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于敏逝世一周年。
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
为国家隐姓埋名几十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出氢弹来”,这是他的回答↓↓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
隐姓埋名28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这个中国自主培养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
“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
1965年9至11月,上海。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婉拒“氢弹之父”称谓
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37年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与小学同学(右一为于敏)
1971年全家照
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功底、善抓“牛鼻子”的见解、深入浅出的表达……于敏的学术报告很“火”,头一天就有人占座位。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于敏与夫人孙玉芹的结婚照
“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
人,总有憾事。老于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来不及了。
他还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致敬!国之脊梁!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致敬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