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名字虽然叫不上来,但影响力却能辐射海峡两岸。最近“爆红”的台湾名嘴“榨菜哥”就是一例。
从我们大陆的媒体生态来看,如果你在电视节目中,出现“pei”“fu”不分的情况,并因为逻辑荒唐登上热搜,即便没有凉透,至少短时间内,应该选择沉淀一下。不过在湾湾,没有这回事。
“榨菜事件”让台湾网友抱怨连连,怒批这些名嘴把脸丢到的岛外,拉低了台湾的整体智商。
事后,相关电视节目也删除了“榨菜哥”的“高光时刻”(网络上依然流传甚广)。
但“榨菜哥”的“热搜一日游”似乎并没有让岛内媒体人的“大嘴巴”有所收敛,反而有跟风起哄的风潮出现。
8月11日,在另外一档岛内节目中,鼓吹大陆经济不景气,但五粮液股价却涨势喜人,这种反差该如何解释呢?
节目嘉宾表示,“越不景气,酒卖得越好,因为你心情不好,要喝一点酒开心一下”。
此番言论让该嘉宾瞬间获封“五粮液哥”,继“榨菜哥”之后,再次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
有趣的是,节目中“榨菜哥”和“五粮液哥”并肩而坐,很有把荒唐翻倍、滑稽加码的娱乐效果。
从2011年的茶叶蛋,到2019年的涪陵榨菜和五粮液,过去了近十年的时间,台湾岛内某些人对大陆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认识,依然换汤不换药,不仅念错了读音,也找错了角度,得出了自以为是却相互矛盾、贻笑大方的谬论。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背后,被低估的是新时代大陆全面发展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水平,被高估的是台湾社会的开放程度、认知水平以及台湾媒体人的职业素养。
什么才是真实的大陆,台湾名嘴们应该多看看经济大势、多看看权威数据、多看看大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坐井观天,自欺欺人,不会制造亮点,只会频出槽点和笑点。
台湾名嘴为什么这么奇葩? 吃不起榨菜茶蛋的你,借钱买五粮液消愁!
01这两天,我国台湾地区(下简称台湾)的一批“名嘴”火了。
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停播后,综艺节目没落,没想到电视台缺少的综艺感,让财经和政论节目补上了,如果把这些节目连起来看,更有意思。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三位财经名嘴在一起聊酒的投资,对比的主要是大陆的茅台、五粮液和台湾的金门高粱,在聊到大陆的酒类价格的时候,财经专家邱敏宽先生说:酒类产品跟景气是颠倒的,人越不景气,酒卖越好,因为你心情不好,要喝点酒开心一下。
然后他开始“一本正经”的讲“大陆人需要借1300块的五粮液消愁”的段子,旁边的“资深媒体人”黄世聪先生连连附和,不时还要插上几句。
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因为就在两天前,这位黄先生在另一档节目中点评了“pei”(涪)陵榨菜,股价大跌是因为业绩大坏,而业绩大坏是因为大陆人连榨菜都吃不起,值得警惕。
一袋榨菜1.8元-2.5元不等,喝得起1300元的酒,吃不起2.5元的榨菜?这俩人这么和睦的胡扯八道,真不容易啊。
涪陵人民对黄先生是抱有“感恩之心”的,因为对黄先生的批判,让大家都知道了“涪”念fú而不念péi。
而这位黄先生在多档节目中辩称,自己的言论是被“酸民”断章取义,自己只是说“有人吃不起榨菜”,但如果让“苦闷的大陆人”开心一下,自己也是“功德一件”。
言语之间,对于自己登上热搜,是沾沾自喜和洋洋得意,甚至他还曾在Facebook页面上留下了电视台的地址,欢迎大家给他寄榨菜。
说来说去,一袋“榨菜”让他成功地维持了曝光度。
但可能怕留下黑历史,节目组在网络上的视频中,将“吃不起榨菜”这段剔除出去了,倒是被“借酒浇愁”的这个节目拿来做宣传了,他自己也被吃了豆腐。
02不过,“吃不起榨菜”也不算什么新鲜段子了,毕竟在一些台湾媒体的眼中,“大陆人是连茶叶蛋也吃不起的”。
这位高志斌“前辈”,在对台湾的一些食品业者想要“西进大陆”做“战略参考”的时候说,“茶叶蛋这个东西,一般人事实上是消费不起的,(因为)人均所得是很低的”。
并且在节目中,绘声绘色地讲了一段康师傅的成功故事:赔惨了的四兄弟,因为“在深圳火车站吃泡面,引起了五六十人的围观”,所以决定做方便面。
不仅如此,这位“专家”经过分析,还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台湾的平价美食,大陆民众不一定能负担。
“一炮三响”的榜样在前,大家索性谁也不搂着了。
△罗焜平(汽车网站编辑):大陆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保时捷
△于美人(主持人):大陆过去是没有清明节的,2008年才有清明节
节目嘉宾:大陆的丧葬文化非常的乱,因为过去没有嘛,他们现在努力的跟台湾这边交流……
除了贬低大陆,当然也要抬高自己嘛,而最常被吃豆腐的就是埃隆·马斯克。
△黄创夏(资深媒体人):马斯克在刚进入火箭发射领域的时候,美国NASA是看不起他的,马斯克那时候正在台湾这边,听说台湾“中科院”有做探空火箭,台湾有火箭技术,他的第一步技术,是台湾与马斯克做了好几次的密切交流,做这么多火箭是台湾教的。
△《57金钱爆》:“台湾之光飞上天”,马斯克的猎鹰九号火箭上出现了“台湾”字样,火箭的多项零部件都是来自台湾。而分析师江文胜顺道以“台湾之光”来分析了一下相关“航太股”要爆发了。 03而这也只是各种奇葩言论的冰山一角。
为什么这么多呢?
很多大放厥词的“专家”,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来过大陆,所言皆依照刻板印象,如果不是刻板可能就是真智障;另一方面,有些人为了表达立场而刻意“睁眼说瞎话”。剩下的,就是“竞争”了。
有当地议员就讲,“电视台各种“三白”(白目、白痴和白贼)的发言,早就应该管了”。然而管也是管不住的,因为台湾的电视台真的太多了。
台湾有5家无线台,171家无线广播,卫星广播电视123家299个频道,为全岛2300万人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人就这么多,收视率怎么来呢?各家电视台就使出浑身解数来争抢观众咯。
以前,可以靠电视剧,琼瑶剧可以说是各种收视保障,热播剧可以成为摇钱树,热播剧的主角都可以成为摇钱树。你看,台视主导的《新白娘子传奇》火爆红后,中视又继续拉赵雅芝和叶童的CP,继续拍了“三花系列”的《孽海花》、《状元花》和《帝女花》。
而偶像剧也曾是台湾地区电视业的风向标。
在综艺节目火的时代,各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不要太多,电视台或者王牌节目的造星能力是很强的,不仅主持人可以红起来,连专门的通告艺人也能收获一部分固定的收视群体。
但是,随着制作成本的增加以及一些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进入大陆,无论是偶像剧还是综艺节目都在没落,“卖节目”开始变成“买节目”。比如,《康熙来了》停播之后的小S以及蔡康永,基本上节目都是在大陆的网络平台播出,而台版又是从视频网站引进去的。
而今年唯一一部称得上“爆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也对台湾电视台的竞争激烈程度,做了一个深刻的刻画。
而且广告主在流动。
根据台湾的信息工业策进会创研所的数据,2015年500大广告主最有意愿投入的广告渠道是Facebook,占到66%,而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意愿在衰退的同时,真正落地的投放也在不断减少。
怎么保障收视率呢,奇葩的博出位的言论就来了。而且,奇葩言论对于电视台和发言者来讲,是“双赢”。电视台刻意获得收视率,而发言者可以像黄世聪那样,多次贩卖自己的奇葩观点,从而获得更高的流量,然后有更多的电视台刻意请他。
说穿了,都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