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克救赎》重映:25年后 我才懂那些潜规则(组图)

不知你是否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事业有成的青年才俊,因妻子的背叛、律师的陷害,被判处无期徒刑,锒铛入狱。起初,他并不能适应狱中的环境,也试图为自己平反。

然而恶人的殴打欺辱、典狱长的陷害利用,让他明白,想要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假意顺从才是最好的方式。

于是,他一边顺从那些“恶势力”,一边寻找可以给与自己依靠和帮助的人。

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被驯化,成为了监狱中又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模具”时,他却悄然消失了—— 带着那些恶人拼命想要掩盖的真相,逃走了。

而帮助他离开那座牢笼,将真相告白于天下的,是把只有一扎长的小锤子,小到可以放在书里,像个玩具。

但他就用这样的锤子,锤掉了禁锢自己二十年的墙壁,硬生生挖出了一条奔向真相与自由的路。

故事讲到这里,不知你猜出来没有。

没错,它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图片来源@新浪娱乐

前些天,《肖申克的救赎》即将于9月在北美重映的消息上了热搜。时隔25年,这部让无数人拍手叫绝的经典之作将再次回归大众的视线。

激动之余,又去重温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才突然发现 —— 初识不明影中意,再观已是影中人。

儿时以为的故事,长大后才明白,那些都是成人世界的真相。

01 成人世界的“制度化”

影片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监狱中一位满头白发,每天推着推车给大家发书的老头——布鲁克斯。

他在监狱生活了50年,从一个黑发少年,衰老成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在狱中呆的时间太久,以至于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以为推着车送书才是他这一生的使命。

于是,在监狱宣布他可以出狱时,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想要再刺伤一个人,这样他就可以留下来了。

他太害怕离开监狱后的生活。五十年的禁闭,已经让他对外面的生活完全陌生,陌生到令人恐惧。

对于外面的世界,他的记忆仅仅停留在了五十年前。他看着满大街跑着的车,觉得难以置信。

从前拥有一辆车多么难得呀,如今车不过是一个代步工具?

所以,走出监狱对于他来说,再也不意味着自由,反而更像是一种刑罚——让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去未知的世界探险。

纵然他曾从那个世界而来,曾在那里过得风生水起。

但他不是没有努力过。

面对完全不熟悉的世界,他也曾试着努力工作,努力去过一种新的不令自己害怕的生活。

但他在城墙里的世界生活的太久了,久到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地都刻在了他的骨血里、脑袋里。城墙变成了他能生存下去的唯一依靠,没了城墙生活也就没了轨道。他已经完全被制度化了。

“起初你对监狱恨之入骨,然后你对它习以为常。时间够久之后,你会变得无比依赖这里,这就是‘制度化’。”

对不喜欢的生活妥协,放弃自己对生活的坚持,日复一日过着别人给自己规定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的“制度化”。

其实不止布鲁克斯,哪个成年人,又没有被制度化呢?

我们也曾满腔热血,斗志激昂,我们也曾想要在长大后的某一天,有所作为,成为年少时梦想中的自己。

而事实是,成年后的我们,每天疲于奔走在工作、家庭和交际之间。

刚毕业时,我们曾有想要去的“诗和远方”,也想要趁着年轻多去看看。却被父母一声“毕业了就赶紧工作,以后有的是时间出去”,挡住了远行的步伐。

刚工作时,我们曾有成百上千个新奇的点子,想要应用在工作中。却被领导一声“这不符合要求,不行”,打了回来。

刚恋爱时,我们曾有“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美好憧憬。但高企的房价和节节上涨的房租让生活都变得拮据,哪还顾得上三餐四季。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比起远方,不如躺在家里。毕竟空调wifi西瓜,家里都有。远方除了拥挤还要金钱。

我们习惯了“领导说啥就是啥”。毕竟这样,省时省力,领导满意,自己也不会太累。

我们更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生活,房价和房租都快要将年轻人的脊梁压弯了,谁还有力气去谈一场走心的恋爱,费钱还伤心。

再后来,居然觉得这样的生活也不错。

因为简单,因为有迹可循,因为没有意外。

成人世界的规则、氛围,甚至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意识,逐渐成为了我们给自己砌起的高墙。

为了父母可以少操心一点,为了领导可以不再发难,为了恋人不用跟着自己受苦,我们不得不将自己制度化。

这样就可以像每一个父母、领导、恋人口中的“别人”一样,令人心安。但,你自己呢?

02 “制度化”的良药——希望

瑞德是影片中另一个让我映像格外深刻的人。

他深谙监狱中的生存之道,更是提出布鲁克斯被“制度化”这一概念的人。

我原以为他明白了这么多的人生道理,应该可以活得明白且勇敢才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瑞德也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进入了肖申克监狱,被关押了四十年。

但与一般的囚犯不同,瑞德凭借自己的社交能力,在监狱中左右逢源,成了一个有求必应的“二贩子” 。

这样的本事让瑞德能够在监狱中过得如鱼得水,拥有一帮朋友不说,还能够讨到一些可以放风、与外界接触的活儿。

然而,在监狱中颇有生存之道的他,在面对自己将被释放出狱时的消息,一样同年老的布鲁克斯一般,手足无措。

也许这就是他为什么明白,布鲁克斯将要离开监狱时的恐惧,以及为什么说布鲁克斯被“制度化”。

因为他也被“制度化”了。

纵然在城墙内偶尔像“自由人”的时光令他无比喜爱。

但长达四十年的隔绝,让他对围墙外完全不同的生活,也心生胆怯。

但与布鲁克斯不同。

或许是他还没有老到那个年岁,又或许是他还没有被完全“制度化”,他在不熟悉的环境里,拼命想着自救的方法。

直到他读到狱中好友安迪写给他的信。

“如果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也许你还可以再往前走一点。”

“希望是件美好的事,也许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他看到了希望。

他看到了在太平洋某个遥远的小岛上,有人在等他,有新的生活在等他。

对新生活的渴望,让瑞德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也让他尝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感。

在成人世界摸爬滚打了许久的我们,也许同瑞德一样,明白很多人生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明明知道加班到深夜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但看了看银行卡的余额,想了想除了这份工作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还是选择咬咬牙坚持吧。

明明特别想任性裸辞,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甩在老板桌上,但想了想为了自己房贷还在努力奋斗父母,远方还是先算了吧。

难道梦想、理想,在成人世界里,就真的这么没用吗?难道我们的一生,就要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下活过了吗?

直到看到最后的瑞德,我想,被成人世界“制度化”的我们,也一定有拥抱幸福的机会。

面对想去的远方,无论什么年纪,我们依然可以去。

面对总压榨自己的领导,也可以大声说不。

面对停不下来的房价与房租,或许我们可以换一套房子。

生活的方式有千万种,没有谁规定,只有一条才能通向幸福的终点。

只要我们没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一切就都还来得及。

就算此刻的你被工作、房贷房租、亦或是感情、家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就算此刻的你觉得自己曾经的棱角已经被成人世界磨得七七八八所剩无几。

就算这样的你依然距离自己梦想中的生活还差的十万八千里。

但只要你还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你就不会被成人世界的规则所捆绑,你想要的未来就一定会来。

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也许你还可以再往前走一点。

再往前一点,也许就能抵达你所希望的远方。

03 人生的救赎——自由

影片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那就是男主角——安迪。

一个自始至终,都未曾放弃对自我和自由追寻的人,哪怕他面对的是牢房中臭名远昭的“三姐妹”,或是自私自利的典狱长。

最初,他以自己的学识换得了朋友与自己可以在完工后在屋顶喝啤酒的机会。

“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感觉自己又自由了,就像在修着自己家的屋顶一样。”

后来,他将偶然发现的唱片,在整个肖申克监狱里播放。

“歌声直上云端,飘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超越了所有囚徒的灰色梦想,宛如美丽的小鸟,飞进了我们的牢房,瓦解了这冷酷的高墙,就在这短暂的一瞬间,肖申克监狱的所有囚徒仿佛重获自由。”

再后来,他拼命给参议院写信,试图在监狱中建立一个图书馆。

从一周一封的频率到一周两封,参议院终于答应拨款给肖申克修建图书馆。

难道安迪真的是非要一间图书馆不可吗?

其实不是,他只是想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像个自由人一样生活。

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刻,他都在为自己争取感受自由的机会。

而最后,在难以想象有多臭的下水道中爬了将近500米后,他走向了自由。

其实生活说白了只有两种选择 —— 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妻子的出轨和律师的陷害已经浪费了安迪半生时光,但这一生中,他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唯一对不起的,就是他已经失去的一半人生。

但是,这二十年的时光也只是禁锢了他的身体,却从没能封杀他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对自由的坚持,是安迪能在重重压力之下依然不放弃好好生活的动力。

处在逆境之中,放弃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但坚持才是最酷也最值得的事情。

如果没有那把小锤子,如果没有二十年如一日的凿墙,如果没有对自由的渴望,也许安迪会在肖申克的围墙之内,直到终老。

而因安迪对生活重燃希望的瑞德,也许会成为另一个布鲁克斯。

那么最后,安迪与瑞德在海边自由相拥的一幕,也将不复存在。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鲁迅

自由从不单单指身体或行为,更重要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

就像儿时上课开小差一般,我们坐在教室里,思绪却早早就飞到了校门外某个小店的烧烤摊。

也许此时的我们早已自顾自的画地为牢,又或者在各种制度下苦苦挣扎。

但倘若对生活还抱有希望,还不想对眼前的生活妥协,那我们可以坚持选择不被“制度化”。

坚持的过程也许会格外艰难,但心灵和身体都是属于自己的。

只要坚持,总有一天,我们终将会打破生活的枷锁,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