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我来聊位好莱坞老前辈:哥伦比亚影业。这个拿着火炬的女神大家应该很熟了。
传统好莱坞大佬基本都是犹太人,娱乐业资产相对较轻,影响大来钱快,很对犹太人胃口。哥伦比亚影业也不例外,创始人考恩兄弟出生于犹太家庭,早年都在环球影业干过一段时间。
1918年,兄弟俩觉得卖片子挺赚钱,便联合好友乔·勃兰特创办了“CBC电影销售公司”,此为哥伦比亚影业前身。
成立之初业务很传统,就是卖拷贝,赚钱后开始制作低成本B级片,合作演员大多是当红影星......的模仿者,例如专业蹭卓别林流量的比利·韦斯特。
但这种不入流的短片越来越难挣钱,还经常被同行嘲笑Low,兄弟俩痛定思痛,还是得上大活。
1922年,弟弟哈里筹集两万美金拍摄了首部故事片《More to Be Pitied Than Scorned》(与其轻蔑,不如同情),讲述一位丈夫误以为妻子不忠,最终导致两人都生活在痛苦中。
电影在美国各州卖的不错,赚了10多万美元,发行商们又跟考恩续签了订购合同,接下来两年,他们一口气拍了10部故事片,收获颇丰。
1924年,为重塑公司形象,哈里·考恩决定改名为哥伦比亚影业,Columbia这个词大家经常能看到,地名、公司、品牌、学校都喜欢用,其词源是大航海先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拉丁文中“ia”意为“国度”,英国人最初叫北美殖民地就是Columbia,意为哥伦布之国。(还差点就当了美国的国名)
形象上就是现在的女神,但最早不是举火炬,而是拿盾牌。
后来才正式确定了火炬女神为主Logo。
至于这位女神的原型是谁众说纷纭,先后有十多位大姐都宣称自己是正品......
整装再出发,哥伦比亚拍的电影也从B级片转向高预算大制作,很快挤进了好莱坞第二梯队。
哈里·考恩
当时大厂的通行做法是制片、发行与院线一把抓,尽可能利润最大化,但哥伦比亚剑走偏锋,就是不投院线,专注制片和发行,如此的好处是省钱,坏处是容易受制于人。(后来的派拉蒙法案也没怎么被波及)
此时大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出现了,他帮哥伦比亚迎来第一座高峰。
哈里·考恩与卡普拉
卡普拉进哥伦比亚前没拍过什么正经片子,但哈里•考恩给机会,第一年就导了9部作品,虽然票房一般,但获得了老板肯定,不仅涨薪水,也成了哈里最看重的导演。
卡普拉没有辜负考恩的期待,30年代中期,卡普拉推出了《美国疯狂》、《一日贵妇》、《一夜风流》等大卖作品。
《美国疯狂》、《一日贵妇》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一夜风流》,电影讲述富家女安德鲁斯和记者彼得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影帝、影后、剧本、导演五项大奖,与本片有关的人全红了。(非常好看,力荐)
此后卡普拉又凭借《迪兹先生进城》和《浮生若梦》两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为哥伦比亚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9年二战爆发,考恩兄弟预计观影人数会下降,因此预算卡的比较紧,但没想到战争反而让人们更热爱影院,再加上签到了性感女神丽塔•海华丝,6年战争,哥伦比亚又大赚一笔。
但是战后,哥伦比亚影业却陷入危机。
不光是哥伦比亚,因为电视的出现,让整个电影行业都受到冲击,哥伦比亚的顶梁柱弗兰克·卡普拉也离职了。
1948年,哥伦比亚决定进军电视剧,成立了子公司“Screen Gems”,杰克·考恩的儿子拉夫尔被任命为总裁。
成立最初几年,没干别的,就是接广告恰饭,那时人们还分不太清广告与内容,简直就是捡钱。两年后开始拍美剧,其中包括《The Adventure of Rin Tin Tin(田田历险记)》等作品,获得了不错收益。
但万万没想到,1956、1958年,考恩兄弟相继去世,1959年哈里的侄子拉尔夫也走了......
后代接班人还没力住船长就走了,哥伦比亚这艘大船马上陷入动荡,亏损接踵而至,总裁由安倍·施耐德接任,哥伦比亚影业也因此变故脱离了考恩家族的控制。
进入60年代偶有佳作,比如《阿拉伯的劳伦斯》等,但总裁施耐德觉得电影是夕阳产业,不怎么上心,他更喜欢鼓弄房地产。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70年代哥伦比亚不仅制片产量锐减,还差点破产,只能跟华纳签订合同,共用工作室才得以活下来。
尽管经济困难,哥伦比亚依旧出品了《出租车司机》《第三类接触》等片,甚至还参与了李小龙的遗作《死亡游戏》,虽然没赚多少钱,却保住了哥伦比亚的尊严。
就在存亡之际,快消品巨头可口可乐出手,1982年投入7.5亿美元成为哥伦比亚实际控股方,在电影里宣传消费理念从30年代就开始了,所以可口可乐一直想拥有一家大牌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刚好合适。
收购之初的蜜月期非常美好,当年出品的《甘地传》叫好叫座,一举拿下奥斯卡8项大奖。
这次可口是真的乐开了花,以至于那座最佳影片小金人现在还收藏在可口可乐亚特兰大总部。
但后来就不咋美好了,新东家经常要求导演在电影里植入软广告,按现在的说法叫夹带私货,某部电影中竟然让正角、反派都人手一瓶可乐,哥伦比亚快要被玩坏了.....
矛盾在1987年全面爆发,投资巨大的《飞越迷城》造成4000万美元亏损,可口可乐决定甩掉哥伦比亚。
刚想睡觉就有枕头,此时正是日本经济烈火烹油之时,日本人连帝国大厦都买下了,娱乐巨头索尼挥舞着钞票跳了出来。
1989年,索尼以34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并愿承担其16亿美元债务。
好莱坞对这个日本新玩家很恐慌,但索尼承诺不会改变哥伦比亚的基因,事实上确实如此,片头片花一直都保留,只下面一行小字写着东家名字。
1995年,哥伦比亚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成为第一家进军中国内地的好莱坞传统制片厂,除了引进业务,还投资了《卧虎藏龙》、《大腕》、《功夫》、《长江七号》等经典国产片。
进入新千年,哥伦比亚凭借《蜘蛛侠》、《黑衣人》等作品大赚其钱,也让它在2004年成为利润最高的制片厂,票房收入超过13亿美元。
索尼-哥伦比亚单单是蜘蛛侠、黑衣人、007(发行权)三个IP,就在全球票房捞金超过40亿美元,估计漫威和米高梅都没想到,当年只值千万美元的IP会让哥伦比亚从贫农翻身做了地主。
近几年哥伦比亚除了发力商业娱乐片,也愿意投像《小妇人》偏文艺的作品,生意算盘也打的响,刚刚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将《灰猎犬号》卖给了苹果,投资马上变现。
虽然索尼在收购哥伦比亚之初有非常多质疑声,但好不好看疗效,三十多年过去,索哥组合算非常成功的双赢案例。
果然是索尼大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