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陕西释放五大信号!定调形势,明确发展策略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考察时,向游客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浙江归来不到20天,习近平再赴地方考察,这次是陕西!

据新华社消息,习近平总书记4月20日在陕西考察调研。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和省长刘国中陪同下,先后来到商洛、安康、西安等地,深入自然保护区、贫困山区、社区、学校、企业等,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复工复产等情况,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23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来看解读!


信号一:考察路线与浙江之行略有不同

此次考察可以说紧贴“三大攻坚战”,即重大风险防控、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从习主席考察陕西的路径来看,他首先来到被誉为秦岭东部绿色明珠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什么会把这个地方作为首站?首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查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其次,从总书记此前在浙江及其他地方考察的情况来看,每到一处必言绿水青山,对生态环境十分重视。他在秦岭时表示,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秦岭这个地方可以说既涉及到生态环境建设,更涉及到党的建设,意义重大。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谷,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农村以及农村脱贫攻坚更是总书记时刻惦记的一件大事。接着,习近平乘车前往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金米村位于秦岭深处,曾经是极度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发展木耳、中药材、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

21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随后,习近平来到老县镇卫生院及镇中心小学。22日,习近平在西安考察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恢复运行等情况,并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交大等地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考察路线与浙江之行有一定区别。浙江之行首先考察的是经济情况和复工复产的形势。因为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并不乐观。3月29日,习近平到浙江之后,首先前往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接着,来到宁波北仑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听取复工复产情况。3月30日,习近平前往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该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后,习近平来到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考察。3月31日,习近平考察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


信号二: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趋势未变

23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

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上周刚刚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关于经济的表述是:经济展现巨大韧性,但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相比此前关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严峻挑战等表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的基调更为乐观,这也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首次出现如此乐观的定调,值得高度重视。

在浙江考察时,习近平曾指出,面对危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面对危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这次相比上次的表述,语气更为坚定,信心更足。


信号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四大发展策略



习近平在陕西讲话时还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这一段话直可以说是“字少事大”。

首先是坚定信心,这与上述习主席关于“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判断一脉相承,“坚定信心”也是要让预期更为明确。

其次是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表述实际上相当不容易,一季度我国GDP为-6.8%,当下全球新冠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在这个时候保持定力的困难和压力会比较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并不容易。传统的思维是加大传统投资和刺激房地产发展,但上周政治局会议再度重申了“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第三是又一次提到了制造业,并且提出推进4大新兴产业投资。

第四,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这个提法曾经出现过,但表述并非完全如此。2014年,当时的科技部部长万钢曾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因此,这也可以说是来自最高层的最新提法。


信号四:打造内陆改革新高地

习近平指出,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一提法曾出现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是中,即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此次再度提出这一概念,存在较大的战略意义,这既可能与整个西部开发以及改革开放有关,又可能与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战略纵深有关。逆全球化趋势可能在疫情过后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扩大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非常重要。


信号五:西迁精神与枫桥经验

习近平在西安交大考察时两度提到了“西迁精神”。上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7年11月,15位交大西迁老同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信中说:“多年来在西北的奋斗,我们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在代代师生中传承弘扬。”

习近平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习近平在考察时还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96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

2020年不寻常,我们已经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或许也要记住,4月下旬的这几天,中国最高领导人非同寻常的陕西之行,释放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强烈信号!

先看三个富有深意的细节。

细节一,4月20日下午,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主播李旭瑛的直播间里,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就在这个直播间,他说了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四个字:大有可为!

直播卖货,是现在正当红的营销模式。在一些地方,手机已成为新农具,直播已成为新农活。对于这种新鲜事物,不少人还在观望,但领导人显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也作出了积极的评价!

疫情改变了世界,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个新的销售模式,正在中国蓬勃兴起。

细节很打动人。视频里,领导人还微笑着对乡亲们说:小木耳,大产业!

这被很多网友评为“史上最强带货”,但在我看来,带的更是一种新思路:新业态,就是要结合实际抓紧用起来!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脱贫攻坚,主要领导身先士卒。

思路一变,天地更宽。

细节二,看网上刷屏的一个视频,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领导人步出交大西迁博物馆,人们纷纷拍手,场面格外热闹。

领导人开玩笑说:还没到复学的时间呢,你们都来了……

大家都笑了。

他即席说了来这儿的缘起:

我今天到交大来看一看,主要是前一段收到老教授们的信,我对“西迁精神”予以肯定,所以这一次,利用这个时间来看看你们这个博物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教授们感触很深……

交大西迁,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浓重一笔。1955年,在上海的交通大学接到西迁的通知,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学生,随后登上了西行的列车。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当时教师总数70%以上。

60余年开花结果,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西安交大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概括为“西迁精神”。

看视频里,领导人还感慨说道:

我们要发扬老教授们这种“西迁精神”。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我也完全相信我们的交大人,我们西部的同志们,一定会,在未来的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立下卓越的贡献!

“西迁精神”,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学校的精神,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细节三,沉思和笑容。

看到一篇文章说,在民族的象征面前,他常常穆然沉思。

确实,从新闻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会在大山大河大海前沉思。

在兰州,他凝视黄河。

在长江,他极目远眺。

一个月前赴浙江考察,他凝神眺望大海。

这次在秦岭,我们又看到了他眺望远山的照片。

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他还给身边的陕西干部留下了一句话:“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这其实也不只是陕西的教训,所有干部都要牢记。

沉思,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然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笑容。

在央视播发的视频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欢笑的场景,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领导人走到小吃摊前,和大家拉家常,谈到高兴处,孩子们笑,大人们拍手……

从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大家的神态都是很放松的。疫情防控自然不能大意,但在西安,生活秩序正在全面恢复。就以这条步行街为例,疫情期间,关闭了一个多月,但2月21日开街,目前日均游客量,已经恢复至4.3万人次。

西安的夜经济,又活跃了起来。

西安,正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今年第一季度,因为这次惨烈的疫情,全国GDP下降了6.8%。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但这是“救人的代价”。从三月份开始,数据已开始好转。

天气正在转暖,疫情防控也在向好,这次逛夜市后,相信对西安的夜市,对全国的夜经济和消费,都会是一个积极促进。

这次陕西之行,领导人还专门去了陕汽。上个月去浙江,他重点考察了港口和中小民营企业;这次在西安,他考察制造业、国有企业。

领导人亲临视察,既是对加快复工复产的鼓励,更宣示中国在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努力。

中国不一般,就在于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而且,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工厂里的热火朝天,也更显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细节还有很多,但这三个让人感慨的细节,我总觉得,释放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强烈信号:

这是严峻的挑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危机危机,危中有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抓抢和创造机遇。中国经济更有着强大的韧性,当然,我们的领导干部,更要身先士卒。

很多人常说:40年的中国看深圳,100年的中国看上海,1000年的中国看北京,5000年的中国看西安。

其实,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5000年悠久文明,还有一个仍在拼搏奋斗的现代中国。

“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

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这个春天,中国不简单。该小心的必须小心。所以,我们看到,在很多场合,口罩仍是人们出行的必备。

但该加快的就要加快。复工复产,真抓实干,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在重新流动起来。

没有什么困难,中国人民不能逾越。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不我待啊!最不平凡的2020年春天就要过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