人的整体幸福,过上了007的生活。

在学校里,想翘节早八,只需要一遍又一遍倔强地摁掉闹钟,再厚着脸皮央求舍友帮忙签到。

回家之后,懒觉睡不了一点。

早上六七点,小外甥小侄女使出吃奶的劲儿爬上ta舅ta姑的床,坐头上、骑身上、戳脸、扯耳朵......

抱着不弄醒不罢休的强大信念,让ta舅ta姑从噩梦中惊醒,眼前出现一张人畜无害的嫩脸,想发作又只能锤一下床泄愤。

@阿果日记

要知道,他们可能凌晨三四点才睡。

毕竟整个白天和磨人小孩睡着之前的夜晚,都不属于自己。

“我们去看看小姨在干嘛”“你小叔那儿有好玩的,快去”“你小姑可想你了,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多跟她玩玩”。

像极了老师上课突然来一句“我们点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如临大敌的感觉从学校蔓延到了最温馨的港湾。

只有夜深之后躲进被窝玩会手机,才感觉这具身体恢复了点知觉。

帮助大学生提前体验打工人报复性熬夜,小娃娃们有心了。

当年德华坐船来到哥哥在的小岛,快到岸时激动得狂招手。

看到嫂子隆起的肚子,为双胞胎的即将带来感到兴奋。

这时双倍的快乐,预定了将来双倍的辛苦,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并转嫁到了孩子姑姑身上。

如果有人觉得德华的关键属性在于带的娃数量多,那显然是错估了形势。

德华不是一比一还原的家庭组成成分,而是一种灰头土脸的精神状态。

仅仅一个娃就足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冲击,让人将小孩这种新物种剥离出人类族谱。

回家前还没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大学生们,或许在想着趁工作前多陪陪家人;

回家后高强度陪着玩耍、哄着学习、顾着安全,甚至不如逃出家门打个寒假工。

就像大家都在调侃“孩子是嫂子生的,产后抑郁的是德华”,

不少网友说自己带娃前跃跃欲试,有种接触新鲜事物、远离成人复杂人际关系的淡淡兴奋;

实操三天之后,已经看破红尘、恐婚恐育,对什么其乐融融合家欢的描述下意识觉得是科幻片场景。

小孩确实没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污染,但也没受过社会毒打,还没变乖变听话。

一不小心就能被小娃娃气哭,人家咬你掐你打你还不能还手。

@都是甜的呀嘻嘻

面对这些话还说不利索甚至只能在地上爬的小孩,千万不能轻敌。

首先需要做好直面物理攻击的心理准备,练就对小孩尖叫的选择性屏蔽和硬往身边凑的战术性躲避。

ta释放高分贝噪音、你戴耳机打游戏看剧,然而同时要承受被家人数落的风险;

ta来你床上撒泼、你去楼下避风头,不过大概率会被要求带上跟屁虫一块出门遛弯。

表面物理问题、实则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进化到对哭声的情感性免疫,将被人家狠狠拿捏、内耗个不停。

有网友一看小侄子哭,就总觉得自己亏待了他,仔细回想有没有哪里做得不够好。

身为压榨链底端的德华,心肠不能太软,否则将成为带娃界巴甫洛夫的狗,被哭声牵着鼻子走。

还得注意别被大饼忽悠了,刚上学小孩说以后赚钱了给买豪车买别墅,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好。

还不如给超负荷劳动的小舅舅小姑捶捶腿,当一下小姨小叔叔的大头兵、把微信二维码递到遇到的crush跟前。

除此之外,承压能力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一方面是生怕他们磕着碰着、吃了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根弦绷久了不亚于精神虐待。

期末考试前两天通宵鏖战,不过几十个小时的事;看孩子,那可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暗淡日子。

另一方面是需要全盘接收来自小屁孩的无端“造谣”。

拉他们的力道重了点,可能就会被告状“小姨打我呜呜呜”;

手头有点事情要忙,不能做到对小孩的每一句废话和每一个动作事事有回音,就有不小的几率被扣上“不带我玩,大坏蛋”的帽子。

大学生们一回家,就成了00后版德华,脑袋嗡嗡响,双手双脚腾不出一个能自己支配的手指头。

以后相亲可以备注:未婚未育,有十二年带娃经验,陪玩、哄睡、穿衣、喂饭、辅导功课等方面均为专业级别;

得到了不掺杂血缘关系的认可,每年寒暑两季供不应求、无一个假期处于空闲状态。

还是端水大师,先给姐姐看半月外甥女,再帮堂哥带俩周小侄子,轮流上工,服务意识一流。

拥有哥哥或者姐姐的,小时候倒是享了一些做坏事有大的顶包、出去玩有人罩着的福,完全没考虑长大之后要偿还的债。

现如今当年的投资终于见到回头钱了,一有放假的风声,哥哥姐姐比大学生本人还两眼放光。

怪不得网友锐评,《父母爱情》应该改名为《德华带娃记》。

每一对还能享受二人世界的年轻小夫妻背后,都雄伟站立着一位拉扯孩子的德华。

德华是一种靠自己撑起一个家的处境,是一辆不允许掉链子的高性价比共享单车。

哥嫂出门约会,留小姨在家苦哈哈守着俩娃,敬妃大半夜数砖头也就这般凄凉了;

美其名曰把德华带上一起去旅游,原来是给德华换了个地方带娃,姐姐姐夫倒像是度蜜月的新婚夫妇。

每当小夫妻两情相悦、大秀恩爱之时,这种“累死俺算了”的朴素心声就构成了浪漫氛围的最佳对比色。

2.14情人节和七夕分别被嵌入在寒暑假的版图之中,严重怀疑这是一出针对德华的阴谋。

大学生自己谈不上恋爱就算了,还得一边眼睁睁看着别人你侬我侬,一边尝够带娃的滋味。

德华老哥江德福夸自己能干,夸媳妇能生养,眉梢眼角止不住的得意。

观众们忍不住要为德华发声,他俩能把日子过那么好,可多亏了德华忙前忙后辛苦带孩子,不是亲妈胜似亲妈。

部分大学生德华们开始转换心态,反向利用带娃,促进身心健康。

有“欺负”侄子的,以报这些年来被亲哥各种使唤、嫌弃、言语攻击的大仇。

抢人家玩具、讲恐怖故事,故意当面吃零食不分享、得出卖灵魂对着小姑小姨猛吹彩虹屁才分给人家;

再咧开嘴找一个最美的角度跟小哭包来张合照,钮祜禄·德华起驾回家。

@骆骆

也有利用德华身份猛敲竹杠的,收一分钱办一分钱的事。

想堵住吐槽你闺女是烦人精的嘴?给两百零花钱;

不想让德华天天窝家里带着孩子看动画片?给买个iPad就教外甥女学英语。

@小奶禾

还有一些隐形的福利,是长线回报,一旦获得将产生极大成就感。

勤勤恳恳带娃数载,十年后将收获一名“忠实无比的仆人”,指哪儿打哪儿,德华的话就是圣旨。

我一个朋友从大二开始帮她表哥带娃,现在小外甥长得比上层冰箱门下沿高出一个头了。

只要有外甥在的地方,她从来不用自己开冰箱拿饮料喝,小孩还很贴心,知道抽两张纸擦擦外壁水汽再递给小姑。

不过在那之前,得先当上德华。

这个世界的能量守恒无处不在,有人上大学之后就一直背着德华的人设,每逢假期仿佛重回高三。

也有人想当德华而不得,只恨自己哥哥没出息,带娃的苦绕着自己走。

剧里的德华带大了五个孩子,孩子们跟她贼亲,真的把德华当半个妈对待。

不少网友也分享了自己在带娃过程中收获的感动,那是种人与人之间最原初的情感。

都说一个人在不在意自己,要看ta愿不愿意拿出自己最珍视、最稀有的东西。

有钱人时间宝贵,还没有经济独立的大学生生活费宝贵,德华带的娃们零食玩具宝贵。

小外甥小侄女愿意拿一张奥特曼卡换德华晚一天回学校,也愿意坐在德华房间门口等德华起床,手里捏着一直没舍得自己吃都捂化了的巧克力。

我们集体玩德华梗,其实也是因为德华被需要、被认为是信得过的大人、被孩子们喜欢和想要靠近。

对这些把身边人视为全世界的孩子们来说,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会永远念着你的好。

靠着一个寒假的“悉心栽培”,小侄子、小外甥女说不定能向德华“进贡”压岁钱。

刚上岗的大一版本德华啊,别心急,锻炼的机会多得很,至少还有三个寒假四个暑假留给你们慢慢磨练心性。

寒来暑往间见识养娃之险恶,恋爱脑逐步被摘除,直至一丁点不剩;事业心被整个点燃,越烧越旺。

几年之后,将从任劳任怨的江德华蜕变为当今互联网最顶级人设——

过年回家给小孩猛发红包的小姨、小舅舅,不相亲、不结婚也没人敢吱声。

@CC雨涵

至于要把这破班上到除夕的打工人,一天不上班、一分钟没回消息公司彷佛就要破产。

摸鱼的时候看看一天不带娃这个家就要散了的德华,瞬间觉得坐在工位上熬时间倒也没那么难受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