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进入最后阶段 协议已不是首要工作

中美贸易谈判的副部级会议刚于9月18日至20日举行,按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和财政部长努钦(Steven Mnuchin)很快也将于“十月上旬”在美国举行第13轮高级别会晤。这时,相对于中国方面一如既往的安静,美国舆论则对“中美协议”展开了频频热议。



中美贸易谈判进行12轮无果,一方面是因为两国此前一直在相互摸底,另一方面也因为美方团队长期存在内部分歧。(Getty)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中)是美中谈判美国团队牵头人,曾于1980年代参与美日贸易谈判。作风严谨,精通贸易法,一直主张藉“监督执行机制”等条例,令两国贸易结构发生根本改变。(Getty)

白宫贸易与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主任纳瓦罗(Peter Navarro,右)被普遍看成非主流经济学家,强烈要求降低美国贸易逆差,经常批评德国和中国进行货币操控,要求扩大美国制造业规模、建立高关税、全球供应链回流。(Getty)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右),投资家出身,擅长重组不同行业的破产企业,与美国金融街商界关系紧密。在贸易问题上,对华立场属于白宫温和派。(Getty)

美国财政部长努钦,曾是电影制片人和对冲基金经理,与美国电影界、商界、金融界皆有多年往来,对华贸易立场较为温和。(Getty)

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左),不直接参与美中贸易谈判。曾多次就政治、人权等多领域对中国及中共加以批评。(Getty)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左)。不直接参与美中贸易谈判,曾多次在外访期间或国内讲话时就华为等事件发表鹰派对华言论,且多次被指所言背离事实。(Getty)

班农(Stephen Bannon),于特朗普竞选期间至2017年8月担任其首席策略长兼顾问。措辞犀利、逻辑清晰、立场激进,班农为当下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极右翼浪潮的执旗手。在对华立场上素来激进而鹰派。(Getty)


过度协议?完整协议?正确协议?

9月上旬,以《彭博新闻》为首,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围绕所谓“过渡协议(Interim Deal)”展开密切报道,大致意思为“中美现阶段不再寻求达成‘全面协议’,而是以先达成一个‘过渡协议’为谈判目标”;9月12日,特朗普自己亦表示“尽管自己期望能与中国签署一份全面协议,但也会考虑先达成一项中期协议”。

而当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9月16日在美国商会与国家级商界组织负责人们进行会晤后,美国商会主席唐纳休(Tom Donohue)于随后的记者会表示,他感觉到华府和北京的人都希望局势能有所缓和,双方都希望释放更为积极的表态,然而近期却不太可能达成正式的休战协议,“我认为他们(两国谈判代表)在回国后不会说‘我们达成了一个部分协议’,而会说‘我们对对方所做的工作表示赞可,各方都在朝着正确方向迈进’。”

然而或许是各方讨论过热,美方论调又随后“降格”。先是莱特希泽大谈“货真价实的协议”(Real Agreement),再是特朗普9月20日表示其政府追求的是一个“完整协议”(Complete Deal),乃至努钦23日在特朗普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向媒体表示“我们希望取得正确的协议(the right deal),若不然,现况也没什么不好”。

美国媒体的聒噪暂且不提,但对于美国政府先后摇摆的情况,或许有一种解释:愈是对“全面协议”大谈特谈,便愈说明中美谈判已经临近尾声,而目前美方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份协议包装为华府一直以来都宣称要达到的“全面协议”。

事实上,在美国这一轮围绕“过渡协议”的讨论之前,我们在8月初中美于上海举行的第11轮高级别会谈之后,我们便曾在《3000亿新关税9月开征 上海会晤才是中美谈判的真正起点》一文尝言,“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谈判,中美终于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海谈判才是中美谈判真正的起点”,“先达成一个能暂缓硝烟、可供交差的小协定,大协定的谈判日后持续进行”,这应该是“上海会谈”的基本前提。

再看回现在,此等判断如今依旧适用,而美国官方即便否认“中期协议”、“临时协议”,也只是因为白宫需要将中美两国于这阶段所能达成的协议,包装为“完整协议”,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美国在谈判中“胜利”了,证明白宫发起贸易战是正确的,证明特朗普取得了功绩。


特朗普在其选民面前树立起一个强硬对外的形象,继续维持该形象是特朗普的重要任务。(Getty)




评估一年多的贸易谈判进程

或许我们可以将过去12轮高级别谈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18年5月的第一轮中美高级别谈判顺利举行,但不到一个半月后首轮关税开征算起,至2019年5月第11轮高级别谈判“无果而终”为结束。在这前十轮谈判中,两国都处于相互摸底的过程,而在第十轮谈判期间,原以为已经诸事妥当、只待签约的美方团队,却遭遇了中方强硬的态度转折,以至于无果而终,美方不乏对此有颇多怨辞和指责。

第二阶段是今年5月到7月底“上海会谈”开启之前。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中美各自对过往一年的谈判进程做出了总结与反省,对谈判预期重新做出了评估。适应了两国关税全面交火的新事态,尝试了在关税之余诸如科技、金融、文化交流等领域有无“出招”的空间,并最终经6月底大阪G20“习特会”上两位元首的调停与博弈后,自7月底在上海举行的第12轮中美高级别贸易谈判开始,开启了第三阶段。

应该说,虽然两国谈判进程自“上海会谈”后依旧缓慢,但两国都已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美方不再奢求中国做出“修改法律”、“接受监督”等干犯主权的所谓“结构性改革”,中方也不再幻想美方会因几个农产品、能源、客机等采购大单就心满意足。

9月的中美副部级磋商便是秉承著这个谈判思路:中方于磋商前数日对部分美国农产物、化学品等产品提供一年期的附加关税豁免,美方将原订于10月1日落实的、针对2,500亿美元中国货的关税滞后加征;磋商当日,美方也对437项中国商品提供一年的附加关税豁免——这种决策既是双方考虑国内消费者及企业的迫切需求而做出适当调整,亦是为双方基本同意的谈判思路提供更多周旋空间。

当然,在这过程中会一再有变因出现,一如特朗普围绕“临时协议”和“完整协议”前后矛盾的表态。这都是正常的。毕竟,纵使两国已就双方底线和共同谈判思路达成共识,但对于如何包装最后的协议,如何回应舆论的压力,都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中美上海会谈现场背景的书法颇为抢眼,为张养浩的《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被认为代表了中方面对谈判时的态度。(Reuters)


重要的原本就不是协议

至于谈判的最终结果,如果将一年前美方所希望达到的“中国就美方要求更改相关国内法律法规”为目标定义“完整协议”的话,那么两国现阶段能达成的、且正在准备达成的,一定是一个“不完整的协议”,不过特朗普政府会努力将之包装为“完整协议”,而对此中国应该是默许的,且甚至可以“帮帮忙”,做一些象征性的承诺,以便其包装。

话及至此,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如今中美需要谈的,需要管控的,并不是协议。任何国际协议都是可以违反的,所谓“契约精神”在过去几千年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理想状态”,这是因为一国之内的协议有国家政府可以公证监督,而国际契约则没有公证监督方,联合国、国际法庭等没有执行力的组织,在如今这个世道,还只能是强权的工具。我们应该呼吁加强联合国等多边组织的实权,但如今的现况就是政治现实。

因此,纵然中美贸易谈判已经进入“包装阶段”,已经进入尾声,但这不代表中美谈判就已经结束。中美可能在贸易之外,还会有其他冲突,其他谈判。

也因此,中美当下需要谈成的、需要搞掂的,就不是协议,而是老大和“即将超越老大的老二”之间的相处模式。

更因此,这次中美贸易战最重要的成果根本不在于“休战”又或“停止征收关税”乃至“达成协议、和好言欢”,最重要的成果在于相互摸底、相互适应的谈判过程。

归根结柢,中方还在逐步适应一个对华态度全面趋硬的美国,而美方也在逐步适应一个对待美国时立场底气越来愈足、立场愈发坚定的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