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似乎是官方助力老片抬头的好时候。去年有25岁的《肖申克的救赎》、21岁的《海上钢琴师》,最近又是即将迎来20岁的《花样年华》,要在5月的戛纳上映4k修复版。
大约张曼玉实在太迷人,朋友重看一遍之后还意犹未尽,撺掇我写一写她的旗袍。
刚开始有些为难,实在是因为我和许多人对旗袍的看法都不太一样。不过我想,也确实是个机会给旗袍祛祛魅。
就我观察,人们对旗袍美感的认知,实在有失偏颇。一提起旗袍,脸上就浮现出浮想联翩的笑,仿佛旗袍的存在等同于性感,充满了情趣的意味。
旗袍之美,绝不只在于S线条。然而那些时常映入眼帘中的旗袍,几乎无一不是凸显丰乳肥臀、开衩高及大腿根部的设计,满身都是挥之不去的风尘味。
或许正是这样,大家才格外怀念《花样年华》那个时代的美吧。在苏丽珍身上,你可以看到极力压制的哀怨,可以看到和善可亲的气质,可以看到若隐若现的风情,但就是看不到俗气。
▲ 只出现过一次的大色块印花设计面料旗袍,是苏丽珍去为丈夫接机时穿的。
我决心找出其中的玄机。
截图算了一下(真是蛮大的工作量……),片子出现的旗袍一共有21套,光是前10分钟就出现了8套。琳琅满目,看得人满心欢喜。
故事始于陈家与周家同时租到一栋楼里的机缘。身为陈太太的苏丽珍和周慕云打了照面,忙活搬家时互相传递运错了的家什,外出打包晚餐时也时常擦肩。
▲ 偏色面料,能在不同角度及光线下呈现不同的色泽,效果比亮瞎眼的色丁不知高了多少。
那时苏丽珍衣着色调多以淡雅为主,甚至有些黯淡。那时她和丈夫刚迁入新居,里外打点的却只有她一人。
当时最受她青睐的是一件暗色竖条纹旗袍,出场次数足有7次。她穿着它上班、打包外食、做饭、伏案写作、与周慕云见面,却一点也不让人觉得随意或不妥。
这或许得归功于细节处的讲究。
高而挺的领子,紧身到近乎变态的剪裁,让张曼玉必须时刻提着一口气,坐卧当然也并不轻松。而十字袖设计和过膝的长度,又体现了人物的内敛及保守。
不时出现的滚边,更让整体造型更精致了几分。
▲ 黯淡的黑格纹旗袍,配上蓝色花边,顿时就有了焦点。
▲ 几何图案在那个年代算是相当时髦。
加之演员本身纤薄的背部及细长的身材,让旗袍的端庄大方得到了绝对的凸显。
也难怪,这么一件朴素无华的黑底白条纹旗袍,只要张曼玉穿起来,在外人眼中也是异于寻常的“漂亮”。
然而,接触颇多的苏丽珍和周慕云没有擦出火花,他们从未露面的配偶却开始暗度陈仓。种种蛛丝马迹之下,他们正式约见了一次,确认了彼此被辜负的事实。
苏丽珍心有所指的时候,身上的颜色花样总比往日更鲜艳些。这件花旗袍,在她第一次与房东孙太太见面时,在她意识到事态不对时,在私下与周慕云见面时,都穿过。
在她得知自己的丈夫和周太太同时出现在日本时,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穿上了大红色的旗袍。既是愤怒,也是忐忑。然而情绪无处发泄,唯服装是最好的表达。
▲ 正面照并未出现在片中,或许是被剪掉了。
片中还出现过不少次薄纱材质的旗袍,多在与周慕云发生戏剧性进展的时刻。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件。两人意外困在同一间屋子里,怕邻居说闲话不敢出门,硬是关在屋子里吃了好几餐饭,才找到机会溜之大吉。
发生了什么未可知,但气氛的微妙却是明晃晃的。再看这件旗袍,肉色的薄纱上游走着红色的丝线,像极了欲望的蔓延。
▲ 旗袍虽透,衬裙不能少。
而当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已经不受控制的时候,苏丽珍难得解开了领口,对着窗外,一脸颓然。
旗袍是欲望的彰显,这没错。但又不全然。毕竟在苏丽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太多切实的生活痕迹。
除开紧身的体量是为银幕效果而有意为之,其他不管是图案还是剪裁都极为贴合日常。戏服设计师张叔平在框死的旗袍形制之下,只用一点细微的变化,就透露出极大的信息量。
要说情色意味,《色戒》或许跳不开。王佳芝在学生时期的朴素,到成为“麦太太”时的美艳夺目,发生变化的也只有面料而已。而她的着装,如今看来,只有恰到好处的贵气。
▲ 旗袍之下,连溜肩都变得合理了。
要说魅惑,谁也比不上《金陵十三钗》,毕竟角色设定摆在那儿。可是她们的旗袍,长及脚面,开衩及膝,袖长过肘,腰身尚有松量,纹样也大方,总之体面得不得了。
巩俐也贡献过不少旗袍造型。
《霸王别姬》里的菊仙,一身素色旗袍却穿出了“事态尽在掌握”的气势。一点都看不出娼妓的样子,倒像极了哪家的太太。但在人设与性格塑造上,这件旗袍成功了。
在《爱神》里,巩俐又变成了迎来送往的交际花。她在片中所穿的旗袍,可算得上是这次盘点中设计最大胆的。蕾丝、透视、水钻,无所不包。
然而在样式上,设计师依然保留了原本的形制。旗袍基本以深色为主,若隐若现的肌肤之上,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霾。
我当然不是说旗袍就不能性感。只是比起大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旗袍的掌控,实在太流于表面,太“单纯”地执着于性感。
记得有一集康熙,他们请来了6位女星演绎自家私藏的旗袍。几乎所有人极尽妩媚之能事,有人大露背,有人影楼装,有人超短款。还有人强行在原本的腰身上再匝了几道,非要凹出差点拉不上拉链的腰臀线。
然而脱颖而出的,却是曲家瑞妈妈的墨绿老旗袍。虽然略显宽大,穿起来却最有韵味。
曲妈妈经常要在家宴请外国宾客,料子自然要上档次。而好的裁缝,可以让一件挂起来直筒般的旗袍,穿上身登时就有了线条。
好的老式旗袍,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不塑造曲线,而是衬托原有的曲线。不露太多肉,却仍有致命的吸引力。
旗袍可玩的花样,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随着西方观念的流入,最初只有传统平面剪裁的旗袍,也开始吸收西式剪裁的特色,开始加入腰省等设计。上世纪40年代,人们仿照西服玩起了垫肩,让旗袍也颇有了power dress的意味。
▲ 左图为张爱玲与李香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还发展出了搭配子弹头胸衣的尖胸旗袍,在港台地区颇为流行。
▲ 左图为李丽华,右图为张仲文。
在图案上,旗袍也颇受国际流行的影响。还是张曼玉,在她出演《阮玲玉》时,就已经透过旗袍展露出阮玲玉对Art Deco风格的喜爱。
这种起源于上世纪20世纪的装饰艺术,善用富有节奏感的线条及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几何图案,搭配明亮鲜艳的颜色,营造出个性鲜明的观感。
▲ 乍看是以为是寻常花朵图样,细看越发有趣。
不同语境下,旗袍还能展现出不同维度的女性力量。
国难当头的1937年,红十字会女性成员选择用素朴的旗袍直接作为工作服。穿上身时,颇有巾帼烈女的意味。
▲ 李霞卿,林引凤。/ Red Cross Girls(The China Press, 1937)
1938年,一群穿着旗袍的姑娘在纽约为抗战募捐。即便她们穿着皮鞋,走在异国街头,人们所能看到的,还是劳动女性的铮铮铁骨。
而如今,仍在香港一些传统学校作为校服存在的旗袍,更是在时刻告诉我们:嘿,我只是一件衣服,一件所有人都能穿的衣服而已。
过去旗袍只是一件衣服,是可以随着时代和潮流变迁,呈现女性时代面貌的镜子。
如今,它却化为人们心目中古板的符号。人们认为它只是凸显性魅力的工具,却再也不愿意花更多心思挖掘它的更多可能。
这也是我对现下的旗袍感到失望的原因。
今年央视春晚的《晨光曲》,不知大家看了吗?通稿里,目之所及都是对舞者身材的溢美之词,以及对“中国美”的盖章定论。
舞者身段的确袅娜,然而那两侧几乎开到胯部的开衩,还有露出来那光溜溜的腿,实在是让人无法不皱眉。
因为舞蹈的设定,必须把衩开高,完全可以理解,只是原剧中的衬裤,哪去了?
旗袍应是体面的,而不是卖肉的衬托。高开衩旗袍流行的年代,大家都会在底下加一条衬裤。想象一下日日穿着旗袍劳作的女性,会视自己空荡荡的腿于不顾吗?
▲ 1938年9月1日,黄柳霜在美国洛杉矶,旗袍下明显穿着衬裤。
我不太明白改编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段的节目,为何会把剧中最核心的、最接地气的、旧上海弄堂里的烟火气元素剥除,只剩对大长腿的崇拜,以及年轻女性身材的艳羡。
▲ 这种动作,怕是不穿衬裤也不行吧。可是穿衬裤,真的有碍于舞蹈的美感吗?/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旗袍,不是只有女神穿,也不是女性用来符号化自己、出卖色相的工具。
它来源于每个劳动女性的日常,曾伴随并见证了女性的成长与觉醒,让所有人得以看到美的力量。
是时候,让旗袍与性感拉开距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