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摄影师陈漫为国际时尚品牌迪奥(Dior)拍摄宣传照挨批丑化中国人、辱华。
中国知名摄影师陈漫为国际时尚品牌迪奥(Dior)拍摄宣传照,模特儿的容貌装束被网友批评“有如丧尸”、是丑化中国人、辱华。台湾摄影家张照堂告诉自由亚洲电台,“各有所好”。台湾摄影评论家萧永盛认为,中国目前的氛围有如热战前的暖身状态,目标愈大者愈会成为网民肆无忌惮“扫射”的对象。
曾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摄影师、又被称是中国价码最贵的时尚摄影师陈漫,为国际奢侈品品牌迪奥拍摄宣传照,并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行“迪奥与艺术”展览。迪奥在微博发表陈漫系列作品,未料遭到网民批判“阴间风格”。
陈漫的镜头下,穿着蓝紫色衣裳,满脸雀斑黄皮肤的女子,熨烫湿黏的黑发,细长丹凤眼,眼球上吊凝视着前方,搭配烟熏妆。捧着黑色迪奥包的双手,无名指和小指套上有如满清时期的长指甲,手腕则挂着银镯。
中国《观察者网》报导,陈漫的作品被抨击只看到反感和噁心、毛骨悚然,感受不到艺术的成分。陈漫的微博涌入网友谩骂说:“拍什么阴间殭尸?”、“大艺术家开始接地府了”、“在阴间好好帮迪奥卖包”、“主业入殓师”、“你在街上看到的中国人是这样的吗?”
中国名摄影师陈漫为国际时尚品牌迪奥(Dior)拍摄宣传照,模特儿的容貌装束被批评“有如丧尸”、陈漫是丑化中国人、辱华。(WEIBO截图)
有网友翻出陈漫过去为迪奥拍摄的作品,质疑她在2012年的“中国十二色”系列作品,拍摄对象的造型,大都是细眉毛、眯眯眼、单眼皮,或是肤色惨白双颊涂有鲜艳的腮红、樱桃小嘴抹上红色胭脂,再现对东方亚裔的误区,不符合当今中国女性的普遍样貌。
张照堂:各有所好、要怎么辱华是他的事
对于陈漫的摄影风格引发中国网民“辱华”议论,台湾摄影家张照堂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只表示:“各有所好,他要怎么辱华是他的事!”
台湾摄影评论家萧永盛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表示,“今天这状况有点像是在暖身开打,网民或粉红已轻开始朝着稍微目标巨大者,肆无忌惮(攻击),你只要不是屈服或是愿意很直白地表示我的颜色、我的意识型态跟大家是一边的话,目前就是动辄得咎。”
萧永盛:目标愈巨大愈易遭网民肆无忌惮攻击
萧永盛分析,陈漫的作品,虽然艺术性不是那么高,不过,时尚还是算西方比较主流的视觉元素,只要稍微有一点不受喜欢,就会引发争议。现在艺术家或公众媒体人物,表现上需要有些曲折技巧作包装,可以学习上海摄影师徐勇。
萧永盛说:“他虽然拍六四广场的东西,但整个变成负像,明明大家知道印的是六四的摄影书,表示至少不敢明目张瞻地戳(中共)痛点,就没事。时尚是很光鲜亮丽,又要跟西方大时尚品牌合作,你的东西又可以被人家抓住的话,就倒楣了,特别她是号称中国最贵摄影师,又年轻又美丽的女摄影师。”
中国名摄影师陈漫为国际时尚品牌迪奥(Dior)拍摄宣传照,模特儿的容貌装束被批评“有如丧尸”、陈漫是丑化中国人、辱华。(WEIBO截图) 中图:陈漫一系列作品遭中国网友戏谑是“殭尸妆”、“阴间风”。(翻摄自微博) 右图:迪奥在上海展出陈漫作品惹议。(翻摄自微博)
萧永盛认为,中共第三份历史决议出炉的此时,有一股热战前的暖身态势,在各个娱乐媒体或艺术文化界,都已可以看到征兆。从马来西亚歌手黄明志、中国网球名将彭帅、国际象棋冠军诸宸,到时尚摄影师陈漫,一个接一个被提出,接下来会愈热愈疯狂,名气愈大要愈小心。
陈破空:网路文革化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代不再
旅美中国时事评论员陈破空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也感叹:“改革开放时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像这些事情根本就不存在,网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同的现象也没有人去注意。但是到习近平时代,就要到处抓这种现象,上纲上线,动不动就提高到什么爱国、辱华来看这种事情,放大镜看事情,这就是文革。”
台湾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邱志勇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表示,从创作者的角度,陈漫的摄影作品应给予尊重,而且最主要Dior的商品不是针对中国市场。过去也有国际时尚精品名牌在中国市场被称辱华,只不过这次展览在上海,受到中国民众高度关注,Dior可能没考虑到摄影宣传照,在特定文化情境脉络的问题,这在消费流行文化史上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邱志勇认为,“这事件牵涉到不是只有影像,还有流行时尚品牌的问题,不是只有摄影师风格的问题,摄影师也是受聘此精品名牌。我猜测是整个流行体系讨论出来的、希望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格、符号,这在特定文化场域里会引起什么消费者的反应,会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考量。消费者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如果他们觉得Dior是辱华的话,他们就不要消费就好了。
邱志勇:触犯华人对死亡的禁忌
邱志勇提到,过去也曾发生美国广告打到亚洲出了问题,因为牵涉到文化背景、文化禁忌。他认为陈漫的照片引发争议的,反而比较不是辱华的问题,而是呈现出来人物肖像、模特儿人物造型“走阴间”风格,触碰到了中国文化禁忌,这就是一翻二瞪眼,没办法。
邱志勇说:“因为她现在被称为‘阴间风格’,在传统华人的文化里,触人家死这件事情就是触眉头,它本身是文化禁忌的问题。如果这样的风格在欧美国家可能都不会问题,因为死亡本来就是华人世界比较不愿意去谈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