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晋搞笑顶流是谁?
不是在知乎上被对标几十年的星爷。
也不是“自带喜感”的男人沈腾。
正确答案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以下简称喜剧大赛)。
一个没有流量明星,全员素人的搞笑综艺,却成了“爆梗制造机”,去年的段子“内娱要完”,到现在仍被口口相传。
最近出圈的《少爷和我》,凭借“龙傲天誓死守护刘波er”、“你触碰到我的逆鳞”、“这是通知,不是商量”等霸总发言,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少爷文学大赏。
有网友看完《喜剧大赛》的人直呼,喜剧就是成年人的精神爽片。
第二季刚播出时,豆瓣评分就高达8.8分,微博同名话题阅读量突破35亿,可见期望多高。
全网有2亿人追更,正片播出市占率更是持续霸榜,拿到3次周冠军,18次日冠军,以市场3倍的实力,碾压第二名。
没有流量明星,全素人撑场子的《喜剧大赛》,凭什么能爆火出圈?
靠“讽刺”出圈的搞笑顶流,连亲爹都骂和很多拼流量的综艺不同,《喜剧大赛》的爆火,全靠一身反骨。
去年10月,一个名为《互联网体检》的段子火爆全网,连续登上几十个热搜。
讲的是一个男人在网上预约了入职体检,但体检过程中,护士会插播广告,抽血必须充会员,检查结果要付费观看。
十几分钟的段子,包含了对大数据隐私泄露、弹窗广告、会员办理、直播带货等现象的讽刺。
其中对爱奇艺超前点播的调侃,更是直接将爱奇艺送上热搜,“爱奇艺吐槽爱奇艺”的话题阅读量高达1.5亿。
要知道,当时爱奇艺刚因为超前点播,被《人民日报》点评“吃相难看”。
爱奇艺还是《喜剧大赛》的出品方,让网友直呼:为了搞笑,《喜剧大赛》连“亲爹”不放过。
然而,吐槽“金主爸爸”只是《喜剧大赛》的开胃菜,播了两季之后,网友发现,别的喜剧都在忙着煽情,只有它在忙着讽刺。
在节目《偶像服务生》中,通过讲一位练习生在餐厅面试的爆笑经历,调侃近年“选秀热”背后的行业乱象。
整个表演里,“我去练这个balance”、“回锅肉yyds”、“私生粉不算粉”等娱乐圈热梗密集输出,全程无尿点。
其中一句漫不经心的“那鱼(内娱)完了”,更是戳中了整个内娱的脊梁骨,让无数饭圈女孩DNA狂动。
今年的《突突突突突围》里,把平时点外卖的场景,改成了特工和物资小哥的互动。
通过搞笑的场景,把平时送外卖超时、小哥超速、餐品遗漏等问题,替网友吐槽了个遍。
因为讽刺得太到位,被网友们称为互联网嘴替。
把网络上热门事件当成搞笑密码,引发了网友们发泄式狂欢。
两届加起来上的热搜,足足有200多个,其中#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真的在演我#的词条,更是在网上连挂好几天,引起了1.8亿人的共鸣。
从一开始的无名小辈,到如今黄渤、徐峥、李诞、贾玲等大佬都来捧场,连沈腾都直呼惹不起。
称它是喜剧界的顶流,一点都不夸张。
反套路三步曲,拍出让人欲罢不能的“嗨”片论搞笑节目,中国从来都不缺,但是能持续掀起网友狂欢,还极度了解用户的需求。
反套路,就是《喜剧大赛》的爆款密码,
第一步:全员素人,满足观众求“新”欲。
近几年,中国的影视行业,流行一种模式:IP+流量明星。
在这一模式的统治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综艺,都要请几个流量明星撑场面。
不走寻常路的《喜剧大赛》从报名的几千人里,筛选出25支喜剧小队,全是“素人”。
他们的职业五花八门,有话剧演员、学生、编剧、表演指导、音乐剧演员,甚至还有自媒体博主。
“九口人”中有两位选手是本科应届生,此前几乎没有表演经历,实习履历都是在创排室拿到的。
创作了《偶像服务生》的孙天宇,在比赛之前,连综艺都很少看,一直以“在圈内的圈外人”自居。
某某某小队的三个演员,是年龄都30+的话剧演员,之前没有喜剧经验;老师好小队,是表演指导、编剧、演员混搭出来的。
2.内容够大胆,用强反差超预期
在第一季里,《喜剧大赛》有个节目很“狂”,他们大胆讽刺春晚小品陈旧,还刻意请了春晚的导演在台下当观众。
不过《喜剧大赛》确实有“狂”的底气,它的很多玩法和表演形式,是其他节目中没见过的。
“飞扯不可”三位成员表演的黑场剧《全民运动会》中,舞台中间没有演员,一次一幕只制造一个包袱。
你以为是击剑,结果是核酸互测;以为是跳水,结果是展示翘臀;以为是国足,结果是两人躺平。
一本正经的表演,和意想不到的反转,总能打破观众预期。
在《喜剧大赛》上看不到传统的相声、小品,反而很多是短视频般的片段表演。
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这种黑场剧还有漫才、音乐喜剧、偶剧、独角戏等,未必个个都好笑,但都充满了新鲜感。
3.专戳用户痛点,激发观众的表达欲
《喜剧大赛》不仅不讨好年轻人,还专往他们痛点上扎,让人痛并快乐着。
节目《三毛保卫战》,聚焦当下年轻人烦恼的脱发问题,三位演员化身三根头发,在与面试、竞聘、提案、加班做斗争的过程中,上演了一场心酸又搞笑的头发保卫战。
其中贡献了无数金句,“脱落,是头发的宿命”、“看着那些牺牲在下水道口的兄弟”,尤其最后一句“做毛不易啊”也有如神来之笔。
作为爆款喜剧节目,《喜剧大赛》没有玩走捷径的花活,还把很多综艺惯用的煽情戏码,扼杀在摇篮里。
比如在《突突突突突围》里,特工刚说完“我只是被困在房间里,而你被困在程序里,你和我都需要突围”这种煽情戏码。
就被另一个演员直接打断“瞎上什么价值,你公众号啊”,包袱翻番,喜剧效果拉满。
《喜剧大赛》节目的成功,在于其敢走差异化路线,而且他们深谙一个道理:
让用户爽,用户会让你更爽。
爆款综艺的底线是,守住内容的护城河近两年,喜剧综艺迎来了发展瓶颈期。
《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等头部IP在收视与口碑上都走起下坡路。
《欢乐喜剧人》从第一季的8.4,做到第七季3.3,创下历史新低。;《今夜百乐门》第一季7.8,第二季2.8。
同质化的网络梗、强凹笑点、过度煽情...让人感觉喜剧综艺越来越食之无味。
《喜剧大赛》作为一个新晋综艺,却能快速出圈,靠得是内容的力量。
靠着接地气的题材,制造了很多爆款节目。
《时间都去哪儿了》,十分真实地描述了打工人在deadline结束前,宁愿微博吃瓜,打扫卫生,刷短视频,也不工作,然后在最后十分钟开始极限挑战。
被网友直呼,是在我身边装监视器了吗?
《排练疯云》戳中了疫情下,大家都线上云沟通的痛点,让大家想起被卡顿、掉线支配的恐惧。
《黑夜里的脆弱》聚焦在打工人积极与emo的黑白两面,引起无数打工族的共鸣。
回顾前几年的综艺节目,上演剧本真人秀,要强行制造冲突和爆点吸引眼球,都成了行业通病。
像《快乐大本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王牌对王牌》等,在开播初期都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率,但之后一季不如一季。
陷入套路,上演剧本真人秀,强行制造冲突和爆点吸引眼球,几乎成了国产综艺的通病。
照搬韩国综艺的《极限挑战》,自从换了导演后一季比一季差,完全没有复刻到原版的精髓。
《演员请就位2》的热搜数量超过115个,在国产综艺市场上几乎是一骑绝尘的领先地位。
网红综艺《为歌点赞》,为了炒作博眼球,请网红点评张韶涵,评价一代歌后像是油腻的舞女。
《喜剧大赛》虽然全是素人,反而能引起共鸣,可见用心做内容的节目才是大家想看到的。
喜剧节目的标准是笑声,而不是眼泪,国产综艺的底线不是流量和热搜,而是内容。
只要是用心做的节目,观众从不吝啬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