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又要创造奇迹了吗? 只用了3天,《长津湖之水门桥》就连续打破了40项记录,票房直冲15.8亿。
一部电影,成功让5位男演员,3位破了“百亿”;吴京喜提250亿票房,完胜215亿元的沈腾,成为了中国电影第一人。
作为贡献15亿中的一份子,刀哥可以负责任的说:
《水门桥》又硬又燃。
硬到什么程度?
它几乎是一部完全靠战争场面完成的电影,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战斗就是唯一的目的。
有观众说,“刚刚走出电影院,心脏像被炸过一样。”
“直接把惨烈两个字,轰炸在你的心上。”
《长津湖》拍的气势恢宏,已经有两场超大型战争戏,《水门桥》还能怎么拍? 两个半小时的续集,到底是有真材实料,还是一部打着爱国情怀的爽片?
《水门桥》,真撑得起今年春节档的票房之王吗?
《长津湖》踩过的坑,
《水门桥》这次都填上了
今年春节档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
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只要一出招,就使出了自家的门派绝学。
《奇迹·笨小孩》先打出了三张王炸:导演文牧野,监制宁浩,主演易烊千玺。一个处女座就拍出《我不是药神》就口碑爆炸的导演,一个鬼才监制,一个顶流演员。
韩寒门派的《四海》,除了百亿影帝沈腾,还拿出了“韩式两大看家法宝”:
公路+文青。
开心麻花的电影少了沈腾,但却出了最邪的招数:大胆启用了跑了24年龙套的魏翔,这谁能想到?
优势更大的是,它是喜剧,而且是春节档唯一一部喜剧。
老谋子的《狙击手》和《水门桥》一样都是战争片,而且都是朝鲜战争,并且是张艺谋从影38年来,第一次征战春节档。
从宣传开始,就已经有了火药味。
不过,《水门桥》最大的对手,还是曾经的自己。
去年11月24日,《长津湖》以56.94亿票房,正式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宝座。
通常来讲,很多续集都会被质疑“狗尾续貂”,情怀有余、情节不足,让人审美疲劳。
换句话说,《长津湖》的票房有多高,《水门桥》就有可能摔得多惨。
分寸感,是这部片子最难的地方。
要把握好分寸,就得先放下票房冠军的光环,认真听取观众的反馈。《长津湖》上映后,整个团队通过复盘总结,结合观众意见,决定进行两个月的补充拍摄。
第一部《长津湖》,三位导演的分工相对平均,导致太散。
到了第二部,换了打法。
《水门桥》有超过90%内容都由徐克拍摄,如果细心留意就会发现,片头字幕里陈凯歌和林超贤都只挂了“监制”名,导演只写了徐克一人。
如果说第一部中,你还能明显看出三位导演的风格有所差异。
《水门桥》,更加统一:炸掉水门桥,就是唯一的任务。
刀哥给大家找来了徐克过去的电影分镜手稿,简直是专业漫画师水准。
因此,在《水门桥》中,煽情桥段少了,国产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饱受诟病的表决心独白,也很少。
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定格细节,极致战斗场面的特写。
有没有泪点因人而异,但徐克绝对做到了,全程无尿点。
《长津湖》留下的第二个遗憾,是英雄主义。
在对《长津湖》的批评里,有比较共性的声音是,突出个人,或者极少数人,用圆满的个人故事来把战争人格化。
甚至出现了大量黑粉,认为“硬汉吴京,主角光环太强”、“只有吴京能打败吴京”。
《水门桥》,却彻底坏了吴京的“硬规矩”。
一次接一次冲锋之后,是一个接一个的牺牲,谁都不能幸免。
《水门桥》中的每个人物打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极强的血肉感。
开着车、咬着女儿照片独自冲向火海的梅生,明明是一名狙击手,却要抱着炸药包赴死的平河,为了引开敌机,独自奔向火海的余从戎。
主演吴京直接坦言,“《长津湖》其实是《水门桥》的超长预告片。”
杀伤力,可见一斑。
徐老怪的杀手锏,终于全亮出来了
求稳并没有错。
从56亿的票房成绩看,《长津湖》绝对算得上成功。
但如果一味求稳,也将把自己推向保守,甚至是没有惊喜感的“绝境”。好的电影续集,应该有新观众为它叫好,而不是一味消费旧作的人气。
《水门桥》的出现,就非常有意思。
它还展现出完全不同于以往战争片的气质。
一个词:残酷的真实。
1、足够强反差的实力悬殊
抗美援朝战争时,美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事力量,更拥有碾压其它任何国家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而当时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工业生产能力极低,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更低。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之间的极大差距,《水门桥》并没有回避,而是在电影的无数细节上,很真实地反映出来。
这种真实的差距,时常令人短暂性窒息。
我们没有制空权,没有先进武器,连大炮都要靠从美军手里缴获。
但前一秒钟战士们拼了性命缴获的武器,下一秒,对方几枚炮弹丢下来,就被轻而易举的摧毁。
志愿军战士被当作活靶子一样打,我们能做的只有 “分散,找掩体”或是“就地掩护”。
到了炸桥,更加绝望。
在前一晚付出巨大代价才炸开的缺口,第二天被敌军轻而易举的修补。志愿军炸一次,美军建一次。
一场战役后,镜头之下,志愿军用双手颤颤巍巍地数着能用的子弹。
甚至在桥基底全部摧毁的情况下,美军也能用一天修好。
第一次用木头修补、第二次用钢板修补、第三次直接空投了一座桥的组件。
为什么要拍出这种悬殊的落差感?
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群只会依靠坦克重炮的狗熊,而是一群有着坚船利炮,凶狠,聪明,且战斗力十足的王牌军队。
而能和这样的对手打个平手甚至逼其撤退,才能彰显出志愿军的勇猛与悍不畏死的精神。
这背后,是一场钢铁意志与钢铁工业的较量。
2、足够限制级的真实战斗
在战斗场面上,跟《长津湖》相比,《水门桥》更寒冷,也更残酷。
既然90%都给了战斗场面,徐老怪的杀手锏终于亮出来了。徐克把血肉横飞的战场,拍出了一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一个战士,拿着炸药包准备“人肉袭击”坦克的志愿军。
当你以为他就要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下个镜头,他就在坦克前被炸得体无完肤。
等到平河拿起炸药包奔向坦克时,徐克给他主角光环了吗?
并没有。
紧要关头,平河被勾住了袖口。一个轮子上来,整只手臂被直接压碎,平河被坦克碾压得血肉模糊。
甚至因为太真实,无数观众看到平河牺牲的第一反应,就是“太疼了!”。
这样有些暴力血腥,又足够残酷的画面无处不在。
炮兵营的杨营长在指挥战斗时,一枚飞弹飞向了炮台,他一把拽过正在装填弹药的士兵,手指立即被炸得血肉模糊。
余从戎为了引开敌机,浑身被火烧着,依旧往相反方向奔跑。
有观众说,“这些毫不掩饰的硬汉与血腥,过去只在《血战钢锯岭》上看到过。”
但正因为血腥,才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工业遭碾压真打得太让人憋屈,无数次的有去无回让人反复心疼难受,这就是徐克做到的共情。
干掉对手前,先成为干翻自己的大片
面对如此大的差距时,究竟为什么能够打赢这样的战争?
《水门桥》在电影之外,也给出了极大的尊重。
那就是:动真格。
徐克说,“我对演员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
由于历史原型水门桥地形特殊,实在找不到合适场地。为了还原真正的水门桥,《水门桥》就按比例百分百造了一座桥,挖山造景花费了6个月,花费10个亿,挖了一座山出来。
看《水门桥》,你一定会体会到一种刺骨的冷。这种冷是怎么做到的?
在拍摄“炸水门桥”剧情时,徐克故意将片场安排到凌晨、零下30度的露天场景,还加码安排了4台鼓风机对着演员轮流吹。
拍过无数战争戏的吴京,都吐槽从来没冻成这样。
徐克不仅要求演员来真的,自己也一样。
71岁的他拒绝待在温暖的棚内导戏,而是在零下30度环境里示范雪地匍匐。
给朱亚文画的冻伤妆,真实到根本不敢给家人看。
除了刺骨的冷,还有滚烫的火烧。
《水门桥》中多次出现战士被火焰烧着全身的壮烈画面,其实按照现在的特效技术,完全可以实现。
但实际上,这些场景是真人穿着特殊防护服的方式呈现“火烧真人”戏份,为追求真实性,足足烧了7秒。
剧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动用了真实的坦克进行实拍。
平河的扮演者韩东君在知乎上讲了一件现在想起来都让他后怕的事:
“在拍摄过程中,我被吊在坦克的底盘上,坦克开动时,要拍摄履带压我手臂的镜头,虽然用的是假肢道具,但履带压上袖子之后,是连带我穿的外套一起往里卷的,那个力量一下子就把我带进去了。”
这种细节的刻画是写实的,可以说拳拳到肉一般真实。
这让《水门桥》做到了几乎没有煽情戏,但依然有动人之处。
就算被喷火枪烧着了,也会克服对疼痛、对死亡的恐惧,继续向敌人开枪射击;
就算身体被坦克履带压成肉泥,也要完成任务;
就算冒着枪林弹雨,也要把受伤的战友拉回来。
剧本打磨五年,筹备时间超两年,台前幕后工作人员共计1.2万人,这部电影从制作到上映就是不断刷新中国影史纪录的过程。
如果它真是一部打着爱国情怀的爽片,完全可以再省力一点,再偷懒一点。
结 语:
《水门桥》虽然不够完美 ,但很多对它的诋毁,依然立不住脚。
有人说它的成功,无非就是抱上了“主旋律”的大腿,消费爱国情怀。
甚至有家长举报了《长津湖之水门桥》,投诉画面过于血腥,怕孩子做噩梦。
毕竟过年期间,谁愿意看一部明知道会很惨烈的战争片找虐?
但“太血腥”这个评价,永远不会从亲历战场的老兵嘴里说出。
因为真实的战争,远比电影残酷的多。
只不过,这次我们没有超级战士,更没有“主角光环”战狼。
一个接一个的战友接连牺牲,直到最后那句:“应到157人,实到1人。”
我们的血肉之躯,对抗的是实力悬殊的热兵器和彻骨严寒的朝鲜战场。
这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战斗,每个人都知道自己随时会失去生命,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真诚,真实,动真格。
能同时做到这三件事的国产电影,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