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红设计品牌被义乌干翻 沦为年度最惨…(组图)

打五毛钱的赌,看这篇推送的你一定知道MUJI無印良品,却不一定知道无印良品。(狗头)

哦不好意思暴露年龄了,极果君说的是这个卖日用品杂货的“品牌”无印良品。▼

如果极果君不说,你看得出来它们根本不是日本MUJI吗?

山寨无印良品|图片来自 ins网友@sa13fg

MUJI無印良品在国内一直都不缺模仿者和学习者,但能和株式会社良品計画(日本MUJI公司)正面争夺知识产权并且打赢官司拿到60多万人民币赔款的,恐怕只有一家叫做北京棉田纺织品的中国企业。

打了24年官司,MUJI丢掉的远不止商标

很多网友都在感慨:MUJI真的太惨了,折了商标还要赔钱!

但极果君翻了翻这场官司的历史,发现一件更惨的事情:早从1995年起,MUJI無印良品就发现自己的商标被中国企业抢注,并不断诉诸法律。

95年就发现并诉诸法律 |良品计画官网

24年来,被告换了一茬又一茬。

第一个抢注无印良品商标的中国企业|某诉讼网

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但MUJI無印良品拿到的最终结果,是不能在商标分类第24类商品上(主要包含毛巾桌布等纺织品)使用无印良品、無印良品等字样的商标。

终审判决文书材料里提到一处细节,MUJI在上诉辩驳内容里写到:为了规避法律风险,MUJI甚至还采取遮盖品牌上无印良品标志的措施▼

输了官司后,按照终审判决,MUJI要在线上线下发表声明,为北京棉田公司消除影响,避免用户错将无印良品认成了MUJI無印良品▼

这几年来,商标抢注早就成了一门生意,似乎只要程序合法流程齐全,就没有太多值得诟病的地方(误

MUJI不是第一个因为商标问题在国内吃“暗亏”的国外品牌,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此,就连日本网友都表示,要在中国发展,却没搞清楚中国相关法律法规,这锅应该MUJI自己背。

而争议的另一边,涉事中国公司也在其网店上传了一份声明,让人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撕X瓜味儿。这份声明是这样说的:

那么问题来了,连人家日本公司名商标都注册成商标了算是怎么回事???

。。。

你们撕X不要紧,受伤的永远是用户。

在天猫上,这两家天猫店,都叫无印良品,都是旗舰店,不细看极果君差点都点错了。

被买家叫做山寨的中国无印良品店铺里,最畅销的单品月售2000多件,走错买错的人比例相当之多。

对于品牌来说,最坏的结果不是丢失商标使用权,而是长此以往被市场上的冒名顶替者毁掉了名声。▼

类似评论不少

对于MUJI来说,最大的威胁也并不一定来自山寨和假货。如果不能持续发挥品牌优势,很快就会被同类对手PK掉。

大概从2015年之后,MUJI在中国遭到了来自对手的无情围剿——从单品类的棉制品和服装品牌,到多品类的日用杂货铺,被视为MUJI平替的品牌实在太多:优衣库、全棉时代、网易严选、miniso、小米有品、海澜优选......

甚至在整个亚洲市场,CH MUJI Style(中国MUJI风)同样备受青睐。

CH MUJI Style走出国门▼

定位太迷价格太贵,国内用户嫌弃哭

要怪就怪国内用户“变脸”太快(误

2015年,上海淮海中路的MUJI旗舰店开业,无数粉丝和文艺爱好者们慕名前去打卡。

但似乎是经过了2015到2017短短三年的时间,新开了酒店也张罗了更多旗舰店的MUJI,开始难以激起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谁又能想到,当年红极一时的旅行枕、香薰机、CD机......成了槽点最多的产品,被KOC们拿来吐槽圈粉。不管你粉丝数多少,只要你吐槽MUJI,那你就是有品位。(误

随手截图,排名不分粉丝数▲

极果君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明星井柏然还在综艺里“卖力带货性冷淡无印良品”,2017年却转头成了优衣库代言人。(误

线下实体店门庭冷清,生活类APP里,大家对它的评价是“人比较少、没那么火了”。

时间倒回十年前,主打自然日系风格,拥有“性冷淡”、“极简风”和“大师设计”标签的MUJI,还是小文青和中产们的标配选择之一。

而被上一届文青和中产们拥抱的MUJI,也充分享受了时代审美带来的福利——上一个十年,MUJI就是品味的象征。如今, MUJI的多数用户似乎仍然是年轻一族。

但很显然,这一届年轻人的审美、品味和需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狗头.jpg

多数人早已过了用日用品来彰显品味和审美的年纪,大家对日化用品消耗品的本质认识更加明确——即用即买定期更换即可,赋予消耗品附加价值那一套,似乎开始失灵了。

而近五年来,MUJI也在正面迎接这个变化,策略之一就是大搞降价——从2014年10月起,一共降价11次,单品降价幅度在5%到10%之间。

就连品牌降价的文案,都是原生的MUJI味儿。说实话,极果君并不能从中感觉到诚意,反而觉得品牌方有点儿“拉不下脸面”。

但现在的尴尬在于,频繁降价的MUJI更不再拥有小而美的优势,就连昔日引以为傲的“日系”标签,也已经被“中国无印良品”们嚼烂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