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之际,“港毒”头目罗冠聪与黄之锋、周庭一同宣布退出“港毒”组织“香港众志”。「国安法」生效后,罗冠聪见势不妙,随后离开了香港。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跑路,应了网友那句趣评:干啥啥不行,逃跑第一名。
可怜身后那帮“废青”,暴乱中最可悲的一群人,像炮灰一般被煽动、被利用、被抛弃,等到暴乱平息,他们将带着污点,成为最不受待见的一群人。
非蠢即坏者还在做最后的挣扎,稍微明智一点的早就收手离去。而回首28年前的香港娱乐圈,这个结局或许已经写好了。
01
28年前,即1992年春节,大洋彼岸的王菲打电话向戴思聪拜年:“老师,新年快乐!”
老师不说废话,叫王菲马上返港:“在香港乐坛,如果你消失半年,很快观众就把你忘了!”
戴思聪的话不是危言耸听,巅峰期的香港娱乐产业巨星云集,新人辈出。梅艳芳和陈慧娴暂别乐坛,正是青黄不接之时,这是王菲的机会。
她听老师的话,休学返港完成唱片合约,不料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红遍华语地区,铺天盖地满大街都是。这一年她最大的烦恼是“太红了”。
不过这一年最红的不是王菲,而是“四大天王”。
1992年,香港发行量最大的《东方日报》刊登了一首打油诗,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册封4人。这种说法迅速被其他媒体炒作,公司亦借此招牌宣传艺人,所谓的四大天王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在“天王效应”下,唱片销量节节攀升,香港乐坛进入巅峰时期。
1992年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实际上是“四大天王”的一场秀。十大劲歌金曲里有7首来自四大天王,剩下3首由叶倩文、林忆莲和王菲分得一杯羹。
如果从1992年算起,四大天王对“最受欢迎男歌手”这一奖项的垄断长达9年,年度金曲金奖也几乎被张学友和黎明瓜分。
1992年,Beyond接受采访,记者问黄家驹:为何不满香港乐坛?
黄家驹撂下一句话“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然后去了日本。 02
黄金年代过后,再也看不到这样团结的香港娱乐圈。
从1992年起,黎明参与的慈善项目捐款超过350万美元,成功帮助8000多万儿童接种了小儿麻痹症疫苗。
和黎明一样,那个年代的明星范儿都特别正,有人情味,也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归属感。
1991年华东特大水灾,损失惨重,几百万人无家可归,国际社会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香港的明星们,为灾区组织了多次慈善筹款活动。
刘德华不但个人捐款五百万,在义演现场还表演他的拿手好戏,胸口碎大石,非常卖力。
梅艳芳、谭咏麟还带队到北京赈灾义演,她说:“香港的很多艺人都很关心这次华东水灾,我们希望灾民可以早日重建家园……”
说罢,一曲劲歌热舞燃翻现场。
更难得的是,香港演艺界还集结了史上最华丽的明星阵容,拍摄了一部喜剧片《豪门夜宴》,将2000多万票房捐给灾区。
短短90分钟内,200多名艺人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堪称香港影史上最牛的“烂片”,没有之一。在那之后,恐怕不会再有如此强大的阵容再去拍一部电影了。
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双周一成角逐票房冠军,四大天王争霸劲歌金曲,青黄相接,你方唱罢我出场。
在这场娱乐的狂欢中,香港电影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美国学者曾这样评价港产电影:“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现在回头想想,当年的调侃,却是今天的荣耀标记。 03 1992年的香港电影,确实过火而癫狂。
90年代前后,是香港影人最赚钱的“黄金时代”,“刘十三”、“郑九组”等戏称相继传出。
“刘十三”意即刘德华一年拍了13部电影,“郑九组”意即郑裕玲跨9个剧组拍戏,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13算少了,刘德华在1989年拍了16部。就算是1992年,也能在14部戏里看到刘天王的影子,妥妥的劳模。
事实上,莫说刘十三和郑九组,当年连幕后摄影、武指、灯光、道具都身兼三四组戏,大家赚钱赚到疯。
利好的大环境下,92年的港片一片繁荣景象。
四大天王在影坛全面开花,郭富城拍了《伴我纵横》《危险情人》等警匪片,张学友和黎明合作了《明月照尖东》和《妖兽都市》,就连关之琳和李嘉欣两位绝代美人,都充当花瓶角色为他们搭戏。
刘德华的《雷洛传》已经拍到了第三部,跟王祖贤搭档拍了当时很受欢迎的古惑仔类型《庙街十二岁》,老王还说华仔是她唯一一个想追而得不到的人。
王晶则坐收赌片的余热,拍各种番外篇如《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赌城大亨之至尊无敌》继续捞钱。
鬼才王晶擅长抄袭拼凑和制造噱头取胜,利用香港电影分级制度的空子,1992年他编剧的《赤裸羔羊》让观众津津乐道。此后数年间,他制作的三级片居然创下了过亿港币的惊人票房,笑傲香江。
1992年的任达华,还在《赤裸羔羊》《舞男情未了》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舞男角色,距离他凭借《岁月神偷》获得最佳男主角还有18年。
拍戏就赚钱的年代,跟风之作盛行。
比如林德禄召集“五美”拍了一部《现代应召女郎》,票房表现不俗;钱永强随之齐集“五美”,炮制了一部《92应召女郎》。
现在回过头看,那真是一个红颜盛世啊。
恐怖、情色、凶杀、搞笑等元素融在一起的“三级片”,1992年前后大行其道。
比如蔡澜力邀陈宝莲参演的《灯草和尚》,搭配港片两大恶人,引来了众多观众的捧场,也让陈宝莲声名鹊起,成为当时最抢手的艳星。
10年后,陈宝莲跳楼自杀,年仅30岁。她曾结识一位日本法师,法师赠与她水晶球,可惜水晶球也未能保佑她。
黄家驹可能是1992年最清醒的明星。
在痛批娱乐圈、离开香港之前,他和另外一位摇滚斗士泰迪·罗宾拍了一部《笼民》。
电影讲述了香港笼屋面临拆迁,“笼民”因为无处安身而想法设法保护笼屋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更是意味深长。 04 1992年港片的鼎盛,从票房十佳中可见一斑。
许氏喜剧《神算》夕阳无限好,林青霞和李连杰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再续辉煌。除此之外,李连杰还有两部“黄飞鸿”在1992年同时上映,同样表现不俗。
演而优则商,1992年前后,李连杰成立了正东,刘德华成立了天幕,这些大大小小的制片公司,都想从黄金时代中分一杯羹。
王家卫这一年则和他的好基友刘镇伟成立了泽东,和其他公司一样,他们的幕后金主便是台湾片商。
台湾商人对港片投资十分慷慨,香港制片人随便提出了一个故事题材,再列出一个明星阵容,他们就掏腰包投资这个计划,俗称“买片花”。
巅峰期的买片花,几乎稳赚不赔。
1992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多则三四千万,少则一两千万,一些不到百万元的小成本电影,也有七八百万票房的亮眼成绩。
票房十佳中,“双周一成”势头最为强劲,成龙的《双龙会》和《警察故事3》依然稳健,周润发的英雄片表现平平,反倒是和郑裕玲搭档的喜剧片《我爱扭纹柴》成为贺岁档的票房黑马。
被周润发称为“香港最聪明的女人”的郑裕玲,几乎是1992年香港最忙的艺人。
彼时她刚拿完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不顾众人反对和歌手吕方陷入热恋,TVB还专门为她开辟了一个谈话节目《郑裕玲星夜倾情》,邀请当红明星节目中倾诉真心话,颇有当年《今夜不设防》的风采。
第一期郑裕玲邀请的便是梅艳芳,节目中梅姐的一番话至今令人感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想中国好,如果我们自己都是搞得乱乱的,外国人更加不会尊重我们……
05 1992年的香港电影,只分周星驰和其他两种。
如果把“双周一成”划分为三个时代,那么成龙则是第一阶段的主角,周润发从渐有名气到票房毒药,而周星驰还在支持儿童节目;
第二阶段,成龙大哥依然稳健,发哥摘掉毒药帽子,小马哥异军突起。而周星驰,从跑龙套到在电视剧里当了一回男主角;
第三阶段,三人相互争霸,喜剧之王一飞冲天,香港电影转入周星驰时代。
1992年元旦,周星驰用《漫画威龙》开启了他这一年的神话。
黄百鸣找他《家有喜事》,他一开口就要价800万。黄老板豪爽答应,结果《家有喜事》一举拿下4800万票房,让他笑得合不拢嘴。
但《家有喜事》还不是最高的。
1992年暑期,方逸华重金邀到周星驰主演《审死官》,创下近5000万的香港最高票房纪录。
更夸张的是,这一年的香港电影十大票房排行榜,前五名全部被周星驰包揽,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后人也难以企及。
所以这一年,也被媒体誉为“周星驰年”。
但1992年的周星驰,并不见得很开心。
他占领了整个香港市场,但商业性也扼杀了他的创造力。换句话说,在这七部电影里皆是癫狂的无厘头,近乎同质化的表演风格和角色塑造,并没有给他带来艺术生的突破。
在那之后,他开始操控镜头,掌控片场,迫切地表达自我,便是是后来独步天下的喜剧之王周星驰。 06 培养了周润发、周星驰等大量演艺人才的TVB艺员培训班,曾经被誉为造星梦工厂。
而由TVB举办的香港小姐选美,曾经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标签和符号。
1992年香港小姐决赛,四大天王助阵,搭档前一年的港姐冠军郭蔼明,奉献了一出精彩的小品。这样助阵阵容,今天恐怕再难看到。
郭蔼明是1992年最闪耀的新星,这位当时学历最高的港姐初现荧屏,《大时代》里的表演便让郑少秋、曾江两位前辈赞口不绝。
1992年TVB的台庆剧《大时代》,成为了至今无法被超越的神剧。这还是一部自带BGM的剧,一提到它,脑内自动响起郑少秋那句:巨浪,卷起千堆雪……
20多年后重播,即使放在深夜时段,全港仍有超过40万人等着观看。
当年在播出时更是盛况空前,全港最热门的话题。当时方家姐妹被凶徒扔下楼的场面,因为过于惊吓和“无情”而遭到大批观众投诉,最后不得不被迫删减。
《大时代》是TVB全盛时期的一部美女收割机,周慧敏、李丽珍、郭蔼明全是女神级人物。尤其是饰演玲姐的蓝洁瑛,当年正值颜值巅峰,有“靓绝五台山”的美誉。
印象最深的,是刘青云和郭蔼明郭蔼明戏中的一段浪漫戏。当时的观众不会想到,戏外二人在周慧敏的撮合下擦出了爱情火花,多年来成为演艺圈的模范夫妻。
剧中,演惯大侠秋官一反常态,不料大反派丁蟹却成为一代经典,由此衍生的“丁蟹效应”成为股票市场的调侃名词。
所谓的“丁蟹效应”,指的是从郑少秋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影视作品,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
此后,几乎每次郑少秋参演的影视作品播出时,股票市场都会有显著下跌,郑少秋与“股患”画上了等号。
还记得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0年的科网股泡沫爆破吗?两次郑少秋都有电视剧上演,丁蟹一出,股市就泻。
据不完全统计,丁蟹效应在过去20多年应验了33次。
当人们狂热地奔向新生的市场时,危机也在悄然酝酿,时代的车轮总在高低起伏中滚滚向前。 07 1992的繁荣景象让很多人觉得,一个大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故事并没有如期上演。
《大时代》之后,蓝洁瑛就被传出入戏太深、精神失常的新闻。此后她命途多舛,曾经的“靓绝五台山”最终悄然离世。
《大时代》也是刘青云离巢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他的出走也是TVB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
在经历80、90年代的辉煌后,TVB的星光逐渐暗淡;拥有59年历史的ATV(亚视),更是在3年前张国荣祭日这一天,停播了。
刘青云随即转入的电影业,也已经危机四伏,只是香港的电影人还没有意识到,带着空前膨胀的自信人,都想着在九七前狂捞一笔。
怎料还未到回归之年,香港电影已经自食恶果。
1988年,港产电影发行数量激增到110多部;到了1992年,这个数据已经超过200部,然而观众进影院人次却比4年前减少了近两千万人次。
也就是说,本土观众的消费力已经跟不上港片产量猛增的步伐。
更严重的是,滥拍现象导致烂片横行,盗版的冲击让市场节节败退,台湾金主不再迷信港片赚钱神话,巨星们纷纷出走好莱坞,兵败如山倒。
1992年之后,世道和市道都变了。
次年的一部《侏罗纪公园》在香港创下6000万票房,轻轻松松打破了港片的神话。
刘德华的天幕制片公司,此前和关之琳搭档的一部《九一神雕侠侣》大卖。第二年他大手笔投资《九二神雕侠侣》,远赴加拿大雪山实地取景,结果票房只有900多万,血本无归。
此后几年,刘德华接连败退,公司五年间亏损4000多万,最后黯然退场,只留下了电影中的一曲《忘情水》,至今仍在回响。 08 天幕的巨额亏损被曝光后,银行上门逼债,刘德华开始了顶着天王帽子疯狂开演唱会、接烂片还债的生涯。
在“四大天王”最红火的年代,他们几乎就代表着整个香港娱乐圈。黄霑还因此说,四大天王的出现,让香港乐坛晚衰落了十年。但也有人认为,四大天王的“刷榜”,从长远看不利于香港乐坛的发展。
1992年,陈百强决定退出歌坛,他在上海的告别歌坛演唱会上万人齐唱《一生何求》;同年黄家驹去日本谋求发展,便是厌恶天王垄断和媒体炒作的乐坛环境,没想到这首《海阔天空》竟成了他的绝唱。
别说是陈百强和黄家驹这样的大咖,同时期的很多优秀歌手被笼罩在天王的阴霾之下,新人的出头之日更是遥遥无期。
陈奕迅在他的首张专辑里有一首《时代曲》,道尽了当时乐坛新人的心态:故事尾声方进场,时代还留有我的位置吗?
回望1992年的香港,繁华一场,空成旧梦。狮子山下的笙歌虽已不在,维多利亚港湾的明月仍照着故人。故人故事,戏里戏外,他们都是人生的隐喻,也是时代的伏笔——不是香港变了,是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
仍记得《大时代》里,股神叶天临死前教方展博一则必胜法。
但方展博怎么都不不懂,最后他让人重新排列组合后,才明白师傅所传法则的真正内涵:
社会向荣,人皆有赚。可惜人性贪婪,乐土成了炼狱,没有真正的赢者。
法则指出的一条活路,只有四个字:及早离去。
这四个字,冥冥中就是写给今天那些暴乱者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