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唐纳德·特朗普黯然离开白宫。尽管他的告别演讲体现出了不可多见的谦卑与慷慨,但人们知道,这位卸任总统接下来的日子不会好过。
这串还在不断变长的封杀名单,说明控制美利坚的幕后势力,已经动用全部手段,来将特朗普的影响力化为乌有,使其失去在政坛、商场和舆论场重新崛起的全部可能。
然而,他们还是百密一疏。
除了商业大亨、畅销书作家和脱口秀主持人的经历,特朗普其实还拥有一项让人血脉偾张,并且在过去四年总统生涯中被刻意隐藏的传统艺能——美式职业摔角手。
自从1991年开始,特朗普就成为了WWE的主要投资人,并且多次客串比赛,依靠钞能力将肌肉猛男们打得抱头鼠窜,在体育和娱乐圈中吸粉无数。WWE老板文斯·麦可曼,也就是上图中被“暴打”的可怜家伙,亦在好基友的两次总统竞选中倾囊相助,并且至今依然不离不弃。
没有负战绩,WWE名人堂选手——就问你怕不怕
如今,失去一切资源,尤其是发声渠道的特朗普,就如同《角斗士》的主角马西莫斯。唯有在竞技场这个流量平台中,才有绝地反杀、王者归来的可能。
要探讨这条听上去多少有些扯淡的逆袭之路的可能性,我们就要搞懂WWE这个一眼就能识破的“假打”赛事,为什么能够成为让无数观众疯狂,让众多名人趋之若鹜的顶级体育娱乐平台。
能够在WWE中登场,是大腕们一生的荣耀
和“真实系”相比——它胜在好看
对这个领域稍有涉猎的朋友知道,WWE从选手的台词到比赛的过程,大部分是预先编排好的结果。为什么人们之所以心甘情愿的被“骗”?主要是因为它实在是太好看了,尤其是相对于“真打”项目而言。
以拳击、跆拳道为代表的竞技类搏击项目当然好看,但欣赏其中力与美的碰撞,需要跨越一定高度的门槛。
此类专业搏击赛事,由于对战双方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进行试探和牵制,比赛过程中自然充斥着大量重复、单调的动作。为了追求点数取胜,各种拖延、猥琐战术更是常态。这么一来,外行们看不懂门道,自然也找不着什么热闹。所以跟风欣赏什么“拳王世纪大战”的普通观众,通常都会败兴而归。
遇到“泰森vs霍利菲尔德”中的咬耳朵事件,怕是真正懂行的硬核观众也要高呼“退钱”
相比较而言,即便是一场新人之间的美式职业摔跤赛,也不会让观众打瞌睡。
古罗马斗兽场式的宏大氛围、山呼海啸的观众呐喊、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华丽到颠覆物理法则的招式……所有的“表演”,都是为WWE的最后一个字母——E(Entertainment)服务。
虽然WWE也有形式上的规则,但观众们都乐见摔角手们打破围绳和裁判的限制。打出擂台,打上观众席,打进停车场还不算,就算你受伤住院,也照样可以在病房里面上演全武行,生怕会让观众感到不值票价。
和“超级系”相比——它贵在真实
几乎所有功夫电影中的打斗场面,都可以归入“超级系”的范畴。主角打斗的过程和战斗结果,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实战意义和逻辑性可言。
但在情节、音乐、特效等元素的加持下,完全沉浸在影片情绪中的观众,很少会在真实性的问题上钻牛角尖。
一旦将上述元素通通剥离,超级英雄们的表演同样也会尴到飞起
在营造代入感的关键问题上,WWE同影视编导们的思路是一样的:每一个选手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人设,彼此之间又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在各自的故事线中彼此碰撞。诸如BGM、载具、武器、专用道具等等游戏元素也一应俱全,仿佛一个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这些自带厚重故事感的角色在擂台上“以命相搏”,自然能够充分调动起观众们的情绪。
能打,更要随时都能做到戏精上身
至于上文提及的那场“懂王成名战”,便是上述创作原则的典型体现:
2003年初,WWE总裁麦可曼和当时的主要合伙人特朗普,突然宣布因为经营问题而彻底决裂(伪)。在隔空对骂数月,引来了足够多的关注之后,二人宣布了如下“了事”方案:各自挑选一名选手展开对决,谁赢,谁就可以剃掉对方的头发。为了能够一睹这场“亿万富翁大战”的盛况,比赛当天有九万五千人涌进了现场,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超过了一亿八千万人,完爆“超级碗”的最高收视纪录。
比赛开打前,也是做足了气氛:
两位真正的主角拿着话筒,疯狂吐槽各自的黑料,极尽讽刺挖苦只能事。
懂王巧妙利用了观众对富豪对撕和名人出丑的心理预期
连绵不断的故事噱头、懂王的亲自引流和控场,还有几位美国大力士的精湛表演,合理创造了剧烈的化学反应,让他这场自编自导自演的惊天一战,成为了WWE历史上的经典力作。这场大战也用教科书的方式,也向我们阐述了WWE的魅力之源:它比搏击类竞技更加“精彩”,比电影中的动作场面更加“真实”。就如同史提芬周创造的撒尿牛丸——好看又好吃,还能当乒乓球打,观众自然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俘虏。
武德第一,输赢第二
“假”不仅仅赋予了WWE出色的观赏性,而且也成就了其独特的营销方式和品牌形象。在不断追求刺激性以迎合观众暴力审美需求的同时,它始终坚持在娱乐与竞技、运动对抗与身体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近年来,WWE更是高举“政治正确”大旗,取消了化妆性质的出血效果,禁止选手在擂台上互飙脏话,严格控制作秀的尺度,将“武德”落实到了比赛组织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即便是儿童,也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观看绝大部分的现场比赛。为了避免不测,官方还会不厌其烦的向小盆友们宣传:“Dont try this at home”,彰显了厚重的的社会责任感。
传奇选手“葬爷”的小萌娃到现场为老爸助阵
同时,WWE从不掩饰自己的“假打”本质,选手对战过程中甚至会对此安排一些自黑性质的表演。这一通组合拳打下来,大家自然就把它当成个乐子,更不会给它扣什么“宣扬暴力”的大帽子。
这一切都是——逗!你!玩!
“点到为止”的技术和艺术
两百多斤重的美国大力士们“点到为止”的表演,在技术原理上并不复杂。他们在擂台上的拳脚比常人快不了多少,且经常伴随着有几分无厘头的动作,比如在重拳发出前大力蹬地卸力,为了让对手喘口气而在其摔倒后忙着摆Pose,或者是用故意踢空气的方法来保护对方。
看似和搏击擂台并无二样的WWE竞技场,每一个细节也都有着独特的设计功能:
擂台地板是由包裹着石棉瓦和泡沫材料的的软木制成,在选手摔倒时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冲击力。
至于燃爆全场的械斗场面,这里面暗藏的玄机就更多了:折椅是塑料做的,桌子都是从中间预先锯好。赛前砸得地面咣咣响,砸得铁器直冒火心的大铁锤,选手也会在上场之前趁观众不注意给偷偷换成把假的。
垃圾桶是外面包了一层锡箔的硬纸板糊出来的……
WWE的安全防护已经涵盖了比赛的每一个环节,由灯光、音效、摄像、解说组成的庞大幕后团队,也全程密切配合,防止观众出戏。
然而,WWE毕竟是一种“一镜到底”的演出,中途不能喊“咔”,更不能靠吊威亚和后期制作来玩什么视觉魔术。在动辄数十分钟的的对决中,危险随时都伴随擂台上的人们。
对于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WWE猛男狠女来说,他们即便能够控制控制得了自己的动能,也没法违背物理定律,克服庞大身体的势能和地心引力可能给对手带来的伤害。如果说这是“假打”,那么WWE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一种“假打”,稍有失误,结果便是非死即伤——这也是困然每一个摔角手职业生涯的最大难题。
隔着屏幕都觉得自己脖子疼
像上图中“葬爷”看得人脖子疼的必杀技——“插墓碑”,“脑体倒挂”的一方如果真的被硬生生的砸下去,那么估计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下半生了。它保护对手的诀窍在于,发招者是先行触地,用腿部最为脆弱的膝盖,承受了两个合计超过四百斤的猛男摔倒时的冲击力,其伤害性可想而知。在现实中,葬爷的膝关节因此已经五次接受手术,早早装上了支架,且每月都需要接受定期治疗。
事实上,几乎WWE所有著名的“大招”,都是按照“杀敌为零,自伤800”的思路来保护对手的,这也造成了WWE中的那些常胜将军们的受伤几率和严重程度,反而比二线选手更高。
像HHH这种在肌肉撕裂状态下依然坚持完成表演的铁血战士,在WWE的历史上并不鲜见
假亦真时真亦假
摧古拉朽般的力量感所震撼、神秘感的剧情、花样翻新的动作演出……这些噱头只能提供一时的感官刺激,真正吸引我们的,是摔角手们为了取悦观众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
如果有一天,你所钟爱的角色转身离去,不要悲伤,也不要惋惜。记住,他们不是超英、怪兽、恶魔这些被编剧赋予的人设,他们只是一群追逐梦想的猛士。
如果有一天,曾经叱咤风云的战神再度归来,不要怀疑,也不要惊讶。因为无限的可能,恰恰就是这片擂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