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黑马电影!反转到最后一秒,一口气刷完太刺激

法国巴黎,维莱特府邸,亿万富翁的豪宅。

这天,迎来了一群特殊客人:9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男女。







他们受聘到此,要在这儿度过两个月,共同翻译一本小说:《代达罗斯三部曲·不想死的人》

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小说,它的前两部大获成功,畅销全球,蝉联各大畅销榜榜首,而这部完结篇,粉丝们早已翘首以盼…

这注定又是一部现象级爆款,保守估计,销售额可高达10亿美元。







说来很奇怪,虽然小说已经风靡世界,但作者却一直很低调,人们不知道他长什么样,甚至是男是女,多大年纪,是何身份,都无人知晓。

就连作者的名字奥斯卡·布莱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用法语写作。

如此神龙见首不见尾,只有出版社社长本人,才能与他单独见面磋商。



而就在不久前,社长在书展上宣布,他拿到了作者授权,这部《不想死的人》,将在次年3月上市。

与过去不同,这次出版社计划采取多语种同步翻译,保证这本小说能够全球同步上市,防止由于出版时间有差异,导致的盗版侵权行为。

9名来自英国、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中国等国家的翻译,被挑中了。



这是一个守卫森严的郊外别墅。

进入大厅之前,必须交出手机、录音笔、电脑等所有电子产品,必须通过严苛的安检系统,然后,走入这栋别墅最隐秘的地方:地下室。



这里不见天日,也没有网络,但每个人都享有高级酒店的待遇,每天由工作人员送上国际新闻,播放器里有一辈子都看不完的电影,还有健身房、游泳池、保龄球室…







可当走进一间如考试教室一般的房间,大家都傻眼了。

因为这里,就是他们未来两个月,天天要待十几小时的地方。这里没有窗户,三面是墙,背后是庞大的图书资料库。

色调冷峻、单调,令人感到乏味、压抑。

每个人一张书桌,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出版社社长公布了工作流程:

每天9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每周休息一天。

每天只发20页原稿,让大家翻译,晚上收回去,第二天再给另外20页。

第一个月翻译完,第二个月润色审核。

听完这些,有个哥儿们当场就坐不住了,夹起文稿和笔记本电脑就要走:我习惯了独自工作…

他立刻被保安拦了下来,所有翻译工作必须在这个房间里进行,没的商量。

还有人想吸烟,可以,出去吸,但同样有保安跟着…

种种苛刻的规矩,都是为了防止原稿内容泄露。




然而,即使这样层层防备,才翻译了几天,绝密手稿的前10页,还是被泄露到了网上…

出版社社长收到勒索短信:500万欧元,24小时内到账,否则将在线公布100页…

他意识到,罪犯就在这9个翻译当中…



《翻译疑云》今年1月在法国上映,豆瓣评分7.3。个人感觉评分偏低,可以有7.5分以上。

有网友评论:悬疑部分有阿加莎的风格,看到最后又非常感动。爱、自由、热情与人道精神战胜冷漠、体制与金钱,理想主义的温情为时代招魂。我打赌,这电影会像《十二怒汉》和《完美陌生人》一样被广泛翻拍。



作为一部悬疑片,它没有故弄玄虚,在影片开头第11分钟,你就知道,案件发生了,甚至在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已明示了,谁是内鬼。

但你不知道,TA是怎么做到的。在电影后半部分,你将体验到反转再反转的快感。






此外,前半部分一个个看似闲笔的情节,也都在后半部分一一找到对应,所有的坑,都能填得上…

为免剧透,乌鸦只能提醒你,有点耐心,留意细节。

比如,电影开头的熊熊烈火、燃烧的书架和书桌…

等你看完这部电影,会对这莫名其妙的一幕,唏嘘不已…







此外,片还埋了不少有趣的梗。

比如有一段,翻译们居然一起飙起了普通话,正应了那句: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

更难得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停留在悬疑破案的层面,它探讨的是一个更深刻的话题:创作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翻译,也是享有著作权的。

比如在我国,根据《著作权法》,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事实上,翻译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创作。

中国台湾作家、翻译家余光中就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有创造性,需要翻译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融入其中。

一个好作品只有遇上了优秀的译者,才能将字里行间的精妙重新编排传递出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可现实中,很多翻译并不受人待见,甚至有人认为,智能时代的到来,翻译这个职业可能会消失(事实是,谷歌翻译连翻个日常对话都不行)…


关于这一点,电影里就有不少细节呈现。

比如,大部分的书,作家的名字会用很大的字体印在封面上,而翻译者的名字,小得几乎看不到,或者,根本不会出现在封面上。



比如,有些国家,翻译能拿到的版税极低,就算译作大卖,译者也很难从中获得更多的回报。



比如,翻译为了更好的出品质量,想要见一见原作者,聊聊作品主旨,却遭到出版商拒绝:没必要。



事实上,翻译的贡献,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就说《权力的游戏》的原著《冰与火之歌》的中文译者屈畅。

这个80后,从2002年就开始翻译《冰与火之歌》了。他的翻译流畅优美,赢得了原著粉丝的喜爱。

中文译者:屈畅

很多人不知道,屈畅为翻译下了很多功夫,光是翻译之前的准备,打印出的资料已像小山一样摞在桌上了。

他会把所有涉及“冰火”的中英文消息都看一遍,还跑到原作者的读者留言区,把所有读后感都收藏起来。

就连《冰与火之歌》里提到的食物,有读者列出专门的名单,他就照着名单,一一核对译文进行检查。





但这位连续十几年翻译《冰与火之歌》的译者,从没见过原作者马丁,甚至通话、视频都没有。

据说,马丁的回信都不是他自己写的,他雇了5个助手替他服务。

《冰与火之歌》作者:马丁



当然这年头,得不到尊重的,又岂止是翻译呢?

片中有一幕令人印象很深:

一名来自丹麦的翻译,利用工作闲暇,创作自己的处女作小说。

出版社社长发现后,瞄了几眼,就下断言:你根本没有才华,别再幻想了!

说着把手稿扔进了壁炉里。

这段情节可能是虚构夸张,但它的内核却足以戳中每一个认真对待文字的人。

社长说:一年送到我手里的稿子成千上万,这里面只有10%可以上架销售,只有一两本能成为畅销书…是我,把他们推向了成功。


是的,作为一个专业的出版者,他有他的专业判断,哪个有销量,哪个没有销量,或许他很有经验,也确实是他帮助作者成名…

但创作这件事,能不能就等同于一门生意?是好是坏,能不能这样轻易下判断?

他不知道,更不会去了解,这个丹麦女人,要怀有多大的热情,从繁忙的工作和育儿中挤出时间,牺牲多少睡眠,才写下这些文字。

这样的写作者,这样的创作过程,难道不值得被尊重吗?

可是现如今,有太多太多的创作,不得不和利益挂钩,被资本裹挟…

有多少创作者在承受着压榨,有多少人,把自己付出灵魂心血的作品,轻易地卖了。

有多少编剧,不得不放弃署名权,剧本一言不合就要修改,甚至遭遇被骗稿、被抄袭…

有多少网文作者,懵懵懂懂地跟平台签下霸王条款,丢掉了著作权,等自己要继续创作,却变成了侵权…

而在这流量为王的时代,又有多少创作者迷失了初心,迎合市场、贩卖焦虑,输出偏激的价值观…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有人说,也只有法国人会这样浪漫而纯粹,撇开金钱,把文学当成艺术,说出这样的台词:

打开书页,世界就在你面前。

文字的力量胜于一切,它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间。



但我想,真正热爱文字、尊重文字的人,会深深认同。

一个好的作品,是有信心和底气,不迎合、不媚俗的,一个好的作者,首先是忠于自己的。

金钱,永远无法衡量文字的价值。

因为一份真诚的创作,是对人类自身的深刻观察和体悟,它是为了全人类而存在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