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那个时代过去了!这一次,不欠成龙的电影票了

69岁生日这天,成龙主演的新片《龙马精神》上映了。影片致敬了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龙虎武师”,作为这个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成龙的出演更像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首遥望。

截至目前,影片豆瓣评分6.5,存在一定的口碑争议,就像成龙在电影里对饰演他女儿的刘浩存说的那句台词,“你们小孩子不懂”;而上映五天,票房目前还没过亿,看来观众确实没懂,也像刘浩存在影片中回应的那样:“你们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成龙不是演出来的虽然吴京在《龙马精神》里说老罗(成龙饰)做了一辈子替身,想给这样无名的幕后英雄留下属于自己的镜头,但对照现实,这个设定显得没什么说服力:成龙作为演员的一生,是功成名就的。

像王宝强在电影《一个人的武林》的台词说的,“谁能想到,戏子的功夫不是演出来的”,成龙的确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






七岁进入元家班,花了十年时间刻苦练武,经历过跑组等待机会、一边练武一边做替身“挨打”的岁月,也当做动作片的武术、动作指导,直到成为《新精武门》(1976年)的男主,22岁的成龙就有了当“下一个李小龙”的机会。

但影片只拿到了四十多万港币的票房,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成龙也发现自己并不想成为李小龙的“替身”——他选择抛弃李小龙式的表演方式,不要做李小龙那样的英雄,“要当一个会喊痛的普通人”。

两年后,成龙在《蛇形刁手》里将喜剧表演融入到武术中,用一种与李小龙不同的方式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影片拿到了两百多万的票房,在1978年已经是卖座的作品。同年,成龙主演的《醉拳》拿下了六百多万票房——功夫喜剧的潮流开始了,成龙也开启了他作为武打明星的灿烂星途。






而“大哥”的地位和成就,是靠拼命换来的。影迷们津津乐道的成龙名场面是,《红番区》里带着石膏亲自完成从30米高楼上的跳跃,《A计划》中不带防护措施钟楼跃地,《警察故事》里握着带电的灯管落地。唐季礼则将《龙兄虎弟》拍摄过程中的一次意外称为“他生涯的顶级灾难”,是南斯拉夫一位“当时全世界排第二”的脑科手术医生正好做演讲路过医院,才救活了成龙。

《龙虎精神》里有很多台词形容成龙这种精神,是再危险的动作也“never say no”,是只要开拍了的状态就只有“action、jump、hospital”,是为爱拼命。正是这些拼命组成了成龙耀眼的职业生涯:1995年《红番区》进军好莱坞,3000余万美元票房打破当时北美外语片纪录,1998年的《尖峰时刻》再受热捧,并让他登上同年《时代周刊》封面,成为中国第二位“国际动作巨星”。

当年《红番区》在美国上映,成龙公开表示:我要的不是特效,是真实的东西。但“真实”也会因为时间而磨损,如今已经年近70的成龙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不要命了。《龙马精神》再也没有以前的高难度戏,有影评人表示,即使是简单的动作,成龙也需要替身了。






只不过,影片中有成龙职业生涯的诸多高难度经典动作镜头的混剪,再看依然震撼,可与片中成龙的表现对比,很容易产生“英雄迟暮”的唏嘘。

影片的尾声,成龙在最后一个不用替身和特效的危险动作完成前停了下来,他说这个动作他做不了了,“ 没想到我会说这样的话”。似乎这才更对照现实的台词——成龙老了,要和自己的不要命和解,要与他曾经历过的辉煌年代告别。

回不去了“我们那个东西今天的观众看不懂,得有人做给他们看。”和解之前,成龙在《龙马精神》里还是挣扎过。或许不是观众看不懂,还是不需要了。这一点,成龙自己也很清楚。

在影片宣传期接受视频采访中他一度哽咽:“市场不需要,你多好的功夫都没用。”成龙说如果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年代,那些真正的动作小子就有机会。但必须承认的是,成龙怀念的那个能让他和一批武打明星光芒万丈的年代,或许永远回不去了。

以前功夫片的兴盛点燃全民热情,电视上会不间歇地播放:“学武术,来XX文武学校!”按照打星们的成长经历,学武似乎是条前景光明的道路,孩子们看着影视作品自幼怀揣功夫梦,大批家长们也抱有培养下一个成龙、李连杰的希望。







现如今看,送孩子读武校已经成了大众眼中的“迷惑行为”之一,这类学校似乎仅在无章法地暴力管教,和“文武学校”有关的负面新闻也一度层出不穷,有网友调侃道:现在的武术学校,李连杰都不敢上。

功夫片并不是市场主流的类型了,只是时常作为一种元素,与“喜剧”甚至“爱情”“家庭”相结合,就像《龙马精神》那样。内容供给少了,年轻观众就无法从电影中接受武术、动作魅力的熏陶,便不再对这种类型感兴趣——观众需求影响电影内容供给,动作片就变得更少———武师这个词,也就落伍了。

不同于其他类型,喜剧和动作片实在太容易被演员影响,在毒眸之前的文章中指出,“李小龙电影”、“成龙电影”、“洪金宝电影”、“李连杰电影”能成为不同电影的区分标签,功夫明星的身份无限接近影片作者。问题在于,这些人老去后,已经没什么新的功夫明星诞生了。

原因很简单,随着电影工业技术的发展,特效和拍摄时的保护手段,已经不需要演员拿性命去赌一个动作的完成度。第五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闭幕式上,成龙也不得不感叹,CG技术抢了好多动作演员的工作:“以前的动作一定是要由真人来完成,现在很多都用电脑,几乎什么都可以做到。电脑虚构出的CG人物也能做出非常漂亮的动作,甚至比我们的真动作还厉害。”

过去打星的培养难度大、可替代性低,他们靠扎扎实实的招式和拼命才成为明星,而如今是先成为明星再通过种种外部手段的加持下临时学拍打戏,像成龙这样的功夫巨星就无法再出现了。

2016年,成龙拿到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既是一种对他职业生涯的嘉奖,也宣告着结束——连好莱坞都知道,成龙无法在打星这条路上,有超越以往的成就了。成龙和他代表的那一批人,就这样过时了。







“不再欠成龙电影票了”《龙马精神》很像一部只为情怀而诞生的电影。

作为动作片,它的打戏场面并没有多出彩,从口碑评价来看,观众也没有从动作戏里获得多大的爽感;当然,它不是一部纯粹的动作片,父女之间的感情线处理得潦草,争执和和解都像着急完成任务、推进剧情;甚至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显得老套,刘浩存想帮父亲打赢官司,还是要靠男人(男友,郭麒麟饰),除了哭哭啼啼和反复强调成龙“已经老了”之外没什么别的角色功能。







有网友这样评价成龙和《龙马精神》:想起媒体以前很喜欢营销“我们欠成龙一张电影票”“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要我说,观众从来都不欠他们的,这些人已经从中国电影业和观众那里获取了太多。

“如果你真的热爱电影尊重观众,就谨慎地对待你晚年的每一部作品,而不是想着怎么卖惨绑架情怀。”

这几年成龙主演的电影口碑确实不好,《急先锋》豆瓣评分4.4、神探蒲松龄3.8,都是板上钉钉的烂片,一点点消耗着观众对“成龙”这个词的感情。而如今用一部动作戏不精彩的动作片《龙马精神》来缅怀自己过去的职业生涯,其实没什么必要。






以成龙在电影圈的地位和留下的作品,观众自会怀念他,B站有大量他个人作品的混剪,年轻人对于成龙的评价依然很高;由成龙发起的“成龙电影A计划”从2016年至今,一直在为年轻的电影人提供创作和制作的支持、帮助,在公开场合提到“成龙大哥”总是带着敬重和感激。

一个实实在在打出自己漂亮职业生涯的演员的“晚年”,不能再有更多烂片诞生来消解观众对他的情怀了——电影人用电影的方式自我致敬可以理解,但前提是片子足够好看,否则就只剩下消费观众的情怀。

好在,观众对成龙的情怀依然有效。《龙马精神》放映结束后,我们听到身旁的男观众对自己的小孩说:“你记得里面有很多成龙年轻时的表演动作吗?那些片子我都看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