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长论文造假 引震动!回应:放错图了(组图)

最近,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教授,被质疑其实验室发表的论文存在图片问题。

曹雪涛 | 东方IC

从11月14日开始,曾任职于斯坦福大学的独立科学顾问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推特和科学讨论与评审网站Pubpeer上,贴出了对于曹雪涛实验室论文的质疑。随后,她和一名网名为Hoya Camphorifolia的网友,在Pubpeer上标出了约50篇有问题的论文。

在被比克质疑研究成果后,曹雪涛及其实验室成员在Pubpeer上回应了部分质疑。

谁质疑了谁?

曹雪涛是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长期从事免疫识别与免疫调节的基础研究、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转化应用研究。曹雪涛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250余篇,其中包括《自然》 (2篇)、《科学》 (2篇论文,2篇评述)、《细胞》 (4篇),论文SCI他引10000多次。

伊丽莎白·比克是一名独立科学顾问,她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任职15年,在微生物群研究和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具备专业知识,目前专职调查篡改实验图像等学术造假问题。2016年,她与另外两名研究人员在期刊mBio上发表论文,举报700多篇论文的图像异常,数十篇论文因此被撤稿。

PubPeer网站创办于2012年,是供科研人员等群体讨论与评审科学研究的网站,研究人员可在该网站上对已发布的科研成果进行同行评审,表达评论与质疑。2014年小保方晴子的STAP细胞造假论文发表后,PubPeer上最先出现了关于伪造数据的讨论。

质疑了什么?

目前被质疑的文章约有50篇,时间从2003年一直跨越至2019年。绝大部分文章里,曹雪涛都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当然,通讯作者也担负着确保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目前,50余篇文章中,被质疑的问题主要包括几方面:

1)在不同实验或不同指标当中,出现的结果图过于相似,被质疑为同一张图片反复使用。

2008年发表于《分子免疫学》的论文,两个不同的蛋白免疫印记实验里,作为标准参照的Actin条带,调转180度后疑似相似(红框所示)

2019年发表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的论文中,两个理论上不同的组织,其切片染色的结果却相似(红框所示)

2)图片有疑似被改动过的痕迹。

2007年刊发于《分子医学杂志》的论文,蛋白免疫印迹的实验结果中,条带有被剪切过的痕迹 | 参考资料

2009年发表在《免疫学杂志》的论文,流式细胞术的结果图里,被质疑有多处不该有的相似

此前已有3篇更正1篇撤稿

此前,有3篇通讯作者为曹雪涛的论文,其团队已经在学术期刊上进行了更正——

2004年发表在《自然免疫》(Nature Immunology)上的文章,错误地使用了两张相同的图。由于原始数据已经不可用,在2014年的更正里,他们用新实验的数据进行了代替。

2004年的文章里,红框所示的两张图有误

2005年发表在《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文章,包括蛋白免疫印迹、细胞流式术、逆转录PCR等实验数据出错了。他们在2015年的更正里展示了正确的数据;并且表示,这些错误不会影响数据解读和论文结果。

2013年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文章,其中图片有误;他们在2014年的勘误里更换了图片。

另外,2014年发表于《生物化学杂志》的另一篇文章,之前已经由研究者自行撤稿了。

回应了什么?

过去这一天,曹雪涛及其团队成员,陆续对其中几篇质疑的论文进行了回应,(但大部分质疑仍未得到回应)。在被回应的几篇文章中,最受关注的是2014年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

质疑者表示,这篇论文的补充结果部分,有一张流式细胞术的结果图。其中,最左边“未转染”与最右边的“Inc-DC RNAi-1”的数据,被怀疑是相似的。

最左边“未转染”与最右边的“Inc-DC RNAi-1”的数据,被怀疑是相似的

质疑者将两张图重叠,发现颇为吻合

对于,曹雪涛亲自回应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放错了图;并且在回应中,展示了原始数据,对这种无意的错误表示了歉意。

曹雪涛贴出了原始数据(左滑查看更多)

类似“无意的错误”,还有2018年发表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的文章。论文第一作者Shuxun Liu表示,他们错误地复制了同一份数据,导致结果图重复;目前,已经向期刊申请更正,勘误将会尽快公布出来。

比克质疑这两张图片是一样的,作者回应称是复制错了结果

有些回应则称,并非是论文出现了问题。

例如,2011年刊发在《实验医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论文,第一作者Taoyong Chen在回应中展示了原始的图像,表示这几张图恰巧很像,并没有存在错误或有意造假。

2013年发表在《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论文,关于几个miRNA微阵列的图像,第一作者Li Lin表示,这是因为图片从低像素转为高像素的过程中变得比较模糊,同时存在色差等问题;并且贴出了原始数据佐证。

左图为质疑者质疑的图像;左滑为研究者贴出的原始数据

存在争议的质疑

但在质疑的过程中,有一些帖子也出现了争议。

例如2008年发表于《血液》(Blood)的文章中,比克质疑,细胞免疫荧光实验中,红框所标示的视野太过相似。随后,其他网友指正道,根据论文的内容,这里6个小图,标示的本就是同一片细胞。

这个结果图里,6个小图代表的是不同条件下的同一片细胞

也就是在这个帖子底下,曹雪涛回应了一份声明。

亲爱的比克博士:

我在这里对您近期发布的疑问进行回应,这些问题涉及到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相关工作,而我是这些研究工作的通讯作者。

我很感激您对我们的工作所表现出的兴趣,以及您在保证科学记录准确性和科研探索诚信度当中所做出的努力。这些对我来说也极为重要。在收到您的疑问后,我将问题的解决视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并立即采取行动与研究团队和合作方一同调查您所提出的问题,仔细地重新检查了我们的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记录。我们将以最高标准要求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我们的调查表明有任何出错的风险,我们将立即和相关期刊的编辑部门协作处理。

基于我们目前为止(且仍在进行中)的分析和从同事同僚处收到的反馈,我想补充的是,我对这些论文中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研究的可重复性仍然保持信心。然而,在科研成果监督和实验室领导方面出现任何失误都没有借口可言。您提出的关切再次提醒我,作为一名导师、监督者和实验室领导者,我的角色和责任是如此的重要,而在这些方面我可能做的有所不足。因此,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对我现在和以前的学生、员工和同事同僚以及更广泛的学术界感到非常抱歉。对于我在工作中的任何疏忽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深表歉意。我会将此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将来不仅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同时在守卫科学的准确性和诚信度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您真诚的

曹雪涛

目前,还有大量的质疑没有被回应。中国工程院办公厅表示,他们已经接到了有关的投诉,会调查处理这件事情。

至于这50余篇被质疑的文章,其中数据和图像出错的部分,是无意的过失,还是有意为之,可能都要等待最终的调查结果。比克在自己的推特中也说:我没有在指责任何人学术不端;请记住,许多这类小问题可能只是诚实的错误。

但无论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犯下的,研究者都应该为自己发表的数据和随之而来的后果负责。而确定数据真实有效,也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准则吧。


相关报道:美国学者质疑南开大学校长“论文造假”,到底怎么回事?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表示,中国工程院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我们已经了解到网络上有关曹雪涛院士的投诉,我们会调查处理这件事情,但是进一步调查处理也需要花时间,具体以什么形式展开调查,目前暂时还不掌握最新情况,只是说我们(中国工程院)肯定会调查。”上述人士表示。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3日,一位署名为Elisabeth Bik的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在社交媒体公开指出,一位中国学术圈的教授多篇论文存在实验图片“不当复制”(inappropriate duplications in figures)问题,这位教授还是中国顶尖学府的校长。

11月16日,Elisabeth Bik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证实,该教授即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Elisabeth Bik表示,她已经发现曹雪涛教授至少20篇论文的图片可能存在“不当复制”的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发现论文图片疑似复制的概率约为4%,即20000篇论文中可能出现800篇存在这个问题。但目前为止,我发现他的论文中约有20%具有潜在的图片复制问题。”Elisabeth Bik强调,她只是发现曹教授的论文图像不当相似比率高于一般概率,并不想就此事作出任何结论。

而截至发稿,PubPeer网站上关于曹雪涛教授被质疑的论文超过40篇。澎湃新闻发现,11月17日晚,曹雪涛教授在PubPeer网站上作出回应,他表示,已立即采取行动展开调查,“我对(涉及到)的这些出版物所得出的科学性结论的有效性,以及我们工作的可重现性仍然充满信心。然而,作为实验室的把关人或领导者,任何失误都是没有借口的。我将以此作为宝贵的学习机会,不仅在促进科学进步方面做得更好,而且在维护科学的准确性和诚实度方面做得更好。”

从11月17日晚起,曹雪涛被质疑论文所涉及的相关作者也开始在PubPeer网站上回应Elisabeth Bik,他们对一些论文图像相似的问题给出了解释,对一些则表示是准备结果时出现了编辑错误,并已联系期刊尝试修正。截止发稿,他们已对4篇论文进行了回应。

11月18日凌晨,Elisabeth Bik再度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部分质疑,曹雪涛教授的实验室成员提供了解释,也展示了原始的点状图数据。“我不确定这是否能解释清楚,但我觉得它们看起来仍然很相似。他的实验室尚未对很多其他的质疑做出回应,那些质疑可能提出了更严重的问题。”

曹雪涛在pubpeer网站的回应。图片来源:pubpeer网站截图

论文图片被质疑“不当复制”

回顾事件来龙去脉,早在11月14日,Elisabeth Bik的质疑被传到了国内的社交媒体,经过多方发酵之后,11月17日晚,微博、知乎等多个平台发布的文章称,“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至少有43篇学术论文涉嫌造假,多篇学术论文的图表有PS痕迹”。

Elisabeth Bik向澎湃新闻解释,“我并没有指摘曹教授任何问题,只是标记出他的论文可能存在的一些图像问题,也就是论文插图中出现疑似不当复制的比率高于一般概率。”

根据Elisabeth Bik发布的质疑内容,澎湃新闻整理了曹雪涛教授相关的论文图片加以呈现。这两篇受质疑的论文均发表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期刊2009年第1期,曹雪涛教授为通讯作者,署名单位分别是第二军医大学和浙江大学。

该论文Fig. 4几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组疑似存在相似。图片来源:PubPeer和原始论文。

论文题目:CD69+ CD4+ CD25-T cells, a new subset of regulatory T cells, suppress T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membrane-bound TGF-beta1

作者:Yanmei Han, Qiuli Guo, Minggang Zhang, Zhubo Chen, and Xuetao Cao

单位: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munology, Institute of Immunology,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出版信息:《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182(1):111-120

DOI: 10.4049/jimmunol.182.1.111

该论文Fig.1流式细胞图中疑似存在一些重复特征。图片来源:PubPeer和原始论文。

论文题目:Cancer-expanded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duce anergy of NK cells through membrane-bound TGF-beta1.

作者:Hequan Li, Yanmei Han, Qiuli Guo, Minggang Zhang, and Xuetao Cao

单位:Institute of Immu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出版信息:《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09,182(1):240-249

DOI: 10.4049/jimmunol.182.1.240

该论文Fig. 2中,两个“0 day”子图在右上角象限疑似存在相似之处。图片来源:PubPeer和原始论文。

论文题目:Cancer-expanded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duce anergy of NK cells through membrane-bound TGF-beta1.

作者:Hequan Li, Yanmei Han, Qiuli Guo, Minggang Zhang, and Xuetao Cao

单位:Institute of Immu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出版信息:《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09,182(1):240-249

DOI: 10.4049/jimmunol.182.1.240

就Elisabeth Bik指出的上述问题,澎湃新闻邮件联系《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期刊主编和出版社询问该质疑的合理性,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曹雪涛于11月15日受访表示,“我现在刚到上海实验室,要把这些事情查一下。我知道大家关注这个事情,查完了,我会给大家一个回复。”

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曹雪涛,免疫学专家,现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Immunology、Cancer Cell等发表SCI论文230余篇,引用1万余次。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2012)、中科院陈嘉庚生命科学奖(2016)、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培养的12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上公布的立项数据,曹雪涛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总经费达到24430.44万元,其中包括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金额为19000万元,该项目名为“天然免疫与炎症疾病”, 依托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Elisabeth Bik:是否造假取决于进一步调查

作为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的Elisabeth Bik,为何会盯上曹雪涛教授的论文?

ResearchGate官网显示,Elisabeth Bik是一位独立的科学顾问,在微生物组研究和科学不端行为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她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城的Astarte Medical的科学总监,以及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uBiome的科学和编辑总监。在此之前,她还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担任研究助理15年。

Elisabeth Bik在ResearchGate网站上的个人介绍

Elisabeth Bik告诉澎湃新闻,自2014年以来,她一直在生物医学文献中搜索不当复制的插图,并于2016年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在那项研究中,她查看了20000多篇论文,发现了约800篇存在这方面问题。以这些线索为基础,她筛选到同一作者的其他论文,其中发现三篇论文是由曹雪涛教授所撰写的,早在5年前的2014年她就曝光了这些发现。

最近一个星期,Elisabeth Bik查看了更多曹雪涛教授的论文,发现又有20篇左右存在“图片相似”的问题,并开始在PubPeer上发帖,直到后来她才意识到曹雪涛教授是中国顶级科学家之一。

PubPeer 被称为“科研打假网站”,该网站建立于2012年,由美国加州注册的公益机构PubPeer基金会所创建,鼓励科研人员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评论,评论内容可以是批评、质疑、改进建议等,评论需要审核后才能显示。

当澎湃新闻记者问及,若论文插图局部相似度较高,是否意味着论文本身存在学术造假?Elisabeth Bik回应表示,这取决于论文发表的期刊以及作者所属机构的进一步调查,例如他们可以索要原始图或影像,以证明看起来重复的照片实际上来自两个不同的实验,或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图像,有时可能只是一个“诚实的错误”导致的图形重叠,或很多情况是草率的工作导致的。

“不过一张图片或者流式细胞术点阵图的重复,几乎不可能由‘诚实的错误’来解释。”Elisabeth Bik说道。

11月18日,一位要求匿名的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血液与肿瘤科研究员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从曹雪涛教授这些实验图片来看,在流式细胞点状图出现这种重复和吻合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部分图片看起来是多次复制粘贴的结果,不太可能是不小心弄错的。

上述人士认为,相关机构应该针对这件事组织成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来调查,核查所涉及文章的原始数据,最后给出一份独立的调查报告。

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Elisabeth Bik对于曹雪涛教授论文问题的发现是基于此前的研究。澎湃新闻检索到Elisabeth Bik于2016年发表在《mBio》的论文《The Prevalence of 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 in Biomedical Research Publications》(生物医学研究出版物中不当图像复制的普遍性)(DOI: 10.1128/mBio.00809-16)。

Elisabeth Bik告诉澎湃新闻,生物医学论文插图存在局部高度相似的情况发生在世界各地机构的论文中。她不确定这背后的原因,但可以推测为几大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可能是实验室缺乏资金和优质设备,但研究人员不得不发表论文。

至于另一种原因,Elisabeth Bik解释,目前在实验室中,教授对研究生和博士后论文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产生结果并撰写论文。有时,他们认为成功的唯一途径是制造结果。教授本人可能没有进行捏造,但他或她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以致其他论文作者采用不当行为。由于教授是这些论文的指导者和资深作者,因此他们同样应该对这种不当行为负责。第三种情况则是,实验室人员可能无法产出任何积极的成果,而教授可能自己更改结果并发表论文。

“我不确定案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想对科学不端行为背后的原因给出自己一些想法,那就是每个案例的背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故事,即来自于压力和对成功的渴望。” Elisabeth Bik说道。

上述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血液与肿瘤科研究员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曹雪涛教授涉嫌学术造假这件事情在整个学术圈,尤其是在华人学术圈引起非常大震动,“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涉及到学术共同体。”

他解释,学术共同体的意思是,基于学术上的诚信,对于发表的论文是持信任态度的,相当于“无罪推定原则”,后人可以非常放心地去相信论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和得到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这才是科学之所以会进步的原因。而一旦学术诚信出现问题,信任度就会从100%跌到0。


相关报道:大瓜!学术圈震动!南开大学校长曹院士被曝大批论文疑似……

这个就是我们前几天一直说的非娱乐圈大瓜。这个瓜你听我们介绍完就知道有多大,真的让学术圈震动了好久好久。我们光文章这个标题就改了十几个版本。

我们为何写?因为我们非常遵守“规矩”。

1、必须有官方媒体的报道。

2、本人最好也能有回应。

ok,现在总算是两者齐全,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学术界的瓜非常难吃,非常难啃,一来是专业性太强,我们基本上只能看着神仙们打架;二来是对方这个pubpeer网站很难打开,经常看不到内容。

我们老规矩,先把几个人物介绍下,标题中的曹院士在百度中的简介如下:

简历什么就不谈了,大家可以自己搜,就说最近的两条给大家感受下:

1、2015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2、2017年担任南开大学校长。

这个不得了啊,这个已经不是专家不专家的概念了,这个是中国顶级专家啊!如果大家还没感觉的话给大家看几本书,这本是本科生用的:

这本是研究生用的:

感受到了吗?也就是说,这位曹院士就是传说中的“教科书”的编写者啊,孩子们是看着他的书学习的!这个是什么概念!

而从学科来说,曹院士几乎说是目前中国免疫学界的超级大牛,牛到不能再牛的领头牛之一。日常我们很少用的“泰斗”、“顶级大神”用在他身上只能说是恰如其分。而且现在还是南开大学的校长,学术地位几乎是登峰造极。

现在大家懂为何说这个瓜太大了吧,基本上学术界再难有瓜能超越这个了。而恰恰,问题出现了。

老规矩,我们先贴媒体报道,这是我们等了好几天的媒体报道:

看吧,中国新闻周刊直接写了“造假”两个字,我们的标题绝对算是温和了吧,别急,吃瓜之前,再来点科普,否则一些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

既然说到论文,那么问题来了,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2个人是谁?国外我们不去谈,目前在中国,一般只认这两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顾名思义,大家都懂的,贴个定义:

中国很多评级或者职称基本上只看第一作者。

和第一作者同样重要甚至某些时候会超过的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这个名字其实我们觉得翻译的不好,给人感觉好像不怎么重要,其实非常的重要,我们来看下定义:

而曹院士被曝光的论文中,基本上大多数他都是通讯作者。

显然,如果他不是通讯作者的话,人家也没心思曝光他,通讯作者的确是非常重要,很多论文都是“算到通讯作者”头上的。

那么谁去曝光曹院士的?我们其实非常好奇:

1、必须具备相当专业的业务能力,比如免疫学、细胞学等,你让我看三天三夜我毛都看不懂一根。

2、必须具备强大的审稿核稿能力,在浩如烟海的论文中找出问题绝非易事,这个不是专业选手绝对做不到。

曝光曹院士的是一位国外的专家,名字叫做:Elisabeth Bik(以下简称比克博士)。长这样:

她的本职专业是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荷兰取得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干了15年,现在的工作是……专职论文打假(生物医学方面)。

是的,你没看错,我们研究了她的一些历史后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她现在在打击“论文造假”方面已经成为了“职业选手”,她是以前偶尔在翻看论文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篇论文图片有问题,造假,然后她举报了,成功了,论文被撤销。

她忽然感觉这个工作其实很适合她,然后她开始大量的研究论文图片造假,研究到什么程度?研究到甚至就“打击论文图片造假”这个命题都能发一篇论文,真的,你敢信?请看:

这论文就是专门阐述怎么去发现那些论文图片造假的,甚至她自己还开发出一套系统专门比对,她甚至筛选了1995年至2014年在40份科学期刊上发表的20,621篇论文中的图像,打出很多的“假”,具体有:

1、图片数据错误。

2、图片PS造假。

3、图片真实但是重复利用到其他研究中。

她的一个比较“知名”的成就就是打掉了辉瑞(就是伟哥的公司)的癌症研究专家,同样的理由,从图片问题入手,发现论文造假。

红框标注的地方就是“复制+黏贴”的结果,这个在严肃的科学论文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每次的数据都必须是单独的,科学的做出的来的,容不得半点偏差,辉瑞因此开除了这位专家,同时撤销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个事情也是轰动一时,这是辉瑞的报道:

《辉瑞宣布对被解雇的实验室负责人尹敏贞全面撤回成果》

而我们这次曹院士就是被她曝光的,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媒体报道,目前已经超过40余篇了……如果都是实锤最后确认的话……不敢想……

最早的是她在推上发表的这个:

翻译我们就不翻了,咳咳,我们英文不大好,看不懂。

重点是下面这张图片,我们是完全看不懂哪里有问题,但是她一眼就看出了多个地方不对劲,甚至发起了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

很快,一位血液专业的博士生发现了问题:

这是他推出的问题图,经过他的标记,我们才看到,很多地方的图片赫然完全一样?复制黏贴?

可以看到,图片一样,数据却不一样,这个让我们这群小白都看的有点傻眼了……怎么会这样?

在她的带领下,更多的国外学术圈的人加入进来,很多人发现这些通讯作者指向同一人的论文中图片疑似都有点难以解释:

还是一样,图片重复使用,数据却不同。

而让我们惊讶的是,这并非她第一次去“打假”曹院士的问题,我们贴下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原稿,这个很严肃,必须直接贴媒体采访原稿:

她的意思很明确,论文有问题就该撤销,但是某些论文问题最后的结果是勘误,勘误的意思就是论文依然有效,只不过数据更新了一下。

而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调查,这次主要涉及的曹院士论文还真不少……

这个事情一出,整个学术圈都震惊了。

假如是真的话,真的很难去想象……那么到底有哪些有问题?我们举几个她找出问题的例子,大家一起看看:

这个标题我们已经无力翻译了,全部都是专业名词,大概意思是:CaMKII这个物质通过直接结合并激活巨噬细胞中的TAK1和IRF3来促进TLR触发的促炎细胞因子和I型干扰素产生……(我们还是不翻译的好)

这是她找出的问题,她的意思是前后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一样:

以此类推,曹院士很多的论文中都出现了疑似类似的问题,我们不贴文章本尊了,直接贴点她找出的图,疑似重复应用:

这个也是疑似重复使用,一模一样。

这个疑似同样的图被PS之后放入后续的数据中。

这个也是,不同的阶段完全相同的图片和数据?

她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放过,比如这个密密麻麻的流式细胞图中,她硬是找出了相同的地方,根据她的说法,绝对不该100%相同的,你可以相似,完全相同就有造假的嫌疑。

脾脏和肠子的细胞完全一样?

蛋白条带重复黏贴?

不同的2篇文章出现同样的图?

同样的图出现在实验的不同阶段?

这个也是重复使用图:

差不多了,全部贴的话要累死了。

我们的网上其实早就发现了,从我们第一次说大瓜开始,但是一直没有媒体跟进,一直到昨天才算真正发酵。

这个事情其实和南开大学没什么关系,但是他现在比较是校长,所以也难免把南开带进去,这是中国新闻周刊的原话:

他这个事情也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个比克博士抓出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真的涉及论文造假?这其中也是有争议,这个争议还是世界性的专家一起的争议,比如这篇血小板的文章:

比克质疑其中的一个图片存在PS重复使用:

对此,国外专家并不赞同她的话,认为这两张图片存在明显差异。

“我不认为这两张图片是相似的。这两张图片之间有多个关键差异。是什么让您认为它们来自同一组织?”

“亲爱的比克,这两张照片之间有明显区别,请再次检查!”

又如一篇膜蛋白的文章被她找出相似的两个:

但是有国外专家认为这并非是同一个:

“该蛋白质印迹的背景色很重。在这样的图像中拼接带似乎非常困难。尽管红色框中的条带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我不认为它们是重复的。”

其实我们也挺感动,虽然外媒一向不怎么道地,但是国外在科学领域还是比较中立和公正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并没有盲目的追随。

不过也有些论文,除了比克之外,其他人还找出了更多的疑似造假的问题:

这是其他的科学家追加的:

“这里还有一个。”

我们通篇看下来,应该这么说,她并没有因为“黑”而去黑,的确是相对客观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且同步贴出了证据,并不存在故意诬陷,比如这是她比对不同时期的论文找出的疑似重复抄袭的证据:

应该这么说,除了少数几篇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之外,大部分的“锤”还是比较猛的,我们也问了一些专业的同学,都说这次有点……很多地方的确是很难解释,比如这篇:

她看的非常的仔细,甚至一篇6年前已经发布勘误的树突状细胞论文都被她再次找出疑似重复的地方:

这是她2天前找出来的:

那么她锤了那么多,涉及那么多篇论文,我们到底怎么回应的呢?事实上,个别文章的第一作者都开始回应她的质疑。

比如这篇关于连接酶的文章:

她指出图片数据有疑似重复使用的迹象:

而文章的作者之一陈涛勇(音译)回应了:

我们也不懂,大概的意思是:上图显示了图4A(对于MyD88)与图5A(对于TLR9)的原始数据。最终选择了红色矩形中的图像进行显示。根据以上说明,很明显,图4A,图4C和图5A中的结果数据来自不同的凝胶和薄膜,尽管它们偶然看起来相似。希望这些解释可以回答查询。

我们不是学术圈的,不知道比克博士是否满意。

又比如这篇文章:

她指出了疑似图片重复PS使用的痕迹:

第一作者李琳(音译)回复了她:

大致的意思就是:这些结果是从微阵列原始数据的热图结果中捕获的。从低分辨率热图(PDF格式)捕获斑点,然后将其粘贴到高分辨率图形(TIFF格式)上时,这些斑点将被遮盖并具有相似的外观。其次,将捕获的斑点转换为RGB模型PS文件时,会出现斑点的色差。

这个解释比克认同: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对于她的质疑,绝大多数超过90%的论文目前并没有得到回应,甚至有文章已经承认错误,请看这篇:

这篇文章中她指出了这部分的数据有问题:

而文章的第一作者刘树勋(音译)承认了错误……这个应该算是彻底的实锤了吧……

“感谢您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究和讨论。尽管我们拥有所有原始数据,并且完全支持本文的结论,但遗憾的是,在处理和组装流程时,我们不小心使用了CH组中的数据来表示AdCtrl组,而忽略了AdCtrl组的实际数据……对于在提交稿件之前发生的这种无意的错误,我们深表歉意,但未能及时了解稿件以及随后的审阅和发布步骤。我们支持实验的质量和论文得出的结论。我们已经联系了Cell编辑部并已获准进行更正,更正后的数据将很快发布。”

这段话很长,意思就是“我们结论是对的,图片的确贴错了”,最后会更正,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已经数据失实的确是实锤了。

我们看到现在,可以看的很清楚,大部分都是第一作者或者参与的作者回应,那么本次的焦点曹院士呢?

截止我们发稿,他回应了2篇,一篇是这个:

曹院士的回复并没有涉及技术层面:

“亲爱的比克博士,

对于您最近发表的关于在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免疫学研究所进行的上述研究的询问,我写信给您,我是通讯作者。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兴趣以及您对保护科学记录的准确性和研究追求的完整性的承诺。一直以来,它们对我也至关重要。在收到您的询问后,我已将其列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并立即采取措施调查您与团队和合作者提出的问题,并仔细地重新检查了我们的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如果我们的调查发现所发布记录的最高准确性存在任何风险,我们将立即与相关的期刊编辑部合作。

根据到目前为止的分析(仍在进行中)以及从同事和同行那里获得的其他反馈,我想补充一点,我对这些出版物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和优势以及我们工作的可重复性仍然充满信心。然而,监督或实验室领导地位的任何失调是没有任何借口的,您提出的疑虑再次提醒我,我作为指导者,主管和实验室领导者的角色和责任有多重要。因此,对于我现在和以前的学生,我的员工和同事,我的同龄人以及更大的领域,我感到非常沉重并感到非常抱歉。对于我的疏忽以及给您带来的不便,我深表歉意。

此致,

曹雪涛”

这个回应虽然比较大气,但是我们怎么感觉一直在道歉……显然,比克要的并不是道歉。而让我们感觉惊讶的另一篇论文中,曹院士承认了数据错误……真的,就是这篇:

这篇文章被指出画红框部分存在造假,明显是用同一个图片PS上去的,周围的星星点点不同而已。

用反色重叠后,3张图片显示出100%重叠的区域:

对于这篇文章,曹院士承认了错误:

“感谢您的评论。在本文中,补充图S12A提供了一个阴性对照实验,该实验显示lnc-DC-RNAi对树突状细胞(DC)的凋亡没有影响。正如您所指出的那样,在此图中,“无转染”组的左侧面板看起来与lnc-DC RNAi组的右侧面板非常相似,这可能是由于放置了FACS图,它们代表了相同的样本但不同的阀门。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些实验的所有原始数据。校正后的补充图S12A和相关原始数据如下。对于在提交稿件之前发生的这种无意的错误,我们深表歉意,未能及时了解稿件以及随后的审阅和发布步骤。”

这是目前比较实锤的一个回应,到底是不小心的错误还是如比克所说的学术不端我们无法下判断。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明确:

1、比克指出的曹院士有关的40多篇论文,我们看下来目前已经能“反转”的目前只有2~3篇,大部分文章目前都没有得到回应。

2、从目前回应的几篇看,部分文章已经承认存在错误,但是错误尚未达到影响结果的地步,未来还不知道有多少篇论文会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更为复杂的审核。

3、比克只是提交证据,最终还要是等期刊杂志作为判定,到底这几十篇论文,最后勘误的有多少,撤回的有多少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新闻报道》中采访曹院士的结论是:“我现在刚到上海实验室,要把这些事情查一下。我知道大家关注这个事情,查完了,我会给大家一个回复。”显然,这个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查的完的,毕竟那么多论文被质疑。

前段时间,因为翟天临的学术造假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国家也在学术造假方面也越来越严格:

而外国学者似乎眼中更看中数据,你一篇两篇图片有问题可以说是错误,几十篇就是疑似涉及造假和学术不端,在这样的观点下,恐怕国外的学者们还是会继续追查。

我们只能说,目前我们所有人只能等待曹院士等论文作者自查和相关期刊杂志的处理结果,我们衷心希望外国学者的质疑是错的,即使有个别错误也应该是“不够严谨”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不端”,我们相信中国的绝大部分科学家都是真材实料的,不过为了维持中国学术圈的纯净,衷心希望此事早日能有个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