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至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财政部分别公布,在经历了1月至2月份最困难的时期后,中国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已经度过最困难时期,并且随着后续政策和资金的落实,中国全年经济目标将没有改变。这意味着,3月以后,尤其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将经历一个快速拉升的过程。即使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也难以阻止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增长,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破除贸易壁垒、政治构陷、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契机。
随着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临近尾声,中国经济经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也度过了最难的时期。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恢复增长,并快速拉升。图为抗击疫情初期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场景。(新华社)
3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月至2月份中国经济主要数据。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直接冲击和损失已经较为清晰。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1月至2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4.5%(前值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20.5%(前值8.0%);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增长了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坦言“疫情确实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也再因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而陷入衰退。3月9日以来的美股暴跌和三次熔断,以及美联储(Fed)的“零利息+量化宽松”的救市无效,也使一贯强调“美国经济复苏”的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不得不表示“经济可能陷入衰退。”至此,人们开始担心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中国经济似乎也“当然”爱莫能外。
然而,现实正在成为最好的老师。同样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已过去。即使是在1至2月份,中国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时期,中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依然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生产没有中断,新增口罩产量同比增长了2.9倍,口罩日均产量已经达到1.16亿只,乙烯、粗钢等产量反而分别增长5.6%和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5.2万亿元,肉禽蛋类零售额增长37.8%,蔬菜类零售额增长27.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信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了3.8%,智能设备、3D打印等新型电子产品销量增长近100%。这说明中国经济一方面在为抗击疫情而加足马力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也再加速进行着经济转型。
进入3月份,随着中国疫情的缓解,中国经济正在加速复工复产进程,截至3月13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数据显示,除湖北省外,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约为80%;中小企业开工率已达到60%左右。3月16日,中国部分疫情较轻地区影院也已经开始恢复放映。中国的娱乐、餐饮等服务业也开始逐步恢复。
尽管按照中国财政部3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表示,目前一些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供需两端均受到了较大冲击。但是,随着此前出台和之后陆续出台的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和“促进消费提质扩容19条”,以及定向降准等措施的落实。中国经济运行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将进一步缓解。
中国政府目前敢于将最坏的消息不加掩饰地公布出来,其实就足以证明中共对于未来经济的信心——在疫情之下,中国政府出了看到经济短板和巨大损失外,也同样看到了自身的强项、看清了中国社会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以及未来变革的方向。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结合复工复产,开始大规模推动民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补足短板”的投资,以及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其总体计划投资规模已经接近50万亿元。尽管这并非是2020年一年内需要完成的投资,但是在疫情之下,中共显然已经下定决心加速早有计划的“产业升级”和改革进程。
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加速了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的进程。美国的不断以邻为壑和“滥发美元”才是其经济走向衰退的根源。而中国将获得更多成长契机。(VCG)
如果全球经济衰退进一步深刻,甚至演变成经济危机,那么,受到影响的将不只是外贸领域,更多的来自于市场需求和资本流向的变化,反而将使得中国的外贸损失得到弥补。
同时,随着全球衰退的加深,欧美的需求可能会进入冰点,但是,来自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民生刚性需求则很难降低,因国际投资的萎缩和本国资本缩水,对于资金和就业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更具吸引力。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全球投资的增长,中国的机械设备、工程技术、信息服务等的出口也将进一步增长,从而弥补廉价商品出口减少的损失。
因此,作为中国目前并不十分恐惧全球经济的衰退,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已经难以阻止中国的快速增长,反而将成为中国加速发展的一个契机。甚至像一些观点认为的那样,中国可能效法1929年至1933年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苏联做法,借机引进更多的先进科技和人才,至少可以趁机要求美国削减对于中国的科技封锁和关税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