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居然还有这神片?挖到宝了,主角值得吹爆!(组图)



1930年,美国,纳什维尔。

薇薇安·托马斯,是一个20岁的黑人小木匠。勤奋、活儿好,常常被包工头表扬、加工资。

在那个种族歧视很严重的年代,黑人能养活自己,已属不易,可薇薇安并不甘心做一辈子木匠,他有一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理想:当医生。






听说一家医院招聘勤杂工,他二话不说就去面试了。

面试他的,是一名白人医生,看起来冷冰冰的。

他带着薇薇安在实验室里绕了一圈,说:我们这里拿流浪狗做外科实验,你的工作就是一天打扫两次狗圈,打扫一次实验室…



就这样,薇薇安在医院上班了。

每天他打扫工作完成后,就会待在实验室里读医书,学习医学知识。







终于有一天,白人医生发现,这个黑人小伙儿有点不一般:

他记性很好,复杂的名词说一遍就记住了;

左右手都很灵活,能够同时用镊子夹起试管,夹住木塞塞进瓶子…




更重要的是,他太勤奋了,自学做的笔记,已有厚厚一本…一般人学几个月才能掌握的技能,他两三天就上手了。

薇薇安,成了白人医生的助手。




当时的薇薇安并不知道,在他的眼中,这个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的白人医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外科医学先驱:阿尔佛雷德·巴诺克。

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也将同巴诺克医生一起,载入近代医学史册…




1943年,薇薇安与巴诺克共事的第13年。

当时的巴诺克已经相当有名,他在失血性休克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二战中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而薇薇安,也成为了实验室的技术员,巴诺克最重要的工作伙伴。

他手指灵活、技术精湛,甚至可以在眼睛看不到地方进行精确的缝合。见过他操作的人,都忍不住赞叹:这简直是上帝的杰作。

薇薇安却觉得稀松平常:太熟悉了,就像深夜回到自己家一样…



这一天,一名儿科医生向他们求助。

她正在为病患发愁:她收治的孩子,都有患有相似的先天性心脏病。

因为通往肺部的主动脉阻塞,令他们长期缺氧,脸色发蓝发紫。他们常常需要抱着腿,阻碍血液流向腿部,才能让自己呼吸顺畅一些。

他们被称为:蓝婴。






情况最严重的,是一名女婴,不会哭,不能被抱,父母整日以泪洗面…

患病的孩子,死亡率是100%,而这个小女孩,已经到了生死边缘。






情况紧急,巴诺克医生决定尝试做这个史无前例的手术,而手术能不能成功,薇薇安的技术至关重要…

就在这个节骨眼,薇薇安却说:老子不干了!

原来,工作13年,每天工作16小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薇薇安,工资居然还跟清洁工一样…




这部《神迹》是HBO拍摄的电视电影,2004年播出,豆瓣得分高达8.7。



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片中的巴诺克、薇薇安,都是真名。

1944年,这对黑白拍档,与求助于他们的小儿心脏病学专家海伦·陶西格,共同发明了一种手术,用一条人工导管连通了心脏动脉和肺动脉,让更多血液供应到肺部,改善患者的供氧情况。

现实人物原型

在经过多次动物实验后,1944年11月29日,三人首次在15个月大的女婴身上成功实施了手术。

这一手术在医学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是现代心脏外科的开端。





尽管他们的手术方法不能永久治愈,却激发了一系列外科手术创新的灵感,促进了先天性心脏病永久疗法的诞生。

在此后的20年间,超过2000名患儿在巴诺克所在的医院接受了这一手术,在全球范围,有超过15000个患儿的生命因此而被拯救。

这部电影如实还原了这一手术诞生的全过程,更将几位医生的坚持、专业,以及面临的种种困境一一呈现,令人动容…

有网友评论:一个远大的理想,需要一颗坚定的心所支持。一个坚定的信念,需要我们一生为之努力。当面对生命等神圣的名词,信仰、种族、肤色、阶级无疑已无关轻重。这是一个励志的传记电影,同诸多此类电影一样,它能触碰到我们的心。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一辈子可能都要经历那么一两次手术,小到普通的伤口缝合,大到换肾、开颅、心脏搭桥…

大多数的手术,都能平平安安的度过。

这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但事实上,现代医学数百年的历史,也是人类的血泪史。

这个过程中,人们走过太多的弯路,犯过很多错误,也投入了太多的心血、甚至献出生命…才把医学往前推进了一小步。

就说这个载入史册的“蓝婴手术”吧。

如今,每年光是美国,就有175万例心脏手术。但在70多年前,心脏出了问题,就只有等死。大家眼看着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但没有人敢尝试做手术。





为什么?心脏手术太难了。

外科医生有一个共识,手术刀触及的器官必须静止,手术视野清晰无血,这是医生冷静思考、从容开展手术的前提。

而当时医生的经验是,人的心脏,最多只能停止3分钟,如果手术超过3分钟,神仙也回天无力。



而更麻烦的是,在心脏上动刀,曾被整个社会公认为,是一种禁忌。

因为人们认为,心脏是上帝创造的人体的核心部件,医生“修理”它,意味着亵渎纯洁的心灵…

但这三位医生,决定冒险一试,原因只有一个:在他们眼中,生命高于一切。

他们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比如,他们得用狗做实验,先模拟出“蓝婴”的症状,才能找到方法来治疗。

可是这一步就把大家难住了,一压缩血管,狗就死了。光是这一个问题,就花了几个月解决,实验室的狗都快用光了…



有一只名叫Anna的狗实验成功,术后活了14年

比如,婴儿的心脏太娇嫩了,血管只有3-4毫米粗,做这个手术,就仿佛在煮熟的意大利面上穿针引线…

为了确保成功,薇薇安得选用最细的缝合线,并自制比普通尺寸小很多的手术工具。

Vivien Thomas设计的手术器械之一



更不用说那些外界的压力。

有人骂他们急功近利,想出名想疯了。

同行劝他们,风险太大了,失败了就是身败名裂。

还有人威胁他们:上帝会惩罚你的!如果孩子死了,你们就是凶手!



就这样,顶着重重压力,这三位医生完成了看似无法完成的手术…

当手术进行到一半,孩子的嘴唇重现红润时,他们知道,他们创造了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细腻刻画了巴诺克和薇薇安这对共事34年的拍档。

他们亦师亦友,惺惺相惜,却也因为性格、阶层、肤色的不同,有过矛盾和误解,但共同的医学理想,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巴诺克,对医学的热情几乎到了偏执的程度。

29岁那年,他患上了肺结核,命悬一线。他发誓:如果大难不死,我要干一票大的。

而这票大的,就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医学事业。

他充满激情地工作,每天在医院忙到深夜,以致于女儿说,希望长大后当个病人,因为这样就能天天见到爸爸了。



更令人敬佩的,是薇薇安。

在那个对黑人极度不友好的时代,薇薇安受到了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待遇。

虽然已经是实验室的技术员,工资还跟清洁工一样,每天去上班,保安不让他从大门进,他必须从后门打卡。





从事着伟大的事业,却常常连房租都交不起,不得不给房东打杂,贴补家用。


人们看他的眼神也不对,仿佛一个黑人,根本没有资格混进医生队伍,同事甚至吩咐他去跑腿买早餐…

更离谱的是,直到做“蓝婴手术”时,医院的规定竟然还是,黑人不得进入手术室…

好不容易破例让他进来,薇薇安就站在巴诺克右面的小凳上,指导了手术的每一步。

手术成功后,同样因为肤色,薇薇安的贡献被医学界自动忽视了。

这项手术最终以巴诺克、陶西格的名字,命名为“B-T分流术”,完全没有薇薇安的位置….



这个世界不善待薇薇安,但薇薇安从未放弃。

哪怕饱受歧视、哪怕默默无闻,薇薇安还是心甘情愿做着这份并不公平的工作。

由于没有医学学位,他一生都没有资格为病人做手术,但他指导的学生都成了心外手术的中流砥柱…

他说: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我想当一名真正的医生。



片中有两幕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幕是1943年,巴诺克和薇薇安初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职,看到医学院的走廊上挂满了医学先驱的画像。

他们都已远去,仿佛另一个世界的人,遥不可及…





第二幕是1971年,薇薇安一手培养出来的医学界精英们,齐齐回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参加薇薇安的画像揭幕仪式。他们共同捐款集资,请著名画家完成了画像。



薇薇安的画像,终于和巴诺克的画像,肩并肩地挂在了医学院的墙上。在寂寂无名几十年后,薇薇安终于获得了世人的肯定。

此时,巴诺克已经去世多年。在临终前,他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把薇薇安送到大学读书,让他成为一名医生。

而薇薇安却用一生去弥补了这个遗憾:再厉害的文凭和证书,都比不上同行的认可更为重要。

薇薇安对着画像,突然泪流满面…

而屏幕外的我,突然意识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先驱,曾经都是一个个坚毅的灵魂,是他们的热情与坚守、是他们不断发挥想象,勇敢尝试,才推动了医学的每一次进步…

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今天这个更美好的世界。

这部片名叫“神迹”,其实,哪有什么神迹…

所有的奇迹,都是人创造的,是那些对生命心怀敬畏,并为此献出一生的人。

原型人物画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