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小时浓缩成87分钟,提名2项奥斯卡,它值得!

三年拍摄,2000多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出一个半小时成片…

本来,导演只想拍一部短片。

没想到,拍着拍着,短片拍成了长片,还拿到了奥斯卡提名:《蜂蜜之地》






北马其顿共和国,某小村。

这是一个被遗忘的地方。

成片荒漠,土壤干化。

没有水、不通电、荒无人烟…






对于55岁村民哈提兹来说,这荒凉的景象,是她每天熟悉的生活。

早些年,村里的人陆陆续续地离开,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哈提兹留了下来。



哈提兹的日常,就是照顾患有眼疾、风烛残年的85岁老母亲。

她随时都在母亲的床边,给母亲喂食、涂药、洗漱。

在昏暗而狭小的房子里,哈提兹大部分时间,都安静地坐着,似乎在发呆,又好像在思考…



这看似孤独的生活,可是哈提兹并不苦闷…

因为,她是欧洲大地上,最后一位女性养蜂人。

哈提兹用的,是最古老、最传统的养殖方法:

在悬崖峭壁之间,找寻野山峰的巢穴,并将带回的蜂巢,安置在家附近的石墙之内,细心饲养…



和其他养蜂人不一样,哈提兹是一个“怪人”。

无论产出的蜂蜜是多是少,哈提兹都只会拿走一半,剩下的一半,会留给蜜蜂,继续酿蜜。



每当从石墙里取出蜂蜜,她会对着蜜蜂说:我拿一半,你们留一半。

这是哈提兹和蜂王做的约定,从不食言。

因为,哈提兹明白,作为获得者,获取资源应该有分寸,也从心底里感恩着这份大自然的馈赠。



她会拿着过滤好的蜂蜜,到市集兜售:我的蜂蜜,没有加其他的东西,特别甜…

商人总杀她的价,她也不介意:下次我多拿点蜂蜜过来给你泡茶,可好喝了!



日出日落,春去秋来…

哈提兹就这样,在母亲和蜜蜂的陪伴下生活,远离喧嚣。






这天,村里突然搬进一家陌生人。

这是一户,有七个孩子的游牧家庭。

一下子,村子就变得热闹起来:

孩子们追逐、打闹、在河里游泳;

空草地上,突然来了十几头牛;

孩子们跑进哈提兹的房子逗猫…







看到邻居的父亲对养蜂有兴趣,哈提兹详细地告知,养蜂的门道和技巧。

她说:最重要的,是每次取蜜时,都要留下一半给蜜蜂,这样蜂蜜的巢脾才能长久。

邻居答允着,若有所思…

哈提兹没想到,对陌生人的善意,差点让自己,活不下去…






去年一月,纪录片《蜂蜜之地》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放映,最近网上刚刚放出资源。

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地球的另一边:马其顿。






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马其顿有很多村子,一下就搬空了。

故事中,哈提兹住的村子里只剩她一户。






虽然片子发生在这样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女主角的生活也和现代社会若即若离…

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打动了处于喧闹世界的我们。

豆瓣8.8,IMDb8.1,还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最佳国际电影长片、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获得圣丹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




有网友评价:今年看的最好的纪录片,略过头顶的飞机,漫天飞舞的蜂群,染黄天空的夕阳,敬畏自然的养蜂人…平静朴实却充满力量。

还有人评论:取一留一是大自然恒定的法则,却被闯入者的贪婪欲望点点侵蚀。大自然用惩罚送走入侵者,只留下春天酿下的甘甜蜂蜜,让这故土的坚守者,继续盼着春天的来临。

许多观众和影评人都认为,这部纪录片,其实更像一部剧情片…

强烈的故事冲突、极富话题度的人物…

甚至不止一次,有影评人和观众在公开场合,用微妙的语气“质问”导演:这部纪录片,真的是没有一点加工吗?


然而,这部纪录片,纯粹是一个意外。

导演说:从最开始有想法到成片,前后拍了三年,有两千小时的影像,最后剪成了一个半小时的成片…

一开始,导演本来只打算拍摄一部,有关村庄变迁的短片。

一次偶然,主创团队拍到了女主角哈提兹,一边拿取蜂蜜,一边和蜂王说话:我拿一半,留给你们一半…

主创团队当下决定:把这个女主角的生活,拍下来。

起初的6个月,他们一直在村庄里对哈迪斯的日常生活进行拍摄,记录她和母亲、蜜蜂还有几只小猫,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

因为村里没有水电食物,大家需要轮班: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一个音效师,平时只有四个驻扎…

在哈提兹收获蜂蜜之后,摄制组会一路跟随,拍摄她在集市上售卖蜂蜜、采购商品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至今,仍然和哈提兹保持联系,还在旁边的村庄买了一个小房子送给她;

导演还帮片中游牧家庭的孩子们,申请了助学基金,希望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

(资料来源:豆瓣电影《香港电影节,主创人员答观众问》@私~川流)



片中的哈提兹,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她孤单、穷困、还要照顾半盲的母亲…

但是,她却是一个,心灵澄澈、充满能量的人。

即使平时不用见人,仍然会兴致勃勃给自己染头发: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美美的啊!



她会带着邻居的孩子们唱歌、跳舞、荡秋千…

带他们到镇上去玩耍…

偶尔会和妈妈斗嘴,可是每天都不会忘记亲吻妈妈,给妈妈买礼物,细心照顾妈妈起居…

世界似乎忘记和放逐了她,但是她依然选择,向这个世界靠近。

即使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也仍然安贫乐道,乐观地生活…

正因如此,在面对这个,资源被疯狂无度开发的世界时,善良的哈提兹,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许多细节可以看出,她尊重并爱惜每一个生命:

承诺蜜蜂不会多拿蜂蜜;

她会用树叶,救起不慎掉入水中的蜜蜂;

看到乌龟爬不上来,会搭把手…

她知道自己的蜂蜜质量上乘,她大可以做一个批量的工作,也可以养殖一大批蜜蜂,像游牧家庭一样,搞养殖…

但是,这个穷困的女人,从来没有多向外界,索要多一分的资源,只拿一点点,好维持自己和母亲的温饱。


她是一个靠山吃山的农民,不懂什么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但是,却始终遵守着一个最基本,也最难遵守的法则:索求有度。

她克服了自己的欲望,却不知道,贪得无厌是人类的本性…



不明来历的旅行车里,住着一家九口;

几十只牛,跑来跑去,孩子们帮忙接生;

搭起了天线,听起了收音机,带来了发电机、牛奶、面包…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

在孤单的哈提兹眼中,这个大家庭热闹、团结,她有点羡慕。

因为从未结婚和生育,每次见到这群可爱的孩子,哈提兹都会露出慈母笑。

但是慢慢地,现代家庭的到来,也带来了丑恶:

专制的父亲总是抱怨孩子们是拖累,脑袋里总想着,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养活七个孩子。

直到有一天,他不顾哈提兹的“取一半留一半”忠告,把所有的蜂蜜,一次性卖给了商人…

还因此,害死了哈提兹的所有蜜蜂…


这个家庭,不正是主流世界的人类吗?

侵占土地,带来人口,带来现代社会的便捷;

为了眼前的利益,过度开发,造成大自然单方面的伤亡惨重;

出事之后,撒谎、互相指责、逃离…

甚至危害到无辜的人,谁也不肯收拾残局。



侵占、掠夺,无止境索取,最后自食其果,这样的场景,同为人类的我们,都不陌生…

为了给油棕种植让地,需要砍伐森林,清除泥炭地。

马来西亚超过8万平方公里热带雨林,因为油棕种植遭到破坏,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毁坏面积,至少达到10万平方公里。





腐烂泥炭和草木的燃烧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印度尼西亚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云豹、猩猩、太阳熊在内的许多濒危动物,因此失去栖息地…



花胶,又称为鱼肚,是晒干的鱼鳔。

因为有一定的滋补、养肾作用,许多年来,一直是人类饭桌上,受欢迎的食材…

在利益驱使下,许多珍贵的鱼类因此遭殃…

国内最名贵的花胶是由黄唇鱼的鱼鳔制成的,也叫金钱胶,一万人民币一小碗。

随着沿海一带工业开发带来的污染,海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加之黄唇鱼具有传说的药用价值,使得渔民疯狂捕捞…

由于环境的急剧恶化和过度捕捞,黄唇鱼濒临灭绝…

可笑的是,“吃花胶对身体好”这种说法,始终没有医学证明。



这次牵动着全球神经的澳大利亚丛林火灾:1月11日,又有一名救火队员不幸在澳大利亚山火现场遇难,本次山火季澳大利亚遇难人数上升到28人,其中消防员人数已达4人。

火势每天都在蔓延,数字不断更新…

在烟霾最重的时候,悉尼的空气质量超出了危险标准的十多倍。

动物更是遭受无妄之灾,有人估计有5亿只包括珍稀物种在内的动物葬身火海。

(参考资料:环球网、百度百科、公众号:假装在纽约)



而灾难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全球暖化导致的极端干旱。

气候变化加剧了这场大火的灾难程度时,反过来这场大火也加剧了气候变暖,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地,给山林递了一把火把…



在纪录片里,游牧家庭在村里折腾一番之后,无利可图,被迫迁徙,留下哈提兹,独自面对这个烂摊子…

而这个深谙自然之道的养蜂人,也无能为力。

她唯有期待下一个春天来临,期待时间的力量,治愈所有的破坏。


自然,在贪婪的人性面前,多么不堪一击。

是的,我们费劲千辛万苦,走到了食物链顶端,于是狂妄的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但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对大自然所做的事,终将会以另一种形式,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遗憾的是,仍然有太多的人,不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有一天,我们都像这外来家庭一样,被迫离开…

那我们的去处,会是哪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