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习李暗战?战场是地摊!党媒为地摊经济灭火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大力提倡“地摊经济”,推出鼓励失业人士做小贩谋生的政策还不足1周,昨日突然传出遭中宣部下令封杀,不但媒体被要求全网查删有关“地摊经济”的报道,就连中央文明办有关“地摊经济”的正式文件亦被作废删除。苹果日报引述有指,中央突然要“地摊经济”降温,不但因面子、经济因素,还有权斗。



据苹果日报今天报道称,习李斗白热化,李克强推“地摊经济”遭中宣部禁宣传,首都北京向习表忠:摆摊违法。

消息说,李克强早前到山东烟台考察,提出“地摊经济”,没想到刚掀起热潮就被中宣部下令“降温”。该报道称,多位学者与专家对《苹果》均表示,事件反映“习李斗”白热化,李克强以鼓励经济民粹主义的发展,来对抗习近平的政治民粹主义,无奈国务院孤立无援,最后被赶绝“收摊”。



该报道引据自由亚洲电台消息,中宣部是于周四晚下达禁令,严禁媒体再在报道中使用“地摊经济”一词,原因是觉得“地摊经济”一词有损政府的面子。这如同一盘冷水,泼向近日被内地媒体不断吹嘘的“地摊经济”热潮。

报道引述官媒新华社内部一名姓黄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周一(1日)李克强到山东烟台考察期间指“地摊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的讲话曝光后,“地摊经济”一词开始走红,安徽合肥市城管局还公开发文,组织大批城管分局负责人去南京学习“地摊经济”管理。但到周四晚,有关地摊经济的风向突变。中央级的官媒高层纷纷接到中宣部网信办的禁令,各家媒体均在查删早前就宣传“地摊经济”的报道,就连中央文明办也收回了相应的文件。

网络媒体从业者张栋伟,昨日亦在微博发文称:“(中央)最新口径下来了,不得提‘地摊经济’。”现时,三大官媒,包括新华社、央视以及《人民日报》,这两天已无再用“地摊经济”一词。

据该报道,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央除了要令媒体对“地摊经济”宣传极速降温外,竟还开始出手,打压小贩随街摆档的活动。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微博客户端,今日就以“权威发布”的方式,指北京城管执法部门,“将依法严格查处占道摆摊设点的违法行为”,理由是“市民(对小贩占道摆摊)反映(应)强烈”。报道又引述“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北京有自己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游商满街”不利树立首都和国家良好形象。至于网传北京即将发布的“地摊地图”,亦属谣言。

资深时事评论员刘锐绍接受《苹果》访问时指出,这次中央突然要“地摊经济”急降温,背后涉及“习李斗”。特别是武汉肺炎疫情相对稳定后,两人对如何恢复经济有些分歧,习期望尽快恢复经济生产活动,而李则认为要保民生保就业,虽然两人的施政重点有少许不同,但致力令社会稳定的目标其实是一致。不过,习近平对李克强一向有所忌惮,长期刻意将对方的权力架空,不让他有任何争取民意或人心的机会,或借推动相关政策戴上政治光环。而李克强也不是吃素的,过去亦一直“负隅顽抗”,这次先披露全国6亿人月收入仅一千元人民币,接着大力推动“地摊经济”,期望争取民意来自保。

刘锐绍表示,所谓地摊经济根本在内地一直存在,这是民间的活动,中央也管不了,予以打压只会引发民愤,甚至变成动乱之源。事件的关键其实是习近平的心魔,现时根本没有人能够挑战他的地位,但他仍不放心,要将李克强视为想像中的“政敌”,把他的个人影响力完全排除,预计2022年下半年召开的中共二十大,习近平出任第三届国家主席,李克强绝对没可能跟他再“冧庄”,必定被踢出局。

“这实际上是中央对加强经济控制,还是要放松经济、给予人们经济自由这个问题,在瘟疫之后的大爆发”。内地独立政治学者吴强接受《苹果》电话专访时指出,李克强上任至今一直推动经济自由,减少许可证审批、松绑市场等,但中央、习近平对经济的控制一直在插手加强,“这两者一直相互矛盾,在过去8年严重、对立、激烈,在地摊上最终爆发出来”。

吴强指,李在全国两会闭幕的总理记者会上指,揭露中国6亿人月收入仅一千元人民币,“实际上也在解构习过去八年的扶贫政策的失败”,透过表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存在、瘟疫造成潜在严重的大规模失业,然后以鼓励地摊经济、鼓励经济民粹主义的发展,来对抗习近平的政治上的民粹主义,“背后也暴露了国务院处于孤立的状态”。吴强又称,地摊经济、6亿人月均收入低,近日都引发内地大众的同情与共鸣。而官方在一夜之间降温地摊经济,改称“夜经济”,实际上是在淡化。“尤其是北京方面更不提,只是以加强市容为出发点,把夜经济作为补充性的东西”。

独立经济学者胡星斗表示,地摊经济实际上是最原始、最落后的市场经济,给人感觉是倒退、回到改革开放40年前,“所以现在存在争论,甚至迅速降温也是正常的”。但他认为地摊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并非不能做,但必须纳入法治规范之内,需要规范、出台相关的规定,不能像某些人所说“地摊经济让地沟油更有销量了”。

据苹果日报说有分析指,这次北京突封杀“地摊经济”,不但有面子的因素,还有经济的因素。因为各地纷纷力推地摊经济,导致那些投入钜资购买铺面的商人损失惨重,大量店面经营者无力和低成本的地摊竞争,或会直接波及各商场和购物中心,并可能波及金融系统。

不过,香港树仁大学经济及金融学系助理教授袁伟基对《苹果》指出,小贩地摊与商店或购物中心根本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小贩地摊商品的确是“斗平”,却没有商店所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额外服务、以及商品的品质保证。因此,很难说地摊经济会削弱,甚至严重打击商店或购物中心的零售生意。据袁伟基又指,“地摊经济”其实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解决失业问题,让民众能够自行找到谋生出路,并同时让经济继续运转,让市场需求来作决定社会中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武汉肺炎疫情让全球经济元气大伤,中国不可能再靠出口来推动经济,惟有倚靠内需,在这段经济转型的时间里,地摊经济作为短暂缓冲的经济政策,确实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

落一子而全局活。地摊经济一放开,不少地方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

比如,近期成都等地放开马路经济,给流动摊贩“松绑”。截至5月28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复苏了城市烟火气,也让经济逐渐恢复景气。

这一举措给摊贩们带来更多尊严和获得感,正如一名摊贩感慨:“我没什么其他技能,又租不起门面,就摆摊卖水果。之前一直 ‘打游击’,收入不稳定,压力好大,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烟火气唤起了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其实,地摊与城市并非水火不容。有关部门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洁癖”,别一见地摊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欢迎和支持的。

但是,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

过去,一些城市的监管者过于苛刻,对摊贩缺乏起码的包容。而现在,一些地方又过于宽松,缺乏基本的治理。从一些媒体披露的场景看,有些地摊存在脏乱差等问题,满目狼藉,确实令人不敢恭维。热度不减的地摊经济,会不会被紧急叫停?如何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

“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逻辑,对地摊经济也是一样。应奉行这一治理思路,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二字。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比如有的划定固定摊位,有的提出摆摊应有时段限制,还有的要求经营食品加工的必须办理健康证……这些要求都不过分,属于依法监管,合理监管,也是对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负责。事实上,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并不矛盾,在柔性执法中审慎包容,在审慎包容中柔性执法,探索治理效能最大化,就能实现多赢。

“抓紧出台和落实各项刺激消费的措施,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放管得当,就能激活一池春水,就能提升民众的美好预期,就能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经济更快恢复热度。



北京日报: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

“地摊经济”近日成为热词,一张所谓的北京“地摊地图”也在网上流传,但经记者向市城管委核实,此为谣言。帖子中的109处摆摊地点,实际上是多年前本市无序设摊较为集中的点位。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整治,这些摊点已基本得到整治。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脉络、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具体情况,“地摊经济”是否适合一个城市,要由这个城市的定位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有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以首善标准抓好城市精细化治理,意味着北京必须注重保持城市应有的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特别是包含老城区在内的北京中心城区本身环境脆弱、商业集中、人员稠密,治理难度本就很大,游商地摊给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街道脏乱、假冒伪劣、噪音扰民、游商满街、堵塞交通、不卫生不文明等曾经的城市顽疾一旦卷土重来,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不利于树立良好的首都形象和国家形象,不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发展归根到底是“以人民为中心”。近些年,北京立足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拿出“绣花”功夫治理城市,坚定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生活服务的品质,得到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通过巨大努力,“开墙打洞”、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背街小巷环境等问题逐步得到整治,生活服务网点布局更加便民,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胡同街巷净了静了,街心绿地公园多了、“四九城的味道,又回来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成果,稳步增强着全社会对精细化治理的共识和信心,也让政府与市民间的互动更加积极有效。而多年来的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只有继续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始终坚持红线约束,始终强化规矩意识,方能不断夯实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北京经济发展和市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全市上下“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意愿十分强烈,但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锚定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巩固好来之不易的城市治理成果。目前,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北京在持续抓好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正在紧抓窗口期,不断拿出积极措施,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其中的很多已经产生积极效果。不论是出台落实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援企稳岗、灵活就业、扶贫济困等一系列政策,还是千方百计帮扶中小微企业,组织开展北京消费季活动,发展特色商圈、夜间经济、休闲经济,有的放矢的政策红包,都勾勒出北京经济新的“活力图”。特别是着眼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实际困难,不断强化兜底保障,确保稳定生活。可以说,保就业保民生,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关键是进一步抓细抓紧抓实,让好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某种意义上,关于“地摊经济”的讨论,也帮我们再次认识和把握了北京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统筹好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多方面工作,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重振旗鼓,以多样政策促进消费回暖增加就业,我们必将化危为机,积蓄起更强大的发展能量。

[责任编辑:李方及 PN27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