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率先实现“量子霸权”?有人借机嘲讽华为(组图)

谷歌在NASA官网发了一篇论文,宣称实现了量子霸权。但论文很快被撤回,谷歌及NASA均未有回应。媒体透露,谷歌消息人士称,论文被撤回是因为该研究尚未经过同行评议。

不过在知乎上,已经有人这样冷嘲热讽了:






本质上,谷歌是为USA的宣传系统服务的,也是为拉住股价的需求服务的,华为确实要学一个,一口气把代码都拿出来,这种太赶了,做立刻就有用的东西,还要商业竞争力,这种太难了。还是发论文快,发不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更快,撤掉论文还能搞个大新闻,这种宣传更是一本万利。华为虽然有川总加持,但宣传上还可以加油(狗头)。

媒体称,谷歌实现了量子霸权(Quantum Supremacy),什么是量子霸权,定义首先就有争议。

IBM就说,量子霸权这个词他们并不用,也不在意。他们在意“量子优势 (Quantum Advantage) ”概念,要在一个真实应用场景 (比如金融、AI、密码学) ,量子计算机能做出比任何经典计算机要明显优秀的工作。

大多数业内人士都相信,量子计算机不能代替传统计算机,最多只能在特定场景下作为特定问题的加速器。

量子计算机可能改变的领域,密码学、化学等等,谷歌这个工作,和这些实际应用毫无关系。

谷歌只是做了一个53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线路,在上面运行了随机量子线路采样这个任务。这种任务,并没有实际问题对应。

这个任务是鉴定一个随机数生成器,是不是真的随机。随机,又是大有争议的事情,随机的标准怎么定义?

这个“量子计算机”(超导量子处理器)可以在这个任务上的表现超过目前世界第一超算Summit的表现,并且是极大的超过(运行时间200秒对比10000年)。这里又有争议了,如何证明,超算Summit无论用怎样的算法(包括人类还没想到的)在这个任务上都比不过量子计算?既然按照现有算法,超算Summit都要算10000年,如何证明谷歌的结果正确?

事实上,这次量子线路采样任务保真度只有0.2%,结果并不可靠。

假如谷歌实现了理想中的实用通用量子计算机,错误率低、比特数大,在许多实用算法任务上能超越经典计算机,那么搞个大新闻,和阿尔法狗一样,大家都会认的。现在这种,你当然可以说是“里程碑”,但有人不care,你也别不服气,更别和华为比。

华为的PPT确实立了Flag,但华为第一是不得已(谁遇到这种被头号强国针对的事情,都需要时间),第二Flag还没倒(可以推迟,因为时间没有说死啊)。

2018年7月,谷歌宣布与NASA合作,要在72个量子比特的Bristlecone芯片上实现量子霸权,在NASA最强超算Pleiades上仿真,比较结果,约定是12个月,到今年7月。

现在,谷歌量子计算领头人Martinis,觉得72个比特的太难操控,实现不了随机量子线路采样这种复杂任务。原因还是保真度太低(如果出错率太高,出错了再去纠错,只会造成更多的错误,存在一个阈值)。这次谷歌是在53个量子比特的Sycamore芯片上做的任务,如果不能保持错误率又扩大量子比特数,那么量子计算机依然在梦里。



也就是说,即使所有的争议都搁置,只按谷歌约定的游戏规则,即便谷歌论文通过同行评审,又在NASA上发出来,原先立的Flag也没有站住啊。(还要我加多少个让步)

知乎上有高赞回答说,把谷歌这个宣传看成和贸易战有关是反智阴谋论。我一直很反对阴谋论,我也相信谷歌的科学家团队与贸易战无关,但包括美国民主党的总统参选人杨安泽 (Andrew Yang)做的表态(扯到密码破解上,前文已经说明,密码破解与谷歌这个工作无关),要说对这个结果的宣传与政治无关,恐怕也太年轻。美国的专家将其喻为莱特兄弟在小鹰镇成功首飞,透露的宣传含义不言而喻。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即使加上如此多的让步,为啥中国做不出这样的工作?

一句话,美国烧钱更厉害,中国暂时烧不过。要让量子计算机保持超导状态,稀释制冷机还有能源消耗都很烧钱,同时这也说明,当下这种技术根本没有实用价值,仅仅是烧钱的科研玩具。但中国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只是没有拿这类夺人眼球的文字噱头来宣传。



媒体:谷歌实现的是"量子霸权",还是"量子乌龙"




近日,美国谷歌公司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上发表论文,称其所研究的量子计算机仅需3分20秒就可完成目前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超算”)Summit需一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

谷歌方还对此称“这意味着首个只能由量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已经出现并完成”,将之誉为“迈向全面量子计算的里程碑”,并使用了“谷歌获得量子霸权”的字眼,引发广泛轰动。

但正在人们纷纷争论谷歌是否真的获得“量子霸权”,以及“量子霸权”究竟有何实际意义之际,这篇“吹皱一池春水”的“量子霸权”论文居然神秘消失。据随后NASA方面传出的消息称,可能系误发了尚待完成的论文,因此随后“自行删除”。



谷歌宣称“量子霸权”并非首次

这个“论文乌龙”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一出精心安排的“火力试探”,暂且按下不表,但在论文“存在”期间,谷歌方面所表达的两个要点却十分清晰。

第一,他们希望表明量子计算机技术进入或至少接近所谓“绿色区域”,即实用化的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机时代,足以对如今担负高速计算主角的“超算”构成实质性威胁。所谓“量子霸权”时代业已到来,至少无限接近。

第二,是谷歌而非其他国家、地区或企业,成为“量子霸权”的执牛耳者。

事实上,近一两年来,谷歌在“量子”相关话题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爆出的“里程碑”已不在少数,且许多比此次缺乏参照性的论文更有“干货”。

比如,去年3月5日,谷歌宣称推出72比特量子芯片“Bristlecon”,宣称可借此突破“量子霸权”;去年7月底,谷歌又发布了据称可用于量子计算的Python开源库Cirq,并再次将“足以证明量子霸权”的标签醒目贴出。

对于这些“里程碑”,各国科学家在一度兴奋、激动、紧张后,迅速冷静下来。他们一方面肯定谷歌在这方面的投入、探索和收获,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论“Bristlecon”或Cirq都存在两个关键的不确定点。

首先,量子计算机和传统“超算”之间计算能力的比较结论,难以获得验证;其次,目前各国、各研究机构所研制并公开的各种量子处理器,在读出和逻辑运算时的错误率并不稳定。正如部分科学家指出的,“一台快但错误率畸高的量子计算机远不足以取代传统‘超算’”。



“量子霸权”存在两个关键不确定点

在谷歌通过发布“Bristlecon”宣称掌握“量子霸权”时,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量子物理学家、Q-FARM项目联合召集人之一海登(Patrick?Hayden)表示,“量子霸权”只是个“模糊的里程碑”。

海登们指出,所谓“量子霸权”,是在量子计算机研究论证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目标性概念,即如果能证明量子计算机在某个问题上计算能力远远超过性能最好的“超算”,就算实现了“量子计算机对传统计算机的霸权”。

通俗而言,即可以用量子计算机实现对“超算”的“更新换代”。海登当时还提出了“有效操纵50个左右量子比特”的具体量化标准。而谷歌两次宣称“突破‘量子霸权’”的理由也正在于此。

但如前所述,鉴于两个关键的“不确定点”至今都未能被证明获得有效突破,迄今都没有哪个研究机构或商业开发机构敢负责任地表示,自己的成果足以确凿、稳定地在某个实用性领域替代“超算”。

所谓“量子霸权”,暂时自然也就无法“落地”。

尽管“抢占制高点”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但再次喊出“突破量子霸权”的谷歌方,在NASA论文未删前也坦言,此次“突破”尚无法实用化。简单来说,如果没有“打埋伏”,此次的“量子霸权”里程碑,至少并不比谷歌去年宣布的两座更高。

因此,我们在肯定一些科学成就的同时,也应对科技领域的探索、尝试,抱持更科学更审慎的态度:科学既需要“大胆假设”,也需要“小心求证”,更需要耐心、谨慎和时间。科学有风险,科学探索也允许反复试验和阶段性挫折,过于急躁是要不得的。

□李厚何(专栏作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