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昨晚的失声眼泪 像是一个时代的谢幕(组图)

2000年,当刘德华写下“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这句歌词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王在安慰挣扎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男人。

没想到,时光一去十八年后,这句歌词竟成为一个残酷的彩蛋,十分适合送给昨晚的自己。

这位陪伴无数80后成长的香港天王,在昨晚泪洒演唱会。

在唱完3首歌后,他向观众宣布演唱会只能取消,因为嗓子发炎,医生告诉他不能再唱了。

拼命三郎,这一回再也拼不动了。含着眼泪,刘德华鞠躬90度向歌迷致歉。

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只是在自己的演唱会中疲惫,是对契约的伤害,必然会遭受指责。

但最有权利指责刘德华的现场歌迷们,却选择继续支持自己的偶像。

现场歌迷虽然失望,但看见偶像落泪后,在台下大喊:“华仔别哭!”

主办机构回应称将尽快安排退票事宜,但现场的许多歌迷却表示:“对于我们粉丝来说,不管以后还能不能看他的演唱会,这张票我都会好好保留着,因为这是我们跟华仔最特殊的回忆,只有我们这一群人有,其他人没有。”

“我们这一群人有,其他人没有”——在一代人的情怀面前,被迫退场的刘德华,得到了很多宽容与理解。人们没有谩骂,反而感慨岁月无情。

这位被无数70后、80后视为偶像的巨星,终于上了一次热搜榜,却是以这种颇具争议,也令人感伤的方式。

与刘德华同为“四大天王”的张学友,今年也曾上过热搜,但很难说他是绝对主角,围观者们都知道通缉犯爱去听张学友的演唱会,却难以说出他最后一张专辑的名字。

在2018年的其余365天里,统治热搜榜的,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小鲜肉。他们想在榜单占据高位很容易,发一张自拍照片就可以有上千万的转发。

一位95后朋友甚至对我说,他听到“四大天王”第一反应是魔礼青、魔礼红那四位,想不到香港歌坛还有过这个说法。

就算刘德华、张学友当年的歌比鲜肉们的火上一万倍,当年的电影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终究是过去时了。

刘德华昨夜的鞠躬、退场,像是一个早已过去的黄金时代,做了一次标志性谢幕。

谨以一篇旧文《香港天王消亡史》,再次重温那个在我们童年、我们青春里刻下深深烙印的灿烂年代。

01

初代天王与谭张争霸

和封建王朝皇帝一样,香港歌坛天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只有酋长不会有皇帝,如果香港歌坛不成气候,即便有王也是山大王。

那么香港歌坛的第一个天王是谁呢?

最没有争议的答案是:许冠杰 。

没有争议的原因是,他推动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历史发展。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BobMarley之于雷鬼音乐。任何人谈及香港流行乐发展历史,都无法绕过他。

在1970年代以前,粤语歌曲在香港歌坛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

粤剧粤曲最为高雅,国语歌曲也颇受推崇。年轻人以西方歌曲为时尚,把猫王、披头士、滚石视为偶像。最不受待见的,就数香港地产的粤语歌曲了,它的标签是“低俗”“不入流”,完全上不了台面。

1964年,披头士在香港演出的广告

直到许冠杰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他在1972年演唱的《铁塔凌云》成为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摘掉了扣在粤语歌曲头上“低等”的帽子。他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等专辑,拔高了粤语歌曲的地位,开创了香港文化向全世界输出的新时代。

许冠杰在东南亚人气爆棚

香港音乐市场在他的时代发展成熟,唱片公司和歌手可以赚到大钱。曾有家东南亚公司找上门,想买他几句歌词的版权做广告,开价达到了每字一千元,比普通香港工人的一个月工资还高。

在许冠杰的影响下,在地位与财富的召唤下,原本只唱国语歌、英文歌的大批年轻歌手唱起了粤语流行歌,香港流行乐坛一步步迈向繁荣。

在香港乐坛的历史进程中,许冠杰就像希腊神话里开启众神时代的宙斯,是众神之王,是天王中的天王,牢牢占据着“香港流行音乐祖师”地位,被后辈们膜拜。

当时间来到80年代时,香港流行乐坛已是巨星如云,真的可以说是一个众神时代:罗文、林子祥、徐小凤、梅艳芳、叶倩文、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

1980年代香港乐坛众神

1983年,香港乐坛出了个大事件:TVB开始举办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评选年度十大金曲;1984年又增设金曲金奖与年度最受欢迎男女歌星奖。

香港最受关注的评选就此诞生。这也意味着,媒体有了为诸神之战造势的最大噱头,歌迷有了为偶像Battle的最大战场。

在1986年度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令香港媒体苦苦等待的“神仙打架”终于上演:张国荣凭借《有谁共鸣》拿到金曲金奖,打破了谭咏麟对这一奖项长达2年的垄断。

于是,香港流行音乐历史上的史诗对决——“谭张争霸”,就此上演。

1980年代初期的谭咏麟与张国荣

其实在这场所谓的“谭张争霸”中,谭咏麟与张国荣两位主角只是正常竞争而已,并未有过任何口角冲突,照样在一起谈笑风生。

令这场争霸呈现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紧张气氛的,是总想博眼球的香港媒体,是借机挣钱的唱片店,以及追星追到失去理性的歌迷。

媒体这里是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报,充斥‘’据说‘’‘’传闻‘’这样的字样。他们制造的最大新闻就是谭咏麟“买奖事件”。这种报道当然是没有实锤的,却把谭咏麟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荣迷的讨伐对象。

《大众电视》对谭咏麟“买奖事件”的报道

措辞为“有这样的一个说法”

唱片店老板们也使劲蹭“谭张争霸”这个大热点。在门口放个小黑板,实时更新两人的专辑销量。歌迷们为了帮助偶像压倒对手,疯狂掏钱购买唱片。

而令“谭张争霸”唾沫横飞甚至爆发流血事件的,正是这些狂热的歌迷。他们为偶像打Call的方式,可比现在这些键盘粉丝要疯狂多了,是敢走上街头攻击对方的实践派。谭咏麟和张国荣的爱车都被对方粉丝刮花过,张国荣甚至收到过冥币冥楼。

他们之间最激烈的“全武行”,爆发于1986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打破谭咏麟垄断的张国荣上台演唱《有谁共鸣》时,谭迷们难以抑制心中的不忿,发出巨大的嘘声,把张国荣的歌声都要盖住了。

500

张国荣发表感言时面色凝重,

台下已乱成一团

在颁奖典礼结束后,双方歌迷爆发了大规模群殴,几千个谭迷和荣迷在会场外打得头破血流,场面完全失控,张国荣在停车场里被困了整整留六个小时才脱身。

身处“争霸”旋涡之中,两位巨星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所有的荣誉都拿到时,难免心生倦意。

在1987年度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被“买奖事件”彻底搞烦了的谭咏麟,在谭迷的掌声与荣迷的嘘声里,宣布从此不再参加有任何音乐歌曲比赛的节目。

500

谭咏麟宣布退出歌坛

谭咏麟这一退,张国荣此后无论得奖与否,都会受到谭迷们更为猛烈的唾骂。

结果两年之后,张国荣做出比谭咏麟更为决绝的选择:于1989年年底宣布封麦,从此不再唱歌。

500

1989年底,张国荣封麦

两位天王,一退一隐,横跨香港80年代中后期的“谭张争霸”就这样宣告结束。

但是颁奖典礼还要继续搞,媒体还要继续炒,唱片还要继续卖,歌迷们还要继续追新偶像。

各方都在渴望新人出现,接力谭咏麟与张国荣,成为新的天王,上演新的争霸。

02

四大天王的诞生

1992年的香港乐坛格外地不平静。

许冠杰宣布引退,梅艳芳告别舞台,70年代的天王、80年代的天后纷纷交出权杖。

全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东方日报》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册封了四位新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新时代的大幕就此拉开。

92年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高挂“四大天王”牌匾

不过对于四大天王的人选,从一开始就有争议。

有的人质疑:他凭什么当四大天王?这种质疑主要集中在黎明与郭富城身上。

四大天王刚出来时质疑郭富城的多:这公鸭嗓毛头小子,凭什么与刘德华张学友平起平坐?

2000年以后质疑黎明的多:刘德华是影帝,张学友是歌神,郭富城是舞王,黎明没个拿手的,怎么就天王了呢?

还有人替自己心目中的人选表示不服:为什么他没有成为四大天王?其中提名最多的,当数在80年代末就拿到很多重磅奖项的李克勤。

李克勤本是谭咏麟接班人

这些疑问虽然不一样,但答案却可以归结为同一个词:命。

本来,唱功出色的李克勤早早就被宝丽金视为谭咏麟二号接班人,仅次于张学友。然而因为出道后太顺,过早被捧,李克勤就飘了,闹出飙车导致车祸的负面新闻,最终被Pass出候选名单。

此时的黎明却在一度受挫之后得到贵人的推荐,签约宝丽金顺利进入歌坛。虽然出过唱歌跑调这种糗事,但他颜值高啊,凭借电视剧《今生无悔》成了女生心里的头号梦中情人,唱片照样不愁卖。

大帅比黎明

那么黎明遇到的贵人是谁呢?——香港乐坛的教父级人物戴思聪。连本来是电子表厂工人的张明敏,都被他点拨成走红大陆的明星。捧红又高又帅的黎明,对他来说挑战性基本为0。

郭富城跻身“四大天王”的过程更为神奇。在1990年之前,他在香港只是各个电视剧里的龙套角色,觉得难以出头就跑到台湾发展。结果凭借一个帅气拉风的电车广告实现了“弯道超车”,迅速蹿红台湾后发布了第一张专辑《对你爱不完》。走红后成功杀回香港。

这个广告让郭富城“弯道超车”一夜蹿红

而且郭富城特别擅长跳舞,与其他三位天王候选人有明显的差异化,很多人虽然记不住他平淡无奇的歌声,但却对他的舞蹈动作过目不忘。

对于急需培养新生力量填补“谭张争霸”空白的香港乐坛来说,多一个有潜力的新人,就多一份保险。加上李克勤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抓住机会的黎明、郭富城后来居上,与刘德华、张学友一起跻身“四大天王”。

人生啊,三分实力,七分命。

03

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登基”之后,香港流行音乐在“四大天王”的统治下迈向全盛期。

张学友的唱片在1993年的销量超过300万,成为世界十大畅销歌星的唯一亚洲歌手;刘德华的白金唱片(销量超过5万)达到了60张;郭富城的舞技得到了日本、东南亚的承认,获封“亚洲舞王”。

在四大天王时期,香港流行音乐面向大陆的文化输出达到历史巅峰,直接制造出了“第57个民族”:追星族。

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镇,商场里贴着他们的代言海报,发廊里播着《忘情水》《吻别》《对你爱不完》,录像厅里放着《天若有情》《今生无悔》。

小青年们疯狂地抢购他们的磁带,房间里帖满偶像的海报,把他们的生日、血型、星座记得比九九乘法表还牢。就连六七岁的孩子也能熟练背诵这首打油诗:

床前刘德华

疑是张学友

举头望黎明

低头郭富城

1993年春晚上人民艺术家赵丽蓉的小品《追星族》,就忠实记录了当时小青年们的追星热潮。

然而在“四大天王”的火热之下,也埋下了香港乐坛由盛转衰的诸多祸根。

如果从1990年算起,这四人对劲歌金曲颁奖典礼最受欢迎男歌手这一奖项的垄断长达11年,年度金曲也几乎被张学友和黎明瓜分。

四大天王恐怖屠榜史

这意味着整个90年代,几乎没有任何新人能对“四大天王”的地位造成威胁,新人们的成长空间被极度压缩。

就连有“第五天王”之称的李克勤,也只能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直到2002年,当四大天王都已像谭咏麟那样退出歌坛后,他才拿到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而这时昔日的“谭咏麟接班人”已经35岁了。

李克勤:我等到花儿都谢了

但在四大天王的全盛期,香港乐坛处处都是繁荣景象,唱片销售额年年都能破纪录,很少有人会心生危机感,听不到任何丧钟的声音。在盛世幻象的麻醉之下,香港歌坛一点点失去求新求变的动力,当四大天王时代一过,未能及时解决的危机就会一下子爆发。

一方面,香港乐坛盲目自信,过分追求“独立自主”。1995年,他们甚至自信到掀起了一场“原创歌曲运动”,抵制来自外国的改编歌曲,从而想为本地创作人开拓更大空间。可是,香港的创作人才本来就不多,面对的却是全亚洲的市场,需求庞大,一旦供不应求又必须硬着头皮出作品,水准就会降低。

这场运动被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视作一次拔苗助长的失败试验,是令香港乐坛由盛转衰的事件之一。

水准的下降,导致香港流行音乐失去了大部分中年以上的听众。《明报》曾对此评论:“成熟的乐迷,宁愿继续沉迷老歌,也不愿买欠质素的新歌。为迁就少年乐迷,音乐创作人走向单纯化的路线,在音乐上及歌词内容上,都难以令思想成熟的乐迷产生共鸣。”

90年代末香港著名苦情歌曲

到了90年代后期,香港的主流情歌愈发地千篇一律,十首有九首都是讲分手、失恋的苦情歌曲。

谭咏麟在担任1998年度两个颁奖礼的评委后吐槽:“去年挑选出来的成绩较佳的歌曲50首,其中三分之一‘不堪入耳’,这个现象实在恐怖。”

另一方面,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与台湾“白色恐怖”的终结,香港在文化自由上的绝对优势,也从80年代末开始渐渐被赶超。

当大陆这边开始制造毛宁、杨钰莹等初代市场化偶像歌手,通过《弯弯的月亮》实现反向输出,出现诸多个性十足的摇滚歌手时,香港歌坛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差距在缩小,甚至比他们还要多元化的信号。

大陆初代偶像毛宁&杨钰莹

这个MV显示的词曲作者是一桩悬案

当香港自由行向大陆游客开放后,东方之珠原本的神秘感也渐渐消失,年轻人对香港不再有任何特别的想象。

最终,曾被四大天王占领的地盘在一轮又一轮的新陈代谢中,全线被大陆新势力取代。城市商场里贴的是大陆小鲜肉们的海报,乡镇的发廊里放的是郑源六哲们的神曲。

台湾这边,任贤齐却凭借《伤心太平洋》等源自日本的歌曲蹿红。带有欧美元素的新鲜音乐,台湾也从90年代末开始实现对香港的全面碾压,出现了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周杰伦、张震岳、哈狗帮,以摇滚乐队形式出现的五月天、苏打绿、信乐团。

香港却依然只能怀念黄家驹,很难再对台湾实现文化输出,当年盛况一去不返。

21世纪前10年,台湾流行音乐强势输出

全球都有的盗版猖獗、唱片衰落的现象,在香港尤为严重。1997年之后,唱片销售额开始走低,到了1998年,销售额已经不足95年的一半。

数据来源:IFPI

张学友的《吻别》,刘德华的《忘情水》销量超过百万的盛景,只存在于回忆里了。一般新人,刚出的专辑能卖出5000张就不错了。很多刚刚入行的歌手,出完唱片就遭到解约,从此消失在行业里。最为致命的是,因为赚不到钱,几乎没有什么新的词曲创作人能混出来。

1999年,随着黎明宣布退出歌坛,四大天王的时代结束了。

此后,香港歌坛也试图再造当年“天王争霸”的盛景。其中之一就是进行“四小天王”的排位,流传较广的版本是谢霆锋、陈冠希、陈奕迅、古天乐。

“四小天王”主流版本:

谢霆锋、陈冠希、陈奕迅、古天乐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歌坛在90年代埋下的诸多危机,在经济呈现颓势后瞬间爆发,陷入衰落的历史进程已无可挽回,这不是几个新人能解决的。

何况这些“小天王”别说创造一个新的争霸大时代了,连属于自己的小时代都没能抓住:谢霆锋在2002年开车时撞到了花坛上闹出“顶包案”,陈冠希在2008年则没看好自己的硬盘遭遇“艳照门”。古天乐则铁了心要当实力派把自己搞黑专心演戏无心唱歌。

这些人真的就比前辈差吗?未必。用玄学来解释的话,就是香港乐坛的气数已尽。

以目前的粤语歌坛天后谢安琪为例,尽管有实力,但在大陆的影响力已无法与梅艳芳、王菲乃至容祖儿这些曾经的天后相比。

于是,当“四大天王”的时代过去将近20年后,我们发现香港乐坛几乎只有陈奕迅在苦苦支撑。

在香港乐坛全盛时期,大师黄霑写下了经典的《沧海一声笑》,现在看这首歌何尝不是香港流行音乐历史进程的缩影呢?

在“谭张争霸”与“四大天王”的时代,它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曾“滔滔两岸潮”。如今大浪东去一片平静,已然是“豪情还剩一襟晚照”了。

若干年以后,恐怕豪情的余温也会彻底消散,当年往事都成尘烟。

狮子山下再无争霸,香港乐坛再无天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