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一吹“观众全哭了” 就知道八成很烂(组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原文标题:《国产电影一吹“观众全哭了”,就知道它八成很烂》

最近,如果你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有人趴在电影院的椅背上痛哭流涕,背景音里还要伴随着感情充沛的“咯噔文学”诗朗诵——

不要慌,这不是什么新兴的土味小短剧桥段,只不过是电影《你的婚礼》的宣传物料。

尽管正片在上映后经历了口碑和票房的高开低走,就连豆瓣评分都直降到了5.1;

但这些原本已经完成使命的短视频却“喧宾夺主”,成为另一种令人上头的电子迷幻剂。

电影院里的年轻男女们把头埋在臂弯、纸巾中微微抽搐,只留下充满故事的侧脸;

而后方的影院工作人员,还会时不时投来“又哭了一个”的了然眼神。

要我说,国产爱情片还不如干脆把宣发小视频当作一门独立的产业。

毕竟他们拍电影的煽情水平如果能赶上这些“咯噔MV”,估计也能把奖项拿个大满贯。

01

“爱情片的营销团队,

是拍苦情戏出身吗?”

看电影看哭这件事,其实也不少见。

就连编辑部里最铁石心肠的直男同事,也曾因为某个片子里亲人重逢的桥段,在黑暗中流下自己的钢铁之泪。

但大家估计都很少见到散场后半小时还哭到不能自已,仿佛身体里藏了电动马达的那种观众——

是的,他们都挤进了爱情片的宣发视频里。

俗话说,最高端的情绪冲击,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表现形式。

我看这些小视频也深谙其道——没有华丽的镜头调度,也没有复杂的后期,但照样让人欲罢不能。

一张揉皱的纸巾,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它可以被仅仅捏在手指间,也可以被轻柔地放在鼻梁上。

这不起眼的小小面巾纸,进可攻退可守。既能暗示当事人在想起前任之后的百感交集,也能毫无破绽地掩饰掉“鼻涕与眼泪齐飞”的窘迫;

只有那匆忙悬挂在脸侧的口罩,和因为充血而变得通红的耳廓,隐约透出压抑多年的遗憾与深情。

还有一些作品,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电影艺术的伟大。

是怎样的情感冲击,让人即使离开了电影院黑暗环境的保护,依然毫无顾忌地展现自己的脆弱。

蹲在超市的货架旁边泣不成声,女孩的情绪如垂落的发丝般凌乱;

即使眼妆已经花了,也要坚持目视镜头,展示自己充满了泪水的眼眶。

在那些有关《你的婚礼》如何让观众“破防”的视频中,能看到痛哭流涕的几百种姿态。

堪比琼瑶剧的表现力,让银幕对面个个都是满身故事的男/女同学。

霍思燕也加入了观影痛哭团。

我平时其实是个心如磐石的人,看电影时不仅会对身边落泪的朋友无动于衷,有时还要嫌弃他们鼻子吸得太大声。

但是看到年轻男孩女孩们在屏幕里哭得花样百出,却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了一丝心灵共振的气息。

我想这一定是BGM的错。

这些视频通常会配上全损音质的电影主题曲,要么就是李荣浩的“年少有为不自卑”;

同时旁白或者字幕还要打上片中的经典台词,通常由陪伴、错过、成长、伤心等词汇排列组合而成。

连刷了十几个视频,出场率最高的是男主角周潇齐说的那句“陪伴了我15年的女孩,写鞋你,出现在我的绳命中。”

注意,我没有写错别字——电影里的许光汉也因为哭得太凶,连念台词都带上了一点河南口音。

但如果你以为宣发团队的苦情戏情结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大错特错。

毕竟龙套演员观众都是业余的,哪儿有专业演员直击心灵。

估计是觉得在电影院里哭来哭去的情节太过枯燥,这场以宣发为名的催泪戏码又演化出了新的形式。

比如下面这段打群架的戏码。

本来只是平平无奇的拍摄花絮,但字幕打上一句“发传单的许光汉被路人围殴”,吸引力顿时增强了好几倍。

仔细一看,上面同时还写着酸到掉牙的电影金句。

妙就妙在这种违和的气氛上,电影角色和演员本人在这里微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拍摄花絮瞬间带了点“追爱纪录片”的意思,让人迷失在真实与戏剧之间,不知自己该出戏还是入戏。

一直等到许光汉彻底被按倒,镜头推上一个令人心碎的大特写;

旁白再深情地朗诵“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失去了你啊”,谁还能不含泪想起自己那段无疾而终的初恋。

哪还有功夫去想,自己的眼泪到底合不合理——

就比如在街上跟路人打架的这种“努力”,究竟跟追姑娘有什么关系啊?

02

“我的眼泪都在

进电影院前流完了”

宣发团队估计也不想解答这个问题。

至少从目之所及的这些物料来看,他们对煽情戏码可谓是爱的深沉。

我一度怀疑策划这些小视频的团队,都是当年民国苦情戏的忠实粉丝。

不然明明一个校园爱情故事,怎么能讲得比哑巴新娘还苦。

就连导演出来接受采访,都要甩两句仿佛在泪缸里泡过的排比句。

那些所谓的“扎心台词”合集,更让人觉得整个拍摄团队都受过了不得的情伤。

但当你终于准备去电影院迎接一场催泪暴击的时候,却发现——

笑死,根本哭不出来。

是的,如果说宣发视频是在对着观众的泪腺打拳,那么片子本身就是一场效率极高的包扎。

根据一位观众反馈:“我从来没有见过节奏这么快的电影,仿佛在两个小时内经历了两位主角的人生走马灯,让我根本来不及回忆起自己的初恋。”

而演了几个月悲情戏的营销团队,也终于暴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什么电影院痛哭实录啊,什么煽情金句合集啊,都是骗你去买票的小花招。

看完正片之后我的感想。

爱情片这种煽情式宣发的套路,最早大概能追溯到2017年那部席卷小镇青年的《前任3》。

一部情节莫名其妙,主演号召力也不咋地的爱情电影,在一二线城市查无此片,却在7天内将8亿票房收入囊中。

同样是把“痛哭流涕的观众”作为营销策略,当时还有人笑话这套招数只能收割“认知程度不高的下沉市场”。

没想到等风气刮到了自己身上时,也照样受骗没商量。

也是,国产青春爱情片实在太没意思了。

拍来拍去也逃不过被现实打败、遗憾错过、一辈子念念不忘这些套路,情节闭着眼睛都能猜出来。

主题不吸引人,当然只能想别的办法。

而那些靠金句朗诵+煽情BGM拼凑起来的剧情,放在电影里让人浑身不适,在短视频里的卖相却好得多。

《后来的我们》曾经因为男女主动不动就配着煽情音乐上演深夜广播节目诗朗诵,被骂到大面积退票。

各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奇妙对白,尴尬值拉满。

“如果当时你没走,我们会不会不一样?”

但截取片段放到网上,却仿佛是一段再正常不过的爱情题材MV——

有情绪有张力,还是黑白文艺范儿的那种。

剧情几乎毫无逻辑的《比悲伤更悲伤的事》,也靠着类似的宣传,极大程度地隐去了自己的烂片相。

陈意涵水汪汪的大眼睛已经奠定了影片悲情的基调,更不要说片方还特地在正式上映前办了两场“盲测场”。

一场邀请了高中女生,一场邀请了大学女生,并统计她们的观影反应。

紧接着,就是在短视频平台上精准投放经过测试“催泪片段”,搭配上同样在电影院里哭成一团的观众。

你看,套路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

无论是痛哭的观众还是煽情的台词,都是为了营造出虐恋大戏的气氛。

多少人冲着“能让人哭成这样总不会太烂”的预期走进电影院,才发现接近两个小时的正片,还没有宣发物料里的观影团情绪饱满。

而被片方反复强调“要带够”的纸巾,最后或许只能用来擦擦自己被剧情尬出的汗。

03

一场贩卖“自我感动”的生意

仔细想想,《你的婚礼》的营销策略跟之前比起来,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就连宣传效果都差不多。

走同样路线的几位“前辈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牢牢地钉在了“狗血爱情烂片”的耻辱柱上;

但这依然无法阻挡后来者一个个“逆天改命”,交出让人意料之外的票房成绩。

《你的婚礼》票房5.11亿,在乏善可陈的五一档影片中高居榜首;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超过了同期大片《绿皮书》《惊奇队长》,轻松突破9个亿。

就算你再怎么看不惯这种苦情戏式的宣发套路,也不得不承认——

要是没有那些配着主题曲朗诵金句的煽情小视频,这些电影多半会扑到无声无息。

喜新厌旧的观众们,口味恨不得几天一变,偏偏对待“痛哭”“带纸巾”“错过你”之类的宣传手段却长情的很。

这一次大骂烂片,下一次依旧会如约买票走进电影院。

我有时候会觉得,愿意为这些所谓的国产青春爱情片买单的人,多半也并未期待看到一部好电影。

银幕上那些仿佛从伤痛文学中摘抄出来的桥段,与其说是叙事完整的影视作品,倒更像是种特殊的情绪载体。

叙事逻辑、艺术手法、情绪渐变都可以没有;

只需要某个细节设定,能戳中观众们心中“自我感动”的那根弦。

《你的婚礼》评分虽然眼看着就要跌到5以下,但依然有人愿意写下一大段真情实感的“影评”;

虽然几乎都没有在评论剧情,而是在讲自己的经历。

因为搬家而断联的青梅竹马啊,背着老师偷偷谈的恋爱啊,毕业后因为志向不同而分手的对象啊……

有个电影做依托,连朋友圈里的咯噔小作文都显得没那么尴尬。

这些爱情片显然也很懂。

与其努力吹嘘那几乎为0的影片质量,不如在宣发环节就直接把自己定位成观众情感自恋的催化剂。

毕竟大多数人的青春岁月里,都经历过那么一点悸动;

明知对方早就不把你当回事了,但偶尔也想在脑子里做一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美梦。

“你的婚礼是我的成人礼”,戳的是青春期男生爱而不得的遗憾;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直指恋爱长跑后无奈分手的情侣。

说电影货不对板、乱洒狗血;

可只要普通人依然拥有无处排解的自我感动,这类爱情烂片就永远有市场,哭成一片的苦情式营销也就永远有人买账。

唯一不同的,可能只有买账的程度。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时期,大家基本还都是一边痛哭一边骂烂;

而到了《你的婚礼》,“看宣传片眼眶发热,进电影院面无表情”的尴尬,肉眼可见地变多。

在越来越激烈的情绪刺激下,观众的阈值也在不断提高。

更别说市面上大把5分钟不到的情感小短剧,眼看着就要抢走爱情片导演们洒狗血的一大半饭碗。

取结婚戒指时刚巧遇到初恋,聚会时借着游戏对暗恋的人表白;

要么就是男生偶遇白月光,突然松开女朋友的手——反正你能想到的情节这里都有。

也不用考虑合理性,只要在转折点准时响起“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情绪一下子就起来了。

就算你平时看不惯奇葩剧情,此刻也忍不住想偷偷再刷两屏。

所以说,国产爱情片想要充当情绪垃圾桶,也不是不行。

但麻烦也尽量把质量稍稍提升下,好歹剧情有逻辑、情绪有铺垫、演技不拉胯。

毕竟它们如今也就只剩下“沉浸代入感”这一个优点了。

再这么糊弄下去,等观众彻底习惯了在高度浓缩的情节里体会自我感动的快乐;

谁还会再花上宝贵的两个小时,买票去看一部冗长的电影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