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格姐 ⊱
9月4日,历经全球撤档,又变成网播的电影《花木兰》,在Disney+全面上线。
花费29.99美元,即可在线上看到刘亦菲的首次好莱坞征途之旅,而内地院线,也即将在9.11日上映这部电影。
《花木兰》一经开播,热度不减,争议也随之而来。
刘亦菲作为《花木兰》的第一女主角,在电影中,天仙的人设,第一次翻了车。
她不再是那个一举一动皆仙气飘飘的神仙姐姐,取而代之的,是身披盔甲,手执刀剑的女将。
从预告里看来,剑花挽的漂亮,身形也颇具武气。
据电影导演采访来看,这部电影里,大部分的武打镜头,都是由刘亦菲自己完成的。
往日仙气荡然无存,而如今的坚毅勇猛,似乎给刘亦菲的演员之路,铺开了一条新的红毯。
更何况,她是85花梯队里第一个成功打入好莱坞内部,拿下女主角的女演员。
国内观众对于这部电影,不可谓不期待。
然而,上映不过短短3天,这部电影的口碑,却完全不如预期。
豆瓣开分仅有5.9分,连及格线都没达到,而3天之后,评分更是下降到了4.8分。
这个分数有多不理想呢?郭敬明的《小时代》,分数也就4.8了。
▲来源:豆瓣
红了18年的刘亦菲,一直在等待着一部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大制作来给自己添砖加瓦。
而她憋着一口气拿下的《花木兰》大饼。
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成了一个笑话?
这不是刘亦菲的错,她为这部电影奉献颇多。
扮男人,演武戏,漂亮已经不在她的考究之内,更难得,人物设定也极具现代感。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演变至今,已经妥妥是一个女权大IP。
只要制作和演员相互成就,本来呈上一出女性大戏是绰绰有余。
可惜就可惜在,人到位了,制作不成。
《花木兰》的故事,取之北魏民歌《木兰诗》,国人耳熟能详。
而动画片《花木兰》,在迪士尼制作的动画里,排名也不算靠后。
电影花木兰,秉着还原动漫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成品,却透着一股子好莱坞式的傲慢。
拍出来的效果,正是最彻底的美国人眼里的中国人。
浅显,粗暴,欠缺考究,也难谈尊重。
就跟韩国电视剧里,但凡是个中国人,都要穿旗袍穿唐装一样的刻板印象。
于是,你能在电影里看到颇多匪夷所思的画面。
譬如,中国的后宫嫔妃,打着手持华盖,在御前大殿闲逛,还能跟前朝议事的大臣们打个照面。
古代中国要有这么开放,后宫娘娘们也不用梗着脖子争宠了吧?
这种打着小阳伞闲逛的场景,其实更像是欧洲凡尔赛宫内贵妇闲逛的样子。
再比如,大殿内居然有后宫内妇和官员分站两边一起听皇帝议事的画面。
回溯国内任何一个历史电视剧,哪怕再不符合考究,也鲜少出现这种男女站一起的场面。
不出所料,又是对中国的一种美国式想象,电视剧《权利的游戏》中,The King议事,呈现的就是男女官员分站两遍的样子。
等同于套用中国的壳,骨子里依然是西方狂妄的想象。
而刘亦菲的妆容,与其说是北魏的“三白妆”,不如说,是美国人将唐妆、北魏妆等元素粗暴堆砌。
而靥白的底妆,到底更像日本涂白了脸的艺妓。
片中饰演媒婆的郑佩佩,身后一副对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望世间眷属全是有情人。
字是中国字,表达的意思也没错。
可中国对联里这么多含蓄又高级的表达不用,非要拉出一副大白话来?
但凡请个正经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春节往街上一扎堆,都能让摊主写出比这更好的对联来。
有人说,《花木兰》本质就是一个美国人拍出来的合家欢电影,不必对细节抓的太紧。
但正因它打着中国故事的旗号,又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制作更不应该如此糊弄。
表面上看,只是一部电影的制作失了人心。
可往深了想,何尝不是国外对于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一种刻板想象呢?
他们甚至连考究地深入了解一下都不愿意,只是自大地用“我不要你们觉得,我要我们觉得”。
打造出了一个在国人眼里,不伦不类的《花木兰》。
东方文化里的含蓄与气韵,他们始终也理解不了,最终,只能靠西方化东方文化来大做文章。
这也不是好莱坞第一次干出扭曲东方文化的事情。
除了中国文化,好莱坞也曾对日本的艺伎文化下过手。
一部著名的《艺伎回忆录》,由三位中国人主演,美国人制作的日本艺伎文化电影。
▲章子怡《艺伎回忆录》
日本人对这部电影有多不买账?
甚至有日本人批评这是西方化后的日本文化,是美国人对日本文化的亵渎。
▲艺伎
导演不仅搞混了妓与伎的区别,还将这两种不同的职业内容糅杂到了一起。
一般来说,艺伎琴棋书画插花茶艺都颇为精通,卖艺的居多,不会公开卖身。
妓才是真正卖身的女子,且在日本文化中,这一职业多被称之为“游女”。
▲卖身的花魁游街
而电影中,章子怡饰演的女主角,既要经历艺伎的培养,又要经历妓的卖身,非伎也非妓,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章子怡《艺伎回忆录》
传统艺伎的盘头简约,装饰不多,妆面雪白也淡雅。
一般有以自身技艺吸引人而不靠贩卖美貌求生的意思。
▲艺伎
在《艺伎回忆录》中,艺伎的妆发不仅艳丽非常,盘头也不符合传统艺伎的样子。
▲章子怡《艺伎回忆录》
服饰上,传统艺伎腰带为短结,年轻的艺妓所穿称为“裾引き”,从腰带到裙摆间的一段称为“褄”。
在外行走时,艺妓会将左手压在这一段上面,暗示“卖艺不卖身”。
而《艺伎回忆录》的和服,则更像舞伎或花魁的和服,不够端庄,也不符合事实。
▲巩俐《艺伎回忆录》
就这么一部在日本人眼里“根本是美国人自大的想象”的电影,还能拿下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奖项。
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不屑一顾,可见一斑。
也不是没有国外导演不能拍好东方文化电影。
比如电影史上不得不提,浓墨重彩的一笔《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剧照
讲的是末代皇帝溥仪从小时候登基到新中国后推翻君主制成为普通人的故事。
一样是外国人拍中国电影,这部电影不仅是国家特批在紫禁城内拍摄。
且电影的顾问由溥仪的亲弟弟,溥仪皇后婉容的弟弟、末代恭亲王爱新觉罗·毓瞻等人担任。
从真实性上,至少可以有所保证。
▲《末代皇帝》剧照
因此,电影中呈现的服装、道具和场景,几乎都和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的描述没差。
更难得的是,导演细细研读了溥仪的自传,和溥仪英文教师所写的《紫禁城外的黄昏》。
最终,这部电影没有在中国文化的展示上流于表面。
而是更为内核地展示了溥仪作为一个皇帝被历史携裹,壮阔又不值一提的人生。
将东方文化里“人生”,展现的淋漓尽致。
▲《末代皇帝》剧照
尽管细节仍有不足,可对历史的尊重,对东方文化的尊重。
已然让这部电影名垂青史,成为史诗。
好莱坞似乎总抱有一种西方式的自大,出于强国的傲慢,他们打造出来的东方文化。
不过是西方侵蚀下的四不像。
▲《末代皇帝》剧照
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扭曲和刻板印象,不只是一部《花木兰》的口碑跌落。
而是缺乏敬畏,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积累的敬畏。
只是以前的人们或许会逆来顺受地“给什么就看什么”。
如今,却懂得奋起反抗,用评分给这份不尊重最直观的反馈。
希望一部《花木兰》,能敲响一次警钟。
提醒他们构筑东方文化宇宙时,至少对东方文化有过真正的了解和学习。
好莱坞的《花木兰》,就像是马马虎虎佯装复习过考点。
花架子摆了一长串,真材实料倒没见到多少,接着就期待做出一张满分卷子。
天下哪有这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