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导读】近日,北师大张同杰教授首次透露,在设备升级后,「中国天眼」预计9月可正式启动针对地外文明的搜索。地外文明搜索的意义何在?
你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吗?
你相信一些飞碟目击事件、麦田怪圈、玛雅金字塔是外星人故意留下的痕迹吗?
你相信在古代壁画中出现的宇航员形象,就是地外文明影响地球文明的证据吗?
你相信在无限大的宇宙中,我们的银河系不应该是独有的现象吗?
宇宙这么大,一定存在地外文明。而未来「中国天眼」将是最有可能发现外星生命的望远镜。
日前,北师大天文系宇宙学与地外文明研究团组张同杰教授首次透露,在设备升级后,「中国天眼」预计9月可正式启动针对地外文明的搜索。
「中国天眼」有潜力探测到数千颗地外行星上的类地文明或拥有更先进技术的文明。那些有关外星人的蛛丝马迹,也许有一天会被天眼捕捉到。
全球最大单口径,最灵敏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
该望远镜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2016年9月25日正式落成启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综合性能是世界第二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中国天眼反射面系统由4450块反射面板单元组成,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自FAST宣告落成启用以来,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调试观测。
在调试运行中,FAST都发现了什么?
2019年3月18日,FAST第一批专刊文章在预印本网站(arxiv.org)正式发布,向全世界展示了FAST的成果。
FAST前期的观测成果主要集中在时域观测,主要是周期性信号和单脉冲信号的搜寻和分析。
据中国天眼团队宣布,自两年前开始收集数据以来,中国天眼累积发现脉冲星132颗,其中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FSAT为什么需要搜寻脉冲星呢?这还得从脉冲星的特性说起。
对观测者而言,脉冲星可以发出一种非常稳定的周期信号,科学家会根据这些周期信号对天体进行判断和辨识。
我们的祖先曾利用北斗星来辨识方向。正是由于黑暗的夜晚中,北斗星不会随意改变位置。
脉冲星同样具备这样的特点,因此它有一个外号「宇宙灯塔」。科学家们常常利用脉冲星的绝对时空基准特征来实现宇宙中的定位。
或许在太阳系内人类能辨识自己的位置,但在茫茫宇宙中,脉冲星就是我们唯一辨识目标,对以后星际旅行提供巨大帮助。
寻找脉冲星、搜索地外文明是「中国天眼」建设的七大科学目标之一。
探索地外文明,揭秘宇宙到底是「黑暗森林」还是「黑暗大海」?
事实上,「中国天眼」针对地外文明的搜寻行动,早就开始了。
据科技日报报道,2018年,「中国天眼」安装并调试了专门用于地外文明搜索的后端设备。
这个功能有点像筛子的后端设备,主要就是从「中国天眼」浩如烟海的电磁信号中,筛选出有用的窄带候选信号,而把天体和人工信号排除掉。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外文明研究团队基于几十年的地外文明搜索经验,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为「中国天眼」量身开发了这套专门设备。
张同杰教授曾在造就Talk中谈到,科学家坚信整个宇宙中地外文明肯定有。
张同杰教授
那我们需不需要去寻找这些外星人?有没有必要去寻找? 他引用了刘慈欣《三体》中的一句话,宇宙就像是一座「黑暗森林」,宇宙中每个文明都是带着枪的猎人,当它行径在森林中遇到另一个文明之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把它干掉。 张同杰教授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宇宙不是「黑暗森林」,而是「黑暗大海」。寻找外星人,或许在未来几百年地球无法生存,我们可以寻得外星人的帮助。这是现实意义。 而科学意义就是,我们要理解宇宙,探索宇宙的奥秘。
张同杰教授表示,「由于采用共时观测模式,地外文明搜寻并不会干扰中国天眼正常的科学观察。」
网友:「三体」警告!有点慌
预计9月可正式启动针对地外文明搜索的「中国天眼」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霍金生前严肃警告人类不要盲目主动接触外星人。
「外星人与人类相遇的结果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此便开始了永无止境的杀戮和掠夺,最终将人类消灭,将地球资源占为己有。」
大家害怕FAST探测万一被外星人听到了怎么办?好惶恐...
也有网友表示了对中国地外文明探索的支持
近期,「中国天眼」再立新功,发现来自宇宙深处的快速射电暴(FRB)新源。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持续仅数毫秒的神秘射电暴发现象。其中只有极少数是重复暴发的快速射电暴,这时往往会连续闪烁两三次,甚至更多。
经估算,该脉冲信号可能在宇宙中跋涉了约百亿年。
网友纷纷为「中国天眼」点赞
就如同张同杰教授所说,搜索地外文明有着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你准备好迎接对宇宙的新认知了吗?
参考链接:
https://m.weibo.cn/2803301701/4510979948251832
https://mp.weixin.qq.com/s/MAulSsnpXEx68OLhHwa3NQ
https://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8-07/28/c_137354627.htm
https://m.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6/02/content_9511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