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老戏骨也救不了这部剧,最是可惜了冯绍峰(组图)

前两天Sir刷手机,看到这样一条——

中国青年报文艺官微,提了一嘴热播的历史剧《山河月明》。




还引用了一个观众评价——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考究的古装剧”。

Sir正想看看有哪些“考究之处”。

但下边的评论区却炸了锅:

你管这叫历史剧?







好一个大型吐槽现场。

看热闹不嫌事大。

Sir又去豆瓣评论区。

骂的更精彩——







剪辑乱、故事诈骗、历史魔改、人物奇葩……甚至恶心都出来了。

这引起了Sir极大的兴趣。

抱着吃瓜的心态。

必须看一看。




山河月明







别看声量不大。

开播没几天就冲上了全网热度第二。






对于一部没有流量,以“老戏骨”为主,还压了好几年的历史剧来说,这已经算是很好的成绩。

但即便是这种神仙阵容,还是没能挽回颓势。







那,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01

删减不能停

这剧的故事很简单。

跟海报一样,一股大男主范儿。

讲述明成祖朱棣(成毅&冯绍峰 饰),从一个皇子,一步步成为“永乐大帝”的故事。

贯穿了明朝初期洪武时期,靖难之役,以及永乐时期的历史。

为此Sir重温了下《明朝那些事》,对这段故事有大致了解。

而之前的《大明风华》里的朱家男子天团的祖孙三代,也曾带来过很多逗乐时刻。






所以,当听到《山河月明》是讲Judy(朱棣)年轻时期的故事。

Sir还是抱有了很高期待的。

可是。

从看第一集开始,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怎么说呢,有种吃饭没有碗筷的感觉,明明是一桌大菜,却难以上手。

首当其冲,删节。

故事从洪武初年的某次北伐开始。

开场就是大场面。






两线战场。

一条是明军主帅李文忠(王辉 饰)与元军主帅王保保(张光北 饰)在草原上对决。

蒙古人通过放毒烟,击败了明军。

另一边,蓝玉(卢星宇 饰)率领的明军偏师在土剌河战役中突袭元军得手,俘虏了王保保的妻女。

但如何处置元王妃?

前一场戏里,蓝玉还想掐死对方,被另一员大将耿炳文(郑晓宁 饰)阻止。




但一个转场后,却是蓝玉躺着睡觉,地上一滩血迹。

耿炳文没头没尾地来了一句:

皇上 还有太子

最见不得这个






啥意思?

人死了?

见不得哪个?

不知道。

Sir去查了历史,原来,蓝玉在1388年重创北元的“捕鱼儿海之战”后有过“强占元妃,致其自尽”污点,曾惹得朱元璋很生气。

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明史·卷132》

这段剧情明显是想还原历史,蓝玉玷污了元王妃,后者自杀。

但剧中,不仅发生的年代不对,内容也只剩下一个动作暗示,和事后一滩血迹。

其余删得一干二净。






远不止这一处。

第四集,徐达(张丰毅 饰)与王保保对阵。

一场偷袭与反偷袭,还没怎么演,莫名其妙明军就损兵折将,草草结束。

连弹幕都惊呼,是不是删减太多?







尤其是,初次上战场的朱棣被同伴的牺牲吓懵了,仓皇撤退。

但到了第五集,观众又从徐达口中得知,朱棣获得了一个斩首的功劳,还分给了同伴。

Sir不禁好奇。

到底是什么程度的删节,才会连朱棣首次杀敌的高光时刻都没有被保存下来?






这种删节和剪辑造成的前后不连贯,几乎每一集都能看见。

大量的信息被浓缩在很短时间里,跳跃的剪辑让故事的叙述变得繁杂。

一句话解释。

看这个剧很累。

总感觉不是跳了剧情,就是缺了台词。

事后一查,果然有网友发现,导演曾在采访中证实播出剧集经过了大幅度删改,虽然变动的说法各异,但都有超过三十集之多。






删了快一半内容,这剧还能怎么看?

但删节这种无法改变的技术性问题。

只是开始。


02

人为的门槛

第二个毒点。

门槛。

按道理说,一个历史剧,有门槛很正常。

甚至有时候,门槛越高,口碑也越高。

比如国剧巅峰豆瓣9.7分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阿城当编剧的9.1分神作《贞观之治》。

不少观众一开始看不懂,但后来看懂的都不吝高分。

可这部剧的设计。

emm……

它的门槛,有一种阻碍视听的感觉。

而且特别喜欢在称呼上“下功夫”。

比如开场一个“九江”的称谓,Sir想了一会才想起来是说战神李景隆。






而魏国公,曹国公,韩国公,宋国公,永嘉侯,颍川侯,长兴侯,诚意伯……

跟徐达,李文忠,李善长,冯胜,朱亮祖,傅友德,耿炳文,刘基……

明代初年的著名历史人物。

如果打乱顺序,会有多少人会连线失败?

还不止。

他们有的和皇室之间还有亲戚关系,有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名。

比如李文忠,他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皇子们叫他:大表哥。



但朱元璋呢,叫他“保儿”。





但问题是,有多少人能看清这个只出现3秒的字幕写的是啥。





至于历史剧的重头戏,朝堂戏。

这种阻碍理解的门槛,也不是一次两次。

举个例子。

在一次涉及皇帝侍卫人选的对话中。

太子的汇报是这样:

表哥这几年一直在外领军,大都督府一干事务,一直由宋国公在管。

皇帝的回答是这样:

他哥哥冯国用,当年就是朕的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难为他了,都管着大都督府了,还要操心朕的宫禁。


不翻译的话,你知道这是在聊啥么?

太子的大表哥李文忠,不仅是大将军,还是名义上的明初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大都督府的主官,因为在外征战,这些年由宋国公冯胜代行职权,而冯胜家族一直颇受皇帝信任,因为冯胜的哥哥冯国用,曾经就是皇帝的亲军侍卫主管。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联系上下文。

宋国公冯胜虽然前十集都没有出过场。

但已经和朱棣他们隔空交过几次手,甚至让宰相胡惟庸都充分表示了忌惮。

因为皇帝的信任,就是权势的来源。

是他敢搞坏事的基础。



如果不熟悉明朝官制,也不太熟悉当时的历史。

这些设计,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就在给普通观众添堵?

不论是删节,还是门槛。

《山河月明》至少是不容易看。



03

高分潜质?



但有一说一。

作为一个历史剧爱好者,Sir其实很喜欢这种藏着信息量的台词设计。

尤其是,台词里遍布藏着需要揣摩的暗语。

再用上边那个皇帝侍卫亲军选人的事举例。

剧中皇帝和太子一问一答,前两句,是说明情况。

宋国公冯胜选人进侍卫亲军,选的大多是淮西子弟。

但皇帝关心的是什么?





是徐达家里的人没入选。

注意这个时候,皇帝脸色明显阴沉下来,动了怒。

不选,是宋国公故意没选?还是徐达主动不送?还是他俩有勾结?

前者是冯胜作为主官的失察,后者是徐达的别有用心,这都是皇帝不能忽视的。

太子虽然做了解释,皇帝的回答是:

徐达耍小心眼。



这段对应的,就是前一集询问徐达为什么带儿子上战场的事。



两段看似无来由的剧情。

背后的内核,是皇帝的猜忌。

Sir再做个补充,历朝历代皇帝的侍卫亲军,一般都是选拔良家子弟或功臣子弟担任。

一方面是信任。

另一方面,也是人质,尤其是对于远征在外的将军来说,更是得把家眷牢牢控制。

可发现徐达的儿子,偏不来当皇帝侍卫,还要随父远征北方。

皇帝因此生了疑心,才会有让太子找侍卫亲军的名录查看一事。

要不是有和徐达结亲这一茬,皇帝肯定会翻脸留人。

再回去咀嚼那句词。

儿子不来,女儿来。


是不是有别的意味。

再联系到反反复复cue到的“徐达爱吃烧鹅”的一节。

而在野史中,这位大肆屠戮功臣的皇帝,正是用烧鹅,赐死了一代名将徐达。





是不是就有些不寒而栗了?



从台词里的机锋,与人物的成长弧线。

乃至于历史正剧最强调的“朝堂”。

《山河月明》都有着不少看点,无疑有着成为“又一个高分神剧”的潜质。

但可惜。

没错,太可惜的是。

它披着“历史正剧”外衣,结果又拍成了历史传奇的“古偶”。

甚至可以说,它“正”得有多精彩。

“歪”得就有多让人心塞。



04

魔改变古偶

首先声明,Sir从来不觉得历史剧就一定要100%还原历史。

也不认为,魔改之后的历史剧就不好看。

神作《雍正王朝》里,被戏称为“编剧化身”的雍正智囊邬思道,屡出奇谋,让雍正在夺嫡之争中化险为夷,甚至在后期搞机械降神,开挂般地助年羹尧平定叛军。

但因为人物弧线完整,即使魔改了历史原型,也不影响剧作本身的表达。



《大明王朝1566》里,牵动朝野的“改稻为桑”政策,从未见诸于当时的史料。

但编剧刘和平巧妙地虚构,成功将抗倭,倒严,争储,改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描绘了一副嘉靖朝末年的官场众生相。





可见魔改与否从来不是判断历史剧好坏的标准。

关键,还是符不符合剧情的表达。

因此,当《山河月明》里,出现了以下魔改剧情时——

Judy有一个“蒙古白月光”,宿敌王保保的女儿海别。

Judy的二哥秦王朱樉的妃子,居然是蒙古间谍。

海别和秦王妃一起在明朝京城皇帝眼皮底下当间谍。

Judy和徐妙云的感情,从历史上的少年伉俪,变成了剧中的欢喜冤家。

盛庸成了蒙古人、铁铉成了和尚,小十岁却成了朱棣好大哥的朱能……这些未来会和朱棣在靖难战场上反复纠葛的名人,早已在少年时期就产生联系。

……

Sir只能“很倾城”地“微微一笑”。

看着隔壁专注于古偶剧的妹子,很无奈地憋出一句:

“咱是不是看串门了”?

尤其是再看到时间错误——

△ 至正十七年,陈友谅还未夺权,不可能攻打应天



地点错误——

△ 安徽建省于清代乾隆年间,凤阳府在明初应该属于直隶



道具离谱——

△ 居然还能蒙古公主拿火枪伤蓝玉的奇葩情节,这玩意是该出现的吗?



表演抠图——

△ 说好的投资三点二亿呢?真替演员尴尬啊

只感觉,好可惜。

《山河月明》硬是把大时代的国家政治,拍成了角色间的恩怨情仇。

硬是把能拍出神剧质感的演员和设计,变成了“古偶剧”的借壳。

尤其是。

《山河月明》,还是近几年少见的以“重大历史题材”立项的古装历史剧。



重大历史题材剧,往往有着更严的审查,更重要的价值传递责任。

这一切,都让《山河月明》的观众。

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真想说一句。




05

“消失”的历史剧

如果只看阵容,《山河月明》绝对属于国剧最顶尖的那一类。

陈宝国+张丰毅+王姬+王庆祥+王劲松+张光北+王绘春+毕彦君……

老戏骨太多。





但不知道你发现没?

让这些老戏骨留名的,大部分都是历史剧,尤其是,历史正剧。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大宅门》、《亮剑》、《大秦帝国》……





在过去二十年里。

不论是制作方还是观众,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国剧口碑最顶尖的那几部作品里。

历史题材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回到那个问题。

看历史剧,到底在看什么?

为什么国人酷爱历史剧?

Sir觉得。

不是歌颂皇权,共情皇帝。

不是政治意淫,古装cosplay。

而是优秀的国产历史正剧里,往往有着严肃的表达与宣传价值。

而这种讲历史,醒今人的操作,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一直是文人士大夫的终极命题——

因为解释和评价历史的权力,关注和影响当下的可能,会让人趋之若鹜。

随便举例。

1999年《雍正王朝》。

彼时开放已经进行了20年,经济发展,但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于是《雍正王朝》讲反腐,讲改革,讲封建官场的暗黑与有为君主的力不从心。

2005年《汉武大帝》。

彼时中国地位迅速发展,加入WTO、申奥成功,于是《汉武大帝》一扫以往对历史的负面,讲“盛世强音”,讲“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帝王进取心。

2003年《走向共和》时人们热议改革,2006年《贞观之治》时人们热议和谐,2007年《大明王朝1566》的诞生更是缘起对清官海瑞的宣传,这无一不是对现实的借镜。

甚至在《山河月明》里,也能看到。



这段明显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台词。

它试图去展现的,是朱元璋之后屠戮功臣的原因,有内在的民本思想。

《大明王朝1566》的编剧刘和平曾经说过。

历史剧不是教科书。

但没有人能否认。

一个优秀的历史剧,最好的教科书也比不过,它往往有着能给全社会上历史课的作用。





也因此,Sir才会对《山河月明》出问题,感到痛心疾首。

在历史剧这一类型已经如此衰微,主流观众群体已经改变的当下。

这部明里暗里都有着高分神剧潜质的《山河月明》。

即使已经拼命拯救,还是没有逃离垮塌的结果。

当人们对创作的理念从尊重转变为遵从资本的任务。

当人们对影视的评价从质量转变为是不是热门。

当历史剧越来越沉浸于宫廷的权谋与斗争。

当历史剧越来越惧怕失败而套上偶像剧的壳。

我们是否还会怀念,上一次看到让人激动人心的古装历史剧时的心情?

话说,上一部让你印象深刻的剧又是哪一年的事了?

三年前?

还是五年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