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暴君”马斯克那受虐?求职特斯拉的奇幻冒险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干群芳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城》里的这句经典名句,似乎很适合形容当下特斯拉对中国汽车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甚至清晰地透射在特斯拉频繁举行的每一场人才招聘会中。

“心惊胆战每一天。”在离职近两年后,一位原特斯拉中国的中层仍对那段工作心有余悸,“压力太大了”。

让特斯拉员工感到压力的并不仅是工作量,而是从CEO马斯克那里传导而来的暴躁式管理风格。”马斯克像是一个暴君一样,而且睚眦必报。“美国媒体称马斯克的喜怒无常让员工感到崩溃。

特斯拉中国区高层频繁的人事变动则显示了,尽管远离马斯克,但在特斯拉工作也并不是一件人人都会感到心情愉悦的事情。但为什么这样高强度,并充满了危机感的地方,人们仍会趋之若鹜地投至麾下?在这样一家明星公司“被虐”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经历?传说中,求职者会因为穿了马斯克不喜欢的蓝色鞋子而被拒绝,在中国,类似的禁忌还会存在吗?

答案和真相似乎不止一个。一位刚入职特斯拉上海公司不久的员工说,“我是怀揣梦想和热情进入特斯拉的,但我现在迫切想离职。” 但另一位员工则对记者说,在特斯拉工作让他充满了成就感。正如马斯克和特斯拉文化所宣传的一样,他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对这个社会带来了改变。

尽管矛盾如斯,但更多的人仍想冲进去。11月,又一场特斯拉招聘面试会在上海举行,新一批“万里挑一”的来自中国各大汽车企业颇富经验的中高层、IT界的精英或者是小白,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争取上海临港特斯拉工厂的某一个岗位奔赴而来,他们渴求一张通往特斯拉的门票,仿佛这是一个怎么都不会出错的选择。





一票难求

出租车在张衡路的某个路口右转,驶入了哥白尼路,而在这条路的两侧,还有李冰路、沈括路……这些以中外著名科学家命名的道路都位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一个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地方。沿着哥白尼路往南走,会经过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才市场,而一家来自美国“真”硅谷的企业近期常在这里举办招聘会。

这家企业便是特斯拉,被誉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的引领者。其频繁举办招聘会,是为今年1月7日开工建设的上海临港工厂招工,以尽快大批量投产首款国产车型Model 3。2018年8月2日,“特斯拉招聘”微信公众号首次发布临港工厂招聘信息,阅读量达8.2万,此后至今累计发布了近50条招聘相关推送。

今年7月6日,特斯拉第三场招聘会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才市场举办,据媒体报道现场面试者约有500人,队伍排到招聘大厅门外,应聘的激烈程度堪比上海公务员考试。而记者探访的11月9日招聘会现场虽然没有那般热闹,但应聘者依然络绎不绝。招聘大厅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特斯拉招聘视频正循环播放, 不同肤色的人种热情洋溢、面带笑容地介绍着特斯拉,每一次都以“WELCOME”结尾。







“我们这次招聘,既为一期工厂,也为二期工厂。”现场的HR告诉记者。在距离招聘现场55公里外的海边,特斯拉临港工厂一期刚完工不久并开始投产Model 3,尽管这些车型尚未开始交付到用户手中,特斯拉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建设二期工厂了。

在仅有几十平方米的招聘大厅里,特斯拉设置了11个面试间,包括总装车间、涂装车间、信息技术部三种。据了解,还有部分岗位的面试被安排在其他地点。“特斯拉招聘”公众号显示,此次招聘会为冲压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等9个部门累计53个岗位招聘人才。

HR拿着厚厚一叠名单,在大厅里一边来回踱步一边拨打电话,催促着那些还未到场的应聘者加快速度。“我们这次都是定向邀约的,总装部和涂装部今年一共面试三四十人吧,信息技术部据了解量也很大。”他告诉记者。

“简历通过率这种数字实在是没法给,特斯拉在中国一年大概能收到70万份简历。”HR看着手里的表格信息,头也不抬地告诉记者。按照HR的说法,能参加此次招聘会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

从记者接触到的现场应聘人员来看,对于生产制造岗位,他们更青睐有经验的人,IT岗位则相对较好。特斯拉2020年校园招聘信息显示,其对各类岗位都有人员需求。

“四年前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听说过特斯拉,三年前基本每个朋友听说过特斯拉,而这两年身边肯定有朋友开过特斯拉。”一位在特斯拉工作了六年的销售告诉记者。汽车智能电动化在全世界已经成为趋势,作为“平民造车梦”的实现者,名声大噪的特斯拉已处于汽车制造业梦想金字塔的新塔尖。

“今天来我们这里面试的应聘者,不少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HR说,特斯拉会从其他企业高薪挖人,不过是否提供高薪还得看个人实力。“毕竟,我们也不缺想进来的人。”他语气中透露着骄傲。


逃离寒冬



“没通过,(他们说)有更合适的人选。”面试结束十天后,陈元平静地告诉记者应聘特斯拉的结果。十天前的周末,他从专程从北京飞往上海,参加了特斯拉的这场面试。他上身穿着亮色的短款轻便羽绒外套,内搭一件平整洁白的衬衫,下身配上浅蓝色的牛仔裤,踏入招聘现场时丰神异彩,像极了硅谷的精英人士。







对陈元来说,特斯拉的这份邀请函曾代表着希望。几个月前,他任职了十几年的北京现代开始裁员。一时间,公司上下人心惶惶,一边感叹高歌猛进了十几年的公司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一边祈祷自己不要出现在裁员名单里。

“我们公司今年计划裁员1000人,现在已经裁完了,虽然名单里没有我,但公司现在也是处于比较波动的阶段。”陈元说。早在裁员名单还没公布之前,他已做好了两手准备。不过,国内有几十家车企,他却唯独将简历投向了特斯拉,希望能够成为生产车间的中层管理人员。

“特斯拉这个平台很有名啊,在中国打造的Giga Factory(超级工厂)听起来也挺玄乎的,就想来看看。” 在被问到为何想来特斯拉工作时,陈元给出了“特粉”般的回答。事实上多年前国内有自主品牌头部车企曾挖过他,但他没去,至于原因,陈元直言“薪酬没法跟北京比,而且那边拉帮结派。”

中国的制造成本更低,且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因此成为特斯拉全新超级工厂的最佳落脚地。在与中国政府接洽沟通多次后,特斯拉在2018年拿到了通关证。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签署了纯电动汽车项目协议,确定在上海开创性地独资建设超级工厂。也正是在那个7月,中国汽车月销量开始进入下滑常态,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2019年前三季度,市场的下滑已将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净利润增幅拉至中国各行业倒数第一。除了陈元所在的北京现代之外,东风悦达起亚、神龙汽车、长安福特等合资车企也纷纷宣布或陷入裁员减产的传闻。新能源汽车成为车市仅有的强心剂,这直接吸引了很多传统车企人才流向以新造车企业为主的新能源车企。尽管今年7月份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开始连续下滑,但其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已经体现在小学语文试卷里,在业界更是被广泛认同。

与陈元一样,在上海某合资车企有着十余年涂装工作经验的张毅,也看准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想换个环境看看。但他们有共同的观点,就是并非是个新能源车企就愿意去,前几年风头正劲的新造车企业确实吸引了不少传统车企人才,但却令他俩提不起兴趣。

“蔚来都裁员了,又不招人。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企生存状况都不太好,说不定去了哪天就Fire Again了。而且新造车企业卖一年卖一万多台是不能盈利的。”刚参加完面试的张毅告诉记者,他主要看中了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的龙头,想来这个平台涨涨经验。而且,发展十余年的特斯拉已经开始进入盈利阶段,今年第三季度,这家曾被诟病为全世界唯一一家持续亏损股价还上升的上市公司宣布,其净利润达到1.5亿美元。

特斯拉在中国投产后的市场表现也被业界一致看好,而其对本土人才的需求以及带来的大量新岗位,也被认为代表着无限的机遇。



“Model 3的产能提上来之后,一年卖个三十万台肯定没问题的,这工厂肯定满负荷运转。未来可能还会扩建,到时候没准我还能升个职。最不济到时候再去其他平台,也是相当于给自己镀了金。”陈元毫不掩饰自己为职业生涯镀金的目的。



奇幻冒险

即使有着十几年的工作经验,陈元在面试之前依然抓紧时间复习提前准备的厚厚一叠材料。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自己信心。特斯拉的面试是什么风格?会问什么?这些是包括陈元在内的面试者心里都没底的。

因为有着一位特立独行、工作狂、“暴君”式管理的创始人——马斯克,再加上互联网思维、科技狂人聚集地、第一性原理……这些特斯拉的固有印象,使得面试在不少应聘者心里像是一场充满激情与探秘心理的冒险之旅。

但他们心里模拟过的无数个面试场景最终似乎都没有出现。

“挺吓人的!”陈元被HR领进了面试间,大概三十分钟后出来了,他步伐加快,迫不及待的、有些激动的对记者倾诉,“我应聘的位置是主管,面试官跟我说之前从奔驰挖来了一个人,担任更高的职位,干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因为某项任务没完成就直接开除了。”

这场面试的时间并不长短,除了一些专业层面的问题之外,“你为什么想来特斯拉”这个问题也是被众多应聘者提到的必答题,并且特斯拉的面试官们也会直接谈到马斯克的工作风格和管理理念,他们希望寻找深度认同特斯拉企业文化的员工。因为马斯克过去管理特斯拉的诸多案例证明,不认同特斯拉企业文化的人,很有可能会被开除或者是自己离开。

“面试官直接跟我说,‘我们这边就是这种情况’,你要能接受你就来。”面试官的当面施压还是让陈元打起了退堂鼓。尽管他对特斯拉的管理已有了解:有一位前同事曾顺利跳槽至特斯拉,但是没过多久就走了,留下“挺乱的”这一评价。

“这种情况下,我可能会再多考虑一下吧,虽然可以给我30%的薪资涨幅,但是风险可能要远远超过30%。我这个年纪,如果换工作又被开除了,再找新工作也不容易。”对于最终为什么没有被录取,陈元自嘲称, “我的简历也没那么过硬”。

特斯拉的互联网属性也吸引了众多IT从业者前来应聘,但与陈元和张毅觉得面试官的专业水平还不错不同,与记者接触的两位IT岗位面试者都表示,他们的体验并不太好。

“并没有向我介绍他们公司的情况,上来就英文面试,然后就针对我的专业简单问了一些问题,一共也就十多分钟。我想了解的工作时间和晋升渠道,面试官也没有讲清楚。”在澳洲留学刚毕业回国,应聘特斯拉办公系统运维的高杨提及面试经历,语气中透露着失望。

“以前面试结束后好坏我都大概有个感觉,但这次面试全程我一脸懵逼。我觉得这次面试互相并没有能很好的了解。”高杨继续吐槽道。他理想中的第一份工作是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或者是B站这种垂直类的互联网公司,特斯拉并不是第一选择。

在IT领域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王先生对此次面试的评价也不太积极,“感觉他们问的东西很模糊,和我的岗位不搭边。我参加这么多面试,没有一个是像他们这么问的,东一句西一句,很不专业。”王先生称自己并不计较薪酬的高低,来特斯拉面试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虽然改善和提升职业前途还是主要目的,但提高收入也是特斯拉应聘者的主要诉求之一。由于面试者大部分有着多年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对目标薪水都有着明确的期待。“平薪过去图什么呢?为了他们的理想吗?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啊。”张毅摊了摊手反问记者。陈元和张毅都表示不能够接受平薪前往,认为至少薪水要上涨30%。






“如果薪资待遇都不能满足我,临港这么远的地方,再加上特斯拉发展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不是正规互联网公司,我为什么要来?”刚毕业的高杨直言,如果确定去特斯拉,肯定是薪资待遇方面足够吸引他。“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第一份工作还是很重要的。”

据一位自称是特斯拉临港工厂员工的网友分享,特斯拉的薪资基本就是年薪+股权的结构,股权是吸引和留住员工的主要手段。



入乡不随俗?



在面试过程中,陈元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企业文化的看法。“没有传统行业那么臃肿,确实有它的好处。但对个人来说,缺乏一些保护。”

“国内企业除了吉利、长城这种私企之外,其他自主车企或者说合资车企都讲究和谐传统,只要你不犯错就不会随意把你开除了,你可以一直干到退休。”谈及特斯拉“开人”的草率,陈元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

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在一些人看来,最起码说明陈元对真实的特斯拉并不了解,有些“叶公好龙”的意味。而这其实也是大多数应聘者的心理矛盾状态。

在特斯拉美国总部,马斯克在人才运用上遵循第一性原理并不是什么秘密。根据马斯克传记《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披露,在特斯拉创立初期,他会亲自去挖掘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但他也会以结果为导向轻易开除一些老员工甚至是高层。一位美国特斯拉离职的员工曾这样形容马斯克,“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他最糟糕的缺点是缺乏忠诚或者人情味。为他工作的人就像一颗子弹,用完以后就会被丢掉。”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马斯克开除了为他工作十余年的行政助理玛丽·贝思·布朗,而直接原因是布朗因高强度的工作向他提出了加薪请求。







显然,这种做派在前来面试的仰慕者心中被无意地忽略掉了。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特斯拉都是创业激情和梦想的代表。早期组建团队之时,人们选择加入的主要原因甚至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对技术创新的狂热甚或是基于能源重塑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这也使得特斯拉在中国有着无数拥趸。

但这些被马斯克传奇人生所刺激的应试者,却忽视了特斯拉的“开创性”多来自技术领域,落地到实际的汽车生产制造环节,尤其在汽车工厂流程管理上,马斯克还是个新手,其Model 3正因为对材料供应商的管理不到位,而导致一再推迟交货。而对其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更是争议颇多。

在中国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这一点是否有改善还很难说。“大部分的领导层和员工都是来自传统车企,大家带来工作经验的同时,也会把各自主机厂的‘优良传统’带过来。”一位已入职特斯拉的员工在知乎上吐槽称,在他看来,这些“优良传统”包括拍彩虹屁或者分享工作照以示工作成果……

这显然与大众认知中的美国企业文化有冲突,但在目前阶段,这两种文化显然已在这个唯一的外资独资车企里“合理地”并存着。不可否认,尽管是独资,特斯拉上海工厂也必将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混之地,但这种融合是否会与大众、宝马、奔驰等在华合资车企已经成熟的中西合璧模式相同,目前难以知晓。

可以知晓的是,在特斯拉中国工厂的磨合期间,掌管着三家企业的马斯克很难投放太多精力来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甚至是运营体系和制度的“本土化”建设。应聘者要适合特斯拉,而不是特斯拉去适应应聘者——这一点,显然已是这家独资车企的公开姿态。




“它就是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边的人想进去。”11月29日,一位自称是特斯拉临港工厂白领层员工的网友在知乎上发长文吐槽。他刚进特斯拉不久,但感受很深,他认为《围城》里的这句话最适合表达他的工作体验。

除了以马斯克的“没有流程就是最好的流程”为信条所带来的朝令夕改的管理混乱外,高强度工作也让他难以忍受,但无奈的是,在签合同时就已注明“不定时工作制”。“创新和高度自由都是幌子”,张华对此似乎充满鄙夷,管理层除了灌鸡汤,就是直接施压“如果工作没做好,就做好走人的准备”。在他的理解中,特斯拉中国公司之并没有出现离职潮,是因为当前国内汽车行业普遍不景气,以及员工手中的股权还没到可抛售时间。

但在另一部分人看来,这种听起来难以接受的企业文化和运营体系却恰恰是特斯拉的优势所在。“压力当然大了”,一位特斯拉的产品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但他同时补充道,“但这样很好啊!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所带来的变化。如果没有特斯拉,就不会有这么多资本加入智能电动车领域。”他的话里充满了成就感,而这也曾是驱动大部分应聘者投出简历的最初动力。

在特斯拉这座“围城”边缘走了一圈的陈元,在被拒绝之后虽然看起来毫无情绪起伏,但内心或许难免失落。他告诉记者,虽然对进入特斯拉的风险有所忌惮,但如果面试通过了,他依然大概率会去。如今,他决定继续留在现有岗位上,“没地方去。看看明年销量怎么样吧,没起色还得裁员一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