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起来了。
发行方和影院向来相爱相杀,但直接在台面上开撕,尚属少见。
负责发行《新喜剧之王》联瑞影业发布声明:
正式申请停止527个影厅(涉及70余家电影院)的密钥。
一旦申请成功,这些影院将从大年初一开始失去放映《新喜剧之王》的资格,只能放映其他影片。
开撕原因是,影城和发行方在《新喜剧之王》的排片数量上未能够达成统一意见。
至于“为什么不统一”,双方各执一词。
有相关从业者透露是因为影城索要排片回扣过高,据说此次星轶等几十家影院,开口价竟然高达一百万。
但影城管理者表示发行方希望花钱买到 20% 以上甚至更高的排片,但是商议时间较晚,无法满足片方排片需求。
谁是谁非,每个人心里有杆秤。发行方和影城谁损失更大,还不好下结论。
电影本身,最无辜。
▲《疯狂外星人》发行方陈砺志声称被冒充《新喜剧之王》的同行开黑,春节档竞争进入白热化
不过《新喜剧之王》这次临阵上马,宣传发行等后续工作确实过分匆忙。
去年11月29日,周星驰突然宣布新戏杀青,并进军春节档。
使得这届被称作“史上最挤”的春节档,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所谓邱礼涛执导、周星驰监制的《D计划》不过是个幌子。
新戏是完完全全的周星驰电影——一人包办了导演、监制、编剧和出品的《新喜剧之王》。
春节档的热闹,因周星驰而起。
在2013年《西游降魔篇》创下华语电影首次单日票房破亿的记录,并以12.46亿的总票房夺得新任票房冠军之前,春节档几乎还是萧瑟冷清之状。
2016年春节档的《美人鱼》,更是华语影史上首个突破30亿的票房“锦鲤”。
可以说,周星驰以一己之力,驱动了春节档这趟票房列车的引擎,让后来者趋之若鹜。
尽管《美人鱼》和《西游伏妖篇》的影片质量引发了质疑,“欠星爷的电影票已经还完了”的论调不绝于耳;
尽管新作启用了周星驰最经典的“喜剧之王”IP,给人以炒冷饭、翻拍必烂的心理预警。
但是,“周星驰”三个字仍对观众充满了“欲拒还迎”、“无法割舍”的吸引力。
《新喜剧之王》匆匆拍完、匆匆定档,但在豆瓣“想看”排名中还是挤进了前四。
前三位,有国人渴望了太久的科幻IP(《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
也有现在认可度最高的内地喜剧演员黄渤和沈腾(《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
在更能代表大众品味的票务平台上,《新喜剧之王》的预售成绩突破了6600万。
排在第一梯队。
在内地市场的激烈厮杀中,昔日的香港电影人,能打的似乎只剩下周星驰了。
只有他的电影,在自己不出镜的情况下,不靠大牌明星,也无需质量保证,就可以让人甘愿掏钱买票。
情怀二字,在尚活跃的华语电影人之中,实则只他担得起。
这话,也许有两个人的粉丝会不服气。
春节档预售,排在周星驰作品下面两位的,是成龙的新片《神探蒲松龄》。
这是自两年前的春节档后,两人再次狭路相逢。
虽说17年的春节档,《功夫瑜伽》在最后几天弯道超车《西游伏妖篇》,登顶票房冠军。
但是这一仗赢得并不光彩。
成龙投资的耀莱影城被曝“自产自销”,票房注水。
▲传说中的“幽灵场”,来源网络
耀莱这一手法,早在之前对自家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和《铁道飞虎》上就已经明目张胆地践行过。
这一次,如果不故技重施的话,《新喜剧之王》PK《神探蒲松龄》,胜出大概毫无悬念。
在过去不久的国庆档,最大赢家是闷声发大财的《无双》,也是今年港片的最佳战绩。
影片上映后又让人追忆起当年的小马哥,也不禁慨叹一声周润发宝刀未老、“吊打小鲜肉”。
▲2018版小马哥
昔日的“双周一成”,勉强算是在2018年附近,有了一次久违的“同框”。
这种“同框”,在周润发、周星驰产量骤减的今天,已经愈发难得一见。
如今,在早已换了人间的华语电影圈,内地本土化叙事的魅力不断反超香港产业化思维。
“香港制造”,在北上浪潮的涤荡下,传奇色彩也日渐消退。
而内地观众对香港电影的旧情,最深的寄托还是在这三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身上。
1 “双周一成”票房之争
上世纪90年代,后起之秀周星驰被纳入“双周一成”——香港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天王巨星阵营。
三个人的作品,霸占了香港电影从1985-1997年整个黄金时代的票房冠军。(除了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和《泰坦尼克号》)
1985年,被许冠杰压制多年的成龙迎来大爆发,年度票房前4都被他的作品包揽。
▲票房数据来源于时光网@锋影手册,下同
这在当时的香港电影史上例属首次,1985年也因此被称为成龙年。
到了1986年,当了十年票房毒药的周润发终于以《英雄本色》爆发小宇宙。
不仅票房夺冠,还凭借小马哥的角色拿下了金像奖影帝。
80年代中后期,正式进入了周润发和成龙双子星闪耀的时代。
1987年周润发拍了11部电影,有5部进入年度票房榜前十。
并且,在这一年的金像奖上,周润发一举拿下三个影帝提名。(《龙虎风云》《监狱风云》和《秋天的童话》)
并最终凭《龙虎风云》中的高秋一角,实现影帝连庄。
若非这年票房冠军被成龙的《龙兄虎弟》占去,1987年对于周润发来说堪称完美。
直到1990年,周星驰异军突起。
一部戏仿周润发《赌神》的跟风之作《赌圣》,拿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赌圣》之后,周星驰正式确立无厘头表演风格,票房冠军一坐就是四年。
还是周润发的《赌神2》出马,才终结了他的票房神话。
成龙和周润发都有自己的爆发年,周星驰也有,而且更加夸张。
1992年,周星驰一共主演了7部电影,其中5部垄断了年度票房的前5名。
另外两部《逃学威龙2》和《漫画威龙》也取得了第11名和13名的好成绩。
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直到1995年-1997年,成龙又用三连冠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但这时,香港电影也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1995年,周润发拍完了《和平饭店》后便只身远赴好莱坞发展。
随后,成龙也凭借《尖峰时刻》系列成功打入好莱坞。
周星驰则坚守本土,全面转型导演,作品几年才能得以一见。
从1998年开始,“双周一成”的票房垄断地位才开始被打破。
不过进入千禧年后,只要周星驰有新作品出现 ,仍旧能够占据票房冠军的位置。
其中《少林足球》和《功夫》继续打破香港票房纪录,并且《功夫》一直将记录保持了7年。
2016年,周润发参演的《寒战2》再次刷新香港华语票房排行榜。
但在香港市场后劲不足的情况下,总票房也只比12年前的《功夫》多了600多万。
如今,周星驰和成龙已经全面拥抱内地市场,周润发仍旧会在港味十足的类型片中充当强心剂。
在最为考验国民辨识度和认可度的内地春节档,有他们出现的片子,就算质量乏善可陈,仍然能够迈入10亿门槛。
“双周一成”绵延三、四十载的影响力,是他们用无数经典和超凡魅力镌刻出来的影史传奇。
2 救世主、英雄和小人物
“双周一成”在各自的类型领域,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成龙的功夫喜剧,周润发的枪战英雄片,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均烙印着香港电影的时代印记。
1978年,成龙在《醉拳》、《蛇形刁手》中以功夫杂耍和谐趣表演相结合的“功夫小子”路线,一跃而成影坛巨星。
功夫喜剧让他声名大振,同时获得了嘉禾的青睐。
上世纪80年代,得到嘉禾力捧的成龙便开始了自导自演的创作生涯。
在此期间,他有个人品牌的嘉禾卫星公司,创立了成家班,逐渐成为了集演员、导演、制片、剪辑、动作指导、特技表演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
影迷耳熟能详的《龙少爷》、《A计划》均是这一时期的创业作。
1985年的《警察故事》,更是让“陈家驹”成为了成龙最经典的银屏角色,也开启了他最长寿的个人电影系列。
▲1985年《警察故事》
在这些电影中,成龙扮演着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拯救危难于最后一刻的“真心英雄”。
靠着实打实、不用替身的搏命演出,赢得了华语影迷乃至全世界影迷的尊重。
“成龙式特技”与西方元素完美融合的《尖峰时刻》三部曲,北美累积票房超5亿美元、全球累积约8.47亿美元。
卖座程度至今还没有哪位亚洲影星能出其右。
他也成为了首个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影星。
“双周一成”中,论国际知名度,自然成龙居首。
但若论观众缘,恐怕还得是“全香港人都是他的保镖”的周润发。
一米八几的挺拔身材,气派又亲切的大佬风范,使得周润发哪怕演不良分子都有种“当然选择原谅他”的独特魅力。
相比成龙角色单纯的正义勇敢,周润发的角色则常常游离在黑白之间。
无论是《上海滩》中的许文强,《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抑或是《喋血双雄》中的亚庄;
乱世江湖中的黑帮大佬、伪钞分子、冷血杀手,都因为情义二字,比好人还要更像好人。
周润发饰演的英雄,不能像成龙那般拯救世界,而往往以死亡走向角色的最终宿命。
在当时香港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周润发重情重义的枭雄形象,无疑是对金钱代表的冰冷社会秩序的存疑,对旧时人情味儿的眷念。
而精湛的演技,让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狂揽金像奖和金马奖共计5个影帝殊荣。
在“双周一成”中,周润发无疑是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中最游刃有余的一个。
《赌神》中,他身着黑色西服套装、梳着大背头、嚼着巧克力的潇洒大佬范儿,成为观众对他最普遍而深刻的印象。
带着一种近乎于神的银幕光环。
然而,成龙以及周润发塑造的或正面或高大的英雄形象,通通被周星驰解构掉了。
警察陈家驹用硬桥硬马的功夫上演生死时速,但是卧底周星星却在校园里“虎落平阳被犬欺”。
赌神高进赌牌功夫出神入化,赌圣左颂星一招“搓牌”绝技走天下。
对于一个从小热爱功夫的人来说,周星驰定然是有一个英雄梦的。
但也许因为从小的底层生活经验,周星驰无法信奉英雄的行为逻辑,对于伟光正的英雄形象“只觉得很好笑”。
于是无论古今中外,各类英杰人物被加入市井的小气和俗气后,才是他的创作舒适区。
他尤其喜欢将英雄范儿的出场方式,恶搞成浮夸造作的T台走秀;
没有无所不能只有关键时候露怯,嘴上自诩“玉树临风”美女却总是对他不屑,高尚的行为动机都是私心造成的误解。
周星驰羞于承认自己的迷人和伟大,哪怕只是演戏。
92年爆红的周星驰,并没有安于做一个最卖座的喜剧演员。
他在日记里反思:“我觉得自己经常演同一类型的角色,没有什么变化,就好像潮流一样,很快会过时,所以我希望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好使观众知道我并不单只是搞笑的小子而已。”
▲不要因为搞笑而忽略了星爷的演技
此后周星驰的产量骤减,并在97年后开始成立公司转型幕后。
首部创业作品《大话西游》虽然票房惨败,但却意外走红于网络时代,与21世纪青年的生存焦虑撞个满怀,奠定了日后的内地观众市场;
自编自导自演的《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片,都是几年磨一剑,却部部都是值得翘首以待的精品。
人们猛然发现昔日的搞笑小子,在电影的创意、技术上已然走在了前端。
乃至电影语言技巧、文艺浪漫气息,都远非普通喜剧能带给我们的观影体验。
三个人,其实都在演英雄。
成龙是顶天立地的热血男儿,周润发是义薄云天的传奇史诗;
周星驰呢,他教人再卑微也要看得起自己,做自己心中的英雄。
大英雄是一个时代的恋歌,而小人物才是永垂不朽的。
这也许是时至今日,周星驰拥有更加坚实的粉丝基础和受众群体的原因。
3 大哥,发哥和星爷
香港明星在好莱坞,始终只能处于被消费少数族群身份和中国功夫奇观的边缘地位。
即使是成龙和周润发也不例外。
在好莱坞的几年打拼,除了给他们安上国际巨星的美名之外,在国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认可。
而年过半百、打不动的两位大佬也只能选择进入内地市场。
周润发作为单纯的演员,被动性最大,好的角色只能靠等或者碰。
于是半生拼搏积累下来的王者风范,被导演们一次次加以利用。
无论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王,《孔子》里的万世师表,《让子弹飞》里的“霸气侧漏”黄四郎,《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里的玉帝......
一次次重复着帝王、枭雄乃至圣人的高光角色。
其他诸如《澳门风云》系列、《无双》,实则在吃以前的情怀。
魅力发哥,在线发电,但也挽救不了烂片口碑。
成龙在被香港市场彻底抛弃后,拥抱内地,以及各种中外合拍大片。
《新警察故事》里那个疲态尽显的陈家驹,仿若成龙的真实写照,力不从心写在日益沧桑的脸上。
▲还有什么比英雄迟暮更心酸
《神话》就像是他最后的“神话”,此后就算复制历史+奇幻的大格局,请小鲜肉或是国际大咖,都没有了昔日成龙电影的号召力。
而现在越来越露骨的政治献媚,也让人实实在在倒了一波胃口。
▲《功夫瑜伽》里的“一带一路”
坚持自主创作的周星驰也有被唱衰“江郎才尽”的风险。
滥用小鲜肉的「西游」IP饱受争议,《美人鱼》这样简单粗暴的环保主题也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诉求。
只不过他童心、纯爱、梦想的三板斧,仍旧还在发挥着效力。
并能对之前的想法,进行更为成熟的回答。
硬桥硬马的功夫如今被方便的特效取代,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少了年轻的观众喝彩。
好莱坞向中国示好,请去刷脸的不再是华人巨星,而是景甜、吴亦凡之流。
反倒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在内地有大批学徒,并且成为票房市场的中流砥柱。
在良好的喜剧土壤中,周星驰没有继续银幕神话的执念,而是大胆启用内地的喜剧演员黄渤、姚晨、艾伦、王宝强等人。
急流勇退,避免了周星驰作为喜剧大师被快速消耗的危险。
银幕之外,“双周一成”的个人形象,也成为了他们艺术形象的一部分。
发哥裸捐56亿,愈加加深了他由王入圣的高伟形象。
现在的角色若要往小了走、往轻了走,好像有种接受无能的感觉。
他的个人气质,仿佛把他架得越来越高,接不了地气。
也剥夺了他作为一个伟大演员的部分可能性。
成龙神话则坍塌得更加严重。
私生女、绯闻等私生活,虚假广告、票房造假等私德上的指摘,让他在银幕上的英雄形象站不住脚跟。
身为长者的那种好为人师、教外国友人学中文的爱国者脸谱,正是年轻观众所反感的银幕角色。
这位对华语电影和慈善事业都做了杰出贡献的“大哥”,无疑是被私德消解了一部分社会价值的。
相较之下,周星驰则显得边缘化,也神秘得多。
周星驰的人品如何,曾是娱乐圈一大热门议题。
有人说他是片场暴君,也有人说他只是较真;有人说他一毛不拔,但他可以为陌生人捐献骨髓。
黄秋生被问到时,曾仗义执言:“你总是听别人说他不好,有没有听过他说别人一句不好?”
与电影无关的事情,他没有任何兴趣,也不会多费一句口舌。
平日的周星驰几乎不出门,有时会一个人骑着单车从山顶别墅去到旺角,吃一碗鱼丸面,然后再花两个小时骑回家。
很多人会觉得周星驰苦闷,但他自己并不觉得,甚至很享受这种独自思考的状态。
“有些人需要朋友,有些人不需要朋友,这没有什么好坏。”
孤独、自我、内向、矛盾的艺术家性格,也给了影迷解读他、崇拜他的机会。
成龙代表的庙堂英雄,周润发代表的江湖英雄,周星驰代表的个人英雄,都曾在影史上熠熠生辉,鼓舞人心。
可能在我们平凡的岁月中,最终能够陪伴我们的,还是那个像极了渺小自己的心酸背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