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现在都已经听说了。昨天下午4点22分,一架由北京飞往广州的空客A380航班从北京大兴机场起飞。飞机上400多人有幸成为了北京大兴机场的第一批乘客。至此,大兴国际机场,这座2015年正式开工的机场,被正式投入了运营。
(图源:SCMP)
全北京的小伙伴都沸腾了,为了这“第二座机场”大家不知道等待了多久…
如果你看全世界大多数大城市,两座大机场基本是标配。例如上海的虹桥和浦东。有些城市,比如纽约主要有三个机场,而伦敦,则东南西北一共有大大小小6个机场。
但北京却一直只有一座大机场。不论国内国外,大多数飞机都在首都机场起降。北京的确还有第二个机场,也就是南苑机场。其实按辈分来说,南苑机场是全中国第一座机场,在1910年就已经建造完毕,至今已经运转了100多年。
(图:南苑机场)
然而,由于南苑建的太早,是螺旋桨飞机时代的机场。它的规模在喷气客机的时代已经力不从心。南苑机场每年的吞吐量在600万人左右,作为对比,北京首都机场则一直在是在一亿人上下的水平。
(图: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虽然已经是全世界第二繁忙的机场(第一是美国亚特兰大机场),但还是无法满足北京这座特大城市的需求。这次大兴机场开始接客,终于可以负担一点首都机场的压力了
其实在大兴机场营业以前的一年多时间里面,有关大兴新机场的消息就不断涌现。
还没竣工,大家就已经被这个设计所震撼到了:
(图源:boardingarea)
官方把这个设计称作凤凰展翼,搭配上古铜色的顶棚,的确有这种感觉
不过更多网友还是觉得它更像海星...
据说,大兴机场最初的一个设计,是这个样子的。嗯,的确很中国。
随着项目的推进,最初设计里面坚硬的棱角被圆润的弧线所替代。触角也从5个变成了6个。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有参与大兴机场的设计工作。
中国一直以来都被叫做基建狂魔。而机场则是基础建设中最有有代表性的门类。这一次大兴机场的设计,可以说让全世界都开了眼界。
首先,大兴机场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
什么意思呢?很多机场为了增加容量,会在跑道旁边加盖第二、第三航站楼。比如首都机场就有T1航站楼、T2航站楼等
航站楼和航站楼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往往相隔数公里之远,需要搭乘轻轨才能在不同航站楼之间移动。转机、安检非常不方便。
(图:英国希思黎机场有好几个航站楼)
大兴机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盖一座巨型航站楼。大兴机场的面积有70万平方米。用《卫报》的话来说,相当于爱丁堡整座城市的三分之一。
机场采用海星型设计,就是为了最大规模优化机场运行效率,或者换句话说:让机场里面去哪儿都能走到。
(图源:CNN)
根据人民日报的数据,乘客过安检后,到达最远的登机口,也只有600米左右的距离,龟速前进8分钟也能走到了。
省下来的时间,当然就是在机场爽啦。▼
根据微博上爆出来的图片,大兴机场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相当于市中心的一座10层商场了。
这下追星女孩在机场等idol的时候就有的逛了!
不少同学就说:不坐飞机,就想去那边逛逛商场。▼
怎么样,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呢?
(当然估计里面一大半要过安检才有,没机票想要去白嫖的话选择不会这么多。
目前外媒都有报道大兴机场正式运营。
卫报:中国是混凝土超级大国(指基建很强)▼
BBC: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张 展示中国崛起的工业能力▼
外国网友也更是酸酸酸酸酸…
五年就造好了这座巨型机场。这也太快了。我一定要去北京就去看看这座机场。▼
美国在过去20年浪费了几百亿的资金在战争上面。与此同时中国花了20年的时间给世界建造基础设施。▼
中国:花了120亿美元盖一座机场
英国:花170亿美元修一条跑道▼
说真的。机场很漂亮(扎哈的设计),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在预算内准时建成。从开建到落成一共花了5年,相应的地铁和高铁也同时完成。你们最近又造了什么呢?▼
有人在说里面要走死人,海星形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啊。相比于传统机场,步行时间被减掉了3倍。▼
不少网友也搬出了自己家的机场,“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让希思黎机场(伦敦)看上去就是个笑话”▼
“让肯尼迪机场(纽约),看上去像是出租车停车点▼
“他们应该教教柏林怎么造机场”▼
大兴机场的投资大约是700亿人民币(110亿美元),这个金额虽然看上去很高,但对于一线城市大型机场来说,其实是相当节省了。更不要说5年内完工…
网友们提到的柏林勃兰登堡机场,2006年开始建造,已经花去了差不多和大兴机场一样的资金。但到现在完工还遥遥无期…而且每拖一天,损失的钱就越多。
(图:空荡荡的勃兰登堡机场)
而英国的希斯罗机场,从2001年起就想要扩建第三条跑道,直到现在也还没有修完。这第三条跑道的预算,是190亿美元,差不都能造1.7个大兴机场。
而大兴机场本身,就有4条跑道!
一条跑道比一座机场还贵,这事儿估计也只有英国人干得出来。
不过相比于“中国速度”,最让报姐感到惊讶的,其实是中国的远见。
大兴机场始建于2015年,但它的筹备工作,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了。
1993年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街上都没几辆汽车,普通人更本不会去坐飞机。如果要去上海玩,大家第一反应估计是坐绿皮火车。
(图源:bjreview)
那时的首都机场运载量看起来是绰绰有余的。用1993年的眼光看,完全没有必要再盖一座新机场。
然而,90年代的中国,就已经预见到了二三十年后的需求。在我们还是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就在规划世界顶级的基础设施。
除了机场,像高铁、高速公路这样的基础设施,规划的时候也都是在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均GDP全世界垫底的时候。
(图源:strait time)
这种远见和自信,可以说全世界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会有,也不敢有。
2019年,大兴机场落成,满足每年4500万人的吞吐量。
与此同时,二期工程同步开建。
2025年,将达到7200万人次的吞吐量,周边城市区将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
中国在继续发展,期望下一个70年。
相关报道:大兴机场背后“女魔头”的反转人生,你不得不服
作为20年内全球范围规划新建设的最大机场之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拥有“五纵两横”的地面交通网、“四进四出”的空中航班波…下穿高铁,上落飞机,航站楼的大小可以放下一个“鸟巢”。
在八年前大兴机场竞标前夕,因为项目规模过大,只有7家实力过硬的国际建筑事务所及联合体的投标方案能够入围决赛圈。
神奇的是,大兴机场最终实施的方案与这7个竞标方案都不同。
为达到最优结果,大兴机场建设领导小组决定以巴黎机场集团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为基础,吸收各家方案优点,并邀请巴黎机场集团建筑设计公司与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两家事务共同进行优化设计。
在主体结构和运营机制上大兴机场建设方案采纳了巴黎机场集团建筑设计公司的提议,但是在建筑造型上则融合了扎哈经典的流动曲线。
在大兴机场航站楼随处可见“扎哈曲线”的震撼身影,不过在视觉震撼背后,藏着曲线的缔造者、著名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同样震撼的奋斗人生。
遗作投运的背后
扎哈·哈迪德27岁硕士毕业,从事着一个由男性垄断的行业,压力和偏见让她43岁才拿到第一个项目。
终身未婚、没有家庭、没有孩子...
在这个成名要趁早的时代,像这样的前半生会很轻易地被定义为失败。
就是这个前半生失败的女人,在54岁时,获得了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并成为该奖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和最年轻的获奖者。60岁,扎哈·哈迪德获得英国建筑最高奖——斯特灵奖。
在全球各地,她设计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在这个只注重结果的时代,像这样的后半生无疑又是被追捧的成功典范。
扎哈·哈迪德,全球最伟大的女性建筑师之一。
但不幸的是,在2016年愚人节之前,扎哈去世了,终年65岁,就像是上天对建筑界的一次“愚弄”。
今天投运的大兴机场,就是扎哈·哈迪德的遗作之一。
英国《卫报》评选大兴机场为“新世纪七大奇迹”的第一名,这为世人带来了震撼奇观的作品,又被称为扎哈·哈迪德献给中国的“天堂之礼”。
在大兴机场中,整个航站楼中心顶部的巨大六边形天窗形成一个大光庭,每条“指廊”顶部会延伸出一条天窗,延展到各个“花瓣”的末梢。
C型柱顶部直接与气泡状天窗相接,简化了建筑形式,浪漫而灵动。
巨大的新航站楼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屋顶面积,达18万平方米,顶部的自然采光体系由一个中央天窗、六条条形天窗、八个贯穿指廊中部用于采光的气泡窗组成。
整个航站楼一共使用了12800块玻璃,光屋顶玻璃就8000多块,由12300个球形节点和超过60000根杆件组成的巨大屋顶构成了一个自由曲面。
每一个杆件和球形节点的连接都被三维坐标锁定成唯一的位置——也就是说这8000块玻璃中没有两块是一样的,施工难度堪称世界之最。
在中国,还有北京银河SOHO、望京SOHO、上海凌空SOHO、广州大剧院均出自扎哈·哈迪德手。
其实扎哈在职业生涯的前半程,也曾有过一大段艰难的日子。
就像当年潘石屹在微博上得意地晒出扎哈设计的银河SOHO照片后,引来的同样也是一片争议声。
不少人吐槽,把银河SOHO放在北京市中心,简直就是个土包子!
但吐槽归吐槽,潘石屹重金投入的银河SOHO热销,开盘仅三天就创下了40多亿元的成交量,扎哈成为了热销的代名词。
所以有人打了个比方,“哈迪德这三个字就是当今建筑界的畅销品标记”。
2010年,扎哈设计的广州大剧院投入使用。
让人们觉得惊为天人的是,剧院外表面共有59个转角,101个面,没有任何两个面是相同的,没有一个节点是相同的,比鸟巢结构还要复杂,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歌剧院建筑之一。
在扎哈的作品中,流露出对于横平竖直的不屑及对曲线的钟爱,不需要过度的解读,也不需要足够的专业背景,就能感受到作品强烈的表现力。
扎哈常说,“世界上有 360 个角度,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一个角度呢?”。 世界有360度,为什么要坚持一个角度?
大兴机场在扎哈·哈迪德的手中依旧延续了她的“内核”——曲线,“永恒的流动”孕育而生。
扎哈·哈迪德在建筑界被称为“曲线女王”,但“曲线女王”的人生才更为”曲线”。扎哈·哈迪德的故乡,是那个曾经战火纷飞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年少时的扎哈在巴格达
她的父亲是一名伊拉克高级外交官,富裕的家庭给哈迪德提供了一流的教育。
而扎哈对于建筑的兴趣,源自父亲世交的儿子,这位邻家哥哥是名出色的建筑师,他对年幼的扎哈产生了极大影响。
既然有兴趣,所以父母允许小扎哈帮着参谋家中的室内设计。
扎哈的哥哥常常说:“如果以后伊拉克有了航天员,那第一位航天员一定是扎哈。”
扎哈从小也跟别的女孩不一样,别人喜欢洋娃娃,她从小就喜欢两件事:建筑和数学。
扎哈觉得,只有数学这门科目可以激发起她自由自在思考的欲望,做数学对她来说就像本能一样,毫不费力,而建筑,是扎哈从10岁开始的梦想。扎哈10岁时告诉她的父亲她要做建筑师,然后她做到了。对比我们,小时候告诉爸妈自己要上清华北大,又有几个人做到了?
18 岁时,扎哈前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由于那时局势的不稳定,父母做出了影响扎哈一生的决定——全家移居伦敦。
22 岁,扎哈开始在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她有幸拜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为导师,位于北京三环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便是由扎哈的导师设计的。
读书的时候,扎哈就很特立独行,讨厌千篇一律。
例如,别的学生建筑手稿都是一个比一个精美,比如这样的:
扎哈的手稿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所以在毕业时,扎哈的老师评价她:“我们叫她89° 的发明者,因为在她眼里没有东西是90° 的”。
1977年,毕业后的扎哈加入大都会事务所做了两年的学生,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并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
学业很顺利,但是扎哈的事业开始走曲线,变得很艰难。
扎哈的大部分作品都只是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师。
因为扎哈超前的建筑理念,受到业内同行的猛烈抨击。“女巫”“女魔头”“异类”“疯子”,在西方文化里表达恶意的猛烈字眼,全部被泼到扎哈身上。
1994 年,扎哈为英国卡迪夫湾歌剧院做设计,该设计获得了评判委员会的认可,但当地政府却拒绝为该设计买单,最终把资金投入了一个看上去不那么夸张的设计。
▲卡迪夫湾歌剧院的设计手稿
同样的事情在扎哈成名后依然在发生着。
2012年,扎哈成功竞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的设计权后,众多日本本土的建筑师就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设计夸张、体量过大、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上方是扎哈的设计,下方是最终采用的设计
最后,日本政府于2015年终止了该方案,并采用了日本本土设计师更为保守以及本土化的方案。
不过尴尬的是,2016年1月扎哈·哈迪德事务所表示,日本设计师设计的新方案在“球场布局和座椅排列”与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原始方案存在“惊人的相似”。
也就是说新的方案除了一个重新设计的外形,体育场的内核依然沿用自扎哈的成果。
日本方面拒绝扎哈的理由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其实这一直是扎哈被拒绝的代名词,有一次她被记者采访时问到过这个问题。
记者:“你的设计如何与周围环境或建筑和谐融洽?”
扎哈:“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垃圾,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融洽?”
就因为这样的“执拗“,27岁扎哈毕业进入事务所工作,33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但直到43岁才有了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从27岁(1977年)到49岁(1999年)这二十多年间,扎哈仅有5件作品成功落地。
这要是在职场,可能职业生涯早都被判了“死刑”,让你退休下岗了。
思想者扎哈
在人们的质疑和嘲讽中,扎哈度过了前半生。虽然建筑的审美是见仁见智的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扎哈的建筑设计理念似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进入新千年,得益于新技术开发,扎哈的许多设计方案复活了,从纸上建筑一跃成为国际级地标建筑。
2004年,54岁的扎哈获得普利兹克奖,“一奖成名“的扎哈开始用自身经历反击“建筑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无法进行三维思考”的谬论。
建筑界对女性的“有色眼镜”有多深呢?
据美国建筑学院统计,在2013年,建筑学院录取的学生中最终只有18%的人得到注册建筑师的执照。而在事务所中,女性技术指导的比例是5%。
我的高中同学木木,尖子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专业,是班上为数不多的女生。
木木学习很好,国奖市奖拿了一堆,研究生毕业找工作,说实话不是很容易,有些公司甚至会直接说不要女生。
男朋友对她说,女生别一门心思做建筑了,你看房地产公司的管培生或者考公拿个铁饭碗都行,试试转行吧。
她反驳:“谁说的,这不是还有个扎哈么?”
后来在扎哈去世那天,木木觉得,大概就是扎哈·哈迪德带给建筑界所有女生的意义吧。如今,扎哈已经凝聚成了女建筑师中的一种符号,一种独立的精神符号,曾经有这样一个在建筑界流传的梗:
男建筑师:搞建筑不适合女生,太累了。
女建筑师:我们有扎哈。
男建筑师:女生在建筑上的造诣,赶不上男生。
女建筑师:我们有扎哈。
男建筑师:女生设计的建筑,就是不大气。
女建筑师:我们有扎哈。
男建筑师:……你们的扎哈……没了。
女建筑师:是啊,扎哈没了,可是赖特(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柯布西耶(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不也早就没了?
扎哈对于女建筑师来说,从来都是一种精神。她终身未婚,无儿无女,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刻还是孑然一身,人们甚至抨击她比男人还男人。
她回答:“我也觉得有伴侣和孩子的生活非常美好,但建筑是个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思的职业,否则没人可以把它做好,我担心我找了伴侣,无法平衡好家庭和事业。”
扎哈走的那一天,木木说,建筑界朋友们的朋友圈都是:“我的灯塔,灭了。”
或许由于扎哈的性别和个性,在有色眼镜下,她才华的流露,便显得与这个世界有点格格不入,所以,扎哈·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可谓充满荆棘,但就是这样,设计师们才会把她当作是“灯塔“一样的存在。
其实直到现在,对于扎哈作品的争议,仍在继续。
后记
美国《时代》杂志公布“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名单,扎哈·哈迪德被排在思想家类榜单第1位。经常用“思想改变世界“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也在这个榜单上,排名是第11位。
“扎哈·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正如当年普利兹克奖评审委员会的颁奖词所说,扎哈·哈迪德留给世人的,是一个坚持梦想不妥协、从而冲破男性“霸权世界”、实现自我的英雄传说。
这样的人生,也是她留给世界的遗产之一:同样璀璨夺目、超越现实、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