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扬子晚报》2月11日报道,近日,演员翟天临被疑“学术不端”事件,在网络持续发酵。论文“不见踪影”、抄袭,博士学位注水,翟天临被四川大学官网列入“学术不端案例”公示栏……更为讽刺的是,就在几天前的央视春晚舞台上,翟天临身穿警服,在小品《“儿子”来了》中扮演了一个专门负责打假的警察。没想到,事业顺利的翟天临栽在了学霸的人设上。
翟天临
质疑 1
博士后不知“知网”,论文怎么写的?
记者追访:忙于拍戏,或有代笔不用查资料
翟天临曾因出演《心术》《白鹿原》《军师联盟》等影视作品而被观众熟知。一向以戏痴、学霸和高学历的人设行走娱乐圈。打开翟天临华丽的学历,200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本科班,2010年升入本校硕士研究生班就读,并担任表演本科班助教老师。2014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9年1月,又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用为工商管理学博士后。
风波源自日前的一次公开直播中,翟天临在被问及“你的博士论文是否在知网可查到”时,不经意之间愣了一下“知……网是什么”,没想到网上引发轩然大波。稍后,翟天临在网友质疑微博下留言,称自己当时只是在开玩笑,并自侃:“我说我不知道1+1=2也有人信吧。”但对此很多网友并不买账。
据悉,知网是一个很大众的文献参考平台。通过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中国知网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心网站的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
记者采访南大、南理工、南艺多家院校老师了解到,该网站一般在本科三年级写学年论文阶段就推荐给学生,已经博士毕业的翟天临若真的不知道知网为何物,确实不应该。“最大的可能性是,没有用过该网站写论文查资料,论文是由枪手代笔完成”,一位老师这样告诉记者,这类现象不少,现在不少学生并不专注学术,尤其是表演类的学生忙于拍戏,根本没有时间写论文,找枪手也不奇怪。但教育部去年对此现象三令五申,不允许代笔。
有网友贴出翟天临读博期间,工作日程时间线。从2014年7月,入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后,其接戏广告不断。四年间,主演包括《白鹿原》《军师联盟》在内11部戏、参演7部戏,24个代言、17个综艺。对此,有学术界人士质疑翟天临“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
质疑2
论文未见核心刊物,如何拿到学位?
记者追访:质量不够,学校可能采取内部上网
有人评价,“这是我见过最强的一届网友,你可以不是学霸,撒谎可不行。”接下来,网友发现,知网上并未收录翟天临的博士论文。
对此,2月8日,翟天临工作室发表声明,辟谣“学术不端”等传言,称学位完全符合校方要求。翟天临论文由校方统一上传,预计将于2019年上半年公开,并表示翟天临愿承担违背论文原创性的法律后果。北京电影学院方面则未回应此事。为何网友会执着于查不到翟天临的论文呢?据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申请条件”文件显示,第十九条明确显示,“凡我校录取的博士生,在校期间个人独立或与指导教师联合(本人担任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2月9日的一则微博表示,翟天临同一届的博士答辩名单,除了他之外的19人都能在知网搜到论文,更激发网友“好奇心”。
扬子晚报记者在知网没有搜索到翟天临的论文。因《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一角走红的喻恩泰拿到上戏博士学位,记者在知网找到喻恩泰的硕士论文《戏剧表演艺术假定性当中的真实性》。冯巩在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也能找到。据悉,1998年-2001年,冯巩师从文学院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先霈教授,攻读戏剧文学硕士学位。
为何知网没有收录所有论文呢?记者了解到,有的学校出于保护学生考虑,并不会上传所有论文。有可能是为了保护著作权,毕竟上了知网,大家都可以下载并选用,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因为“论文质量不够,出于保护学校的学术声誉考虑”。“其实真正好的论文还是要上传的,就算有人会抄袭,通过查重也可以查出来。但可以方便大家研究,这个领域有人研究过了,可以避开同样的角度。”但对于质量不够的论文,存在抄袭嫌疑,学校也可能通过内部上网的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查阅看到。
通过其他检索途径发现,翟天临发表过的文章有两篇:分别是《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如何用“下意识”让表演更生动鲜活》,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广电时评》《综艺报》。
质疑3
《白鹿原》论文查重达40.4%,如何过审?
记者追访:不符合资格,学校或未严格要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网友将翟天临去年八月发表的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一文进行了查重,查重结果显示,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40.4%,而这篇论文的篇幅不过两千七百余字。
与该文相似的文献包括《〈白鹿原〉白孝文人物分析》和《一个有灵魂深度的人物——〈白鹿原〉之白孝文论》。《一个有灵魂深度的人物——〈白鹿原〉之白孝文论》出自于2006年4月20日的《黄山学院学报》。疑遭抄袭的原论文作者黄立华教授本人也在朋友圈发声:这个表演打假警察的人是要我起来打假吗?以及“明星博士的工作室声明其没有学术不端的问题,但我十几年前却被其整段整段的抄袭,事实胜于雄辩。”剑指翟天临抄袭其论文。还有媒体曝光,四川大学官网已将翟天临列入“学术不端案例”公示栏。
记者了解到,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标准,即便是艺术类院校,毕业论文重复率在10%~25%不等,基本可以被认定为抄袭,无法参加毕业答辩。很多高校的标准是20%的重复率即为淘汰。通过对已发表材料的组织、综合和评价来澄清问题的文献综述型论文,也得遵循该标准。对此,有人猜测,学校或对特殊人才并未采取严格要求。
翟天临工作室在声明中表示,“翟天临在从事荧幕前的创作之余,大量时间用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剧组拍摄之余,导师亦通过函授、进组指导等方式,与翟天临进行研究探讨”。文中“函授、进组指导”等用词也被网友认为“不符合全日制高校读博常识,不符合实际情况”。
再后来,翟天临“说大话”的过往被扒了个底朝天。他曾曝光自己的高考成绩:高考高过580分,其中数学19分,文综超过270分,而当年山东文科状元才267。由此推断他的语文和英语平均分需要达到145分。事实情况是,当年山东语文卷难到可以用“惨案”形容。他还在那次采访中说,自己达到了国际关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而该校当年在山东的文科录取分数线是641。甚至还有网友调侃:“别再挖了,九年义务教育还能保住吗?”
(原题《被指论文抄袭 翟天临“博士”人设崩塌?》)
翟天临“人设崩塌”?学术本就不该沦为人设的装饰丨凤凰网评论
对于“演员学者”或者“学者演员”翟天临来说,这个春节过得像他演过的影视剧剧情一样跌宕起伏。刚在春晚上表演过打假警察的他,转眼自身遭遇“学术打假”。
就在几天前,关于翟天临的网文还是这种风格:《娱乐圈的真学霸翟天临!短短9个字一张录取通知书,网友炸了!》《翟天临博士后:读书很重要,你了解这位学霸吗?》《优秀的人一直在进步!翟天临才是娱乐圈真正的学霸!》。
还是那些营销号,现在的画风是这样的:《翟天临学霸人设崩塌,论文原作者发声抄袭,博士也不容易啊!》《翟天临学术风波还没完,又被扒出曾擅自大量改戏,不知会编剧!》《学术打假太意外,翟天临高考成绩再被质疑,当年数学仅考19分!》。
回头再来看上边那些励志帖,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当然现在话题已经完全超出了娱乐圈营销号的理解范围,这是一起牵涉两所高校的严肃学术事件。
首先归拢一下已知的“实锤”:
据新京报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的一份有关“博士学位申请条件”的文件显示,该校录取的博士生在校期间应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但现在各数据库查不到署名“翟天临”的学术论文。
目前能找到的两篇署名“翟天临”的文章,都没有发表在国家认可的学术刊物上。其中一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经查重发现,文字综合复制比为39.4%。原文作者黄立华谴责,“我十几年前(发表的论文),被其整段整段抄袭,事实胜于雄辩”。
四川大学官网将翟天临列入“学术不端案例”公示栏。
在此风波之前,北京电影学院授予翟天临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录用翟天临为博士后。现在舆论沸沸扬扬,两所大学却默不作声,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当大学决定录用或者录取一个名人的时候,本就应该意识到“舆论风险”。因此按道理来说,录取工作应该更严格、更谨慎,但事实经常是相反的。
有的粉丝为翟天临鸣不平,说大家捡软柿子捏,“敢不敢问问你们市长县长的文凭怎么来的?”这话说对了一半,确实有些官员的学历经不起推敲。
比如深圳市前副市长许宗衡,接受调查后被发现是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这是一所野鸡大学。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东窗事发后,档案中的“北京大学函授毕业证书”和“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证书”被发现是街头小贩处买来的,北大还为此澄清过。
但是“酱缸理论”不能成为一些人遮羞布。而且胡长清的北大证书尚且是买的,翟天临晒的北大录取通知书却是真的,如果系弄虚作假而来,足见其“能量惊人”。官员的学历腐败要打,演员的学术造假疑云也要查。不过这两个群体的学历问题确实有值得反思的共性。
过去是学而优则仕,现在是仕而优则学,演而优则学,各行各业“优”了之后都会“学”。通俗地说,一个“成功人士”很容易搞到高学历。这就是“赢家通吃”。所以我们见到了大量的“学者型官员”、“学者型企业家”、“学者型演员”。如果他们真的是在本业之余还能从事学术研究,那自然是值得钦佩的。但许多“学者型”人物的学术能力恰恰只体现在履历中。比方说,翟天临不是唯一一个喜欢塑造学霸人设的演员明星,但几乎从来没人关心他们在“学”上到底有何成就,如果没有,提它作甚?
当学术沦为包装人设的道具,当“学者”沦为一个附庸风雅的形容词,真可谓斯文扫地。如果一个人无心向学,利用旁门左道的手段搞来再辉煌的学历,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学者型”人物需要思考的,更是向他们颁授学历证书的学术机构应该思考的。因为当学历证书为一些人装点门面的时候,损毁的是学术机构的声誉,可叹有些高等学府还觉得为名人涂脂抹粉是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