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予怀孕第151天,竟收到了2000封匿名诅咒信

最近,张馨予被爆出怀孕五个月的消息。

本来是个值得分享获得祝福的喜讯。可汹涌而来的舆论,完全混淆了这件事的重点。






有人“女德”附体,苛责她是“奉子成婚”。

“五个月?那说明你结婚前就怀孕咯?真个是烂女人!”






还有人把她的婚后生活投射成了“宫斗剧”。

“真的是‘母凭子贵’,怀个孕就能‘野鸡变凤凰’。”






其实,无论是“奉子成婚”,还是“母凭子贵”,这其中都暗含了某种男性本位的价值观:

一个女人可以依附婚姻去洗白自己,又或者她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儿子去获得自我价值的晋升。

赤裸裸的大清封建逻辑。







试问,如今的年轻人也有不少是在婚礼前就怀孕的。现代社会的婚恋道德也不会对这种行为那么苛刻。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会抓着那些“黑料”不放呢?



@papi酱曾经发过一个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网络世界中“正义使者”的群像。

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键盘侠”。

每一次热点事件上,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明星八卦,他们总是会见缝插针地找出当事人的“错误”,然后无限放大,进而集体攻击......

“谁让你穿那么少的,活该!”“挣这么多钱为什么只捐这么点儿?”“你好朋友离婚了你怎么不发微博?”“别装了,就知道做戏,一定是炒作!”

就像前段时间,古力娜扎和前任男友的私密视频被曝光。






视频内容其实真的没什么,无非是女孩在男友怀里撒几句娇,既不有损礼俗,又没触犯法律。

可是,对于键盘侠来说,他们最擅长的,便是添油加醋了。

“这么娇滴滴的,一定很骚吧?”






自始至终,古力娜扎没有出面回应,而是默默承受了这一切。

而所谓视频,也是前男友多年前蓄意流出的。那时候娜扎早已进入演艺圈,作为成年人,他应该知道“名声”对于一名女演员来说有多重要。









可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借着前女友的“丑闻”,去宣传自己的品牌和店铺。

他利用了那来势汹汹的民意,冷血旁观着那些咒骂娜扎不知检点、不守妇道的言辞,坐收渔翁之利。






而那些所谓的“正义使者”,对自己被利用这回事儿,并不知情。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键盘侠”现象进行了分析: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李咏老师去世的前几天,他的女儿发了一条微博,内容只是一张自拍。






当时就有网友因为信仰问题,丧心病狂地咒骂、污蔑、荡妇羞辱她。

而去世当天,更有人指责她说:

“你爸死了,你怎么还发自拍。”“你爸状态肯定很不好了,你竟然还在作秀?”






是啊,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们,理所应当地认为李咏女儿在这个时候,应该绝望流泪,甚至嚎啕大哭。做不到悲伤,那你就是不孝,就活该被骂。

“我们骂你,是替你爸爸教育你!”

他们不知道的,是女孩一直陪伴在爸爸生命中的最后一刻。或许她已经意识到向死而生的意义,只是她表现出的是自己坚强的一面罢了。






可键盘侠们并不在乎这些。

他们在乎的,是通过贬斥、诋毁他人,以烘托自己的崇高,以此获得情绪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可这些所谓的卫道士,真的“崇高”吗?

微博用户@法山叔说:

一个真正心存善念的人,在看到一个孩子失去她的父亲时,期待的,绝对不会是看她嚎啕大哭的画面,而是希望她早日走出来,早日习惯,乐观,微笑,勇敢地继续自己未来的生活。

是啊,真正善良的人,绝不会消费他人的苦难。他们会默默鼓励,给当事人解决问题的时间,而非指手画脚,大言不惭。







那些网络上的“强者”,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

他们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去补偿自己因现实失败而缺乏的成就感。

即便知道“唇枪舌剑”可能造成的伤害,可依旧奉行“自己先爽了再说”的原则。

殊不知,言语的暴行不仅可以扭曲事实,也可以“杀人”。

一名叫Emmy的小女孩,六岁时因可爱阳光,成为澳洲家喻户晓的童星。爱笑的她表现出来的永远是健康、纯真的一面。






可人们并不相信这是真实的她,觉得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

于是,她收到了无数恶意谩骂:

“我希望你快点自杀。”“你可以试试割腕,这是你应该做的事。”

有条不紊的集体暴力持续了八年,尽管女孩后来销声匿迹,人们也并没打算放过她,伤害反而变本加厉。






直到14岁那年,彻底绝望崩溃的她选择自杀,只留下了一句话和一幅画,作为对这个糟糕世界的抗议。

画面中只有一个不堪重负的女孩,以及看不到悲喜的面孔。

她绝望地写着,“即使声音颤抖,也要勇敢发声。”






勒庞曾说:

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群众只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很遗憾,我们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

所谓“后真相”:意味着人们的立场和观点往往优先于客观事实。于是“真相本身不再重要,心理满足感似乎更加重要。”

就像《圣经》中有一个故事:

众人抓到一个妓女,把她带到耶稣跟前,准备按照律法,用石头砸死她。耶稣说,你们中有谁觉得自己是无罪的就去向她扔石头吧。众人听了,都没有扔石头,一个接一个散了。

遗憾的是,如今的人们为了证明自己无罪,纷纷向“她”扔去了石头。


正义面前,虽然每一个普通的你我人微言轻,但当雪花汇聚成雪崩,当水滴积聚成海啸,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正因如此,我们更要谨言慎行。在表达抒发正义的情绪的同时,也要适当保持清醒和理智。

毕竟,言论虽有自由,但自由应有边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