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长安观察”
上周末,微博上演了一场流量大战。
7月16日,一篇名为《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众自称“老阿姨”“老叔叔”的大龄杰伦粉丝纷纷打开微博“被迫营业”,从零开始学习“打榜”“做数据”等技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日上午8点,周杰伦在微博超话中从17位冲到第2位。再历经16小时激战,周杰伦超话终于超过长年霸榜的蔡徐坤,成为第一。
周董赢得“打榜大战”,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毕竟,作为有不少优质作品傍身、承载着80后90后集体青春回忆的周杰伦,远比那些名字四处翻飞却鲜有作品可陈的所谓“顶流”,更值得这样一场胜利。
不过,透过这场榜单之争,也让人看出流量之虚妄。
先看两位明星,一位干脆连微博都没有开通,另一位则是流量明星的典型代表。去年8月,蔡徐坤在微博上发布新歌,仅十几天后便获得了超过一亿次转发,相当于每3名微博用户中,就有1人转发其微博;今年上半年,承包了2018年微博转发量TOP10榜单的蔡徐坤,被央媒揭露有大量粉丝用流量明星应援类APP“星缘”为其“抡博”刷量。
再看两方粉丝,一方是训练有素、组织有序、严阵以待,誓言要“让那个所谓的前辈家看看谁才是真真的顶流”;另一方则是完全不同的画风:业余中老年选手们“无组织无纪律”,纯凭自发参与,许多人还沉浸在刚刚学会“打榜”的兴奋感中。
流量与战备对比如此之鲜明,这位“顶流”仍在短短几天内遭遇了“滑铁卢”,这确实见证了周杰伦的号召力,同样也证明了一个赤裸的道理:数据纯人造,根本不靠谱。成也数据者,极容易败也数据。
早有文化学者指出,每一个媒介奇观的背后都是娱乐经济。巨大的明星流量身后,往往也隐藏着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一门充满利益诱惑的生意。以极端情况而论,如果一位无作品、无特点的普通人在刷量上大肆投入,恐怕也可以分分钟成为某些人引以为傲的“顶流”。此番,周杰伦未发任何新作品,甚至未有任何新动态,便获得了前所未有流量支持,这本身也证明了以流量衡量一切的错误之深。
诚然,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流量数据确实可以作为明星是否受欢迎、作品是否有热度的参考之一。但如果唯流量、唯数据,如果让商业逻辑战胜一切,那么无疑就是一种跑偏,是在形成错误的“风向标”。流量明星及其作品备受追捧,实力派、好作品却默默无闻,长此以往,必然催生演艺圈的逆淘汰现象,让优秀的演员与作品皆日渐稀少。
周杰伦及其粉丝赢了么?恐怕并没有。他们与蔡徐坤一较高下,其实是对流量逻辑的一种服从。本来置身事外的群体,毅然决然地加入大战,这正是一种警示:愈演愈烈的流量逻辑面前,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淡然处之。正如许多人担忧的那样:如果周杰伦也要靠数据来证明自己,那么王力宏、张惠妹以及“四大天王们”,是否都需要加入这局游戏?
在“流量为王”的廉价流行文化面前,除了平台策略以及流量本身,所有人都会是输家。撇开流量泡沫、选择优质实力,应该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罗永浩吐槽周杰伦脑残粉:烂歌词非说有文化
罗永浩微博评论区
@罗永浩 发微博吐槽脑残粉,周杰伦的那些烂歌词非说有文化,不喜欢“双节棍”就说你老了。
人民日报评周杰伦粉丝打榜:音乐品格终由时间检验
“夕阳红”打榜团前赴后继,送周杰伦上了微博超话榜首。中老年歌迷用一次行为艺术解构了数据与热度:流量不等于流行,榜单在网上更在心上,音乐品格终究由时间检验。过去的经典会过去,未来的流行还会来,老歌迷有自己的倔强,也希望:今天的中国音乐,有足够精彩供明日回响。
相关报道:周杰伦,你过气了
来源:微信公号“李月亮”
0 1
这几天,网上有个又好玩又好笑又让人百感交集的事。
起因是有位网友发了这么个贴子:
此帖一出,周杰伦粉丝坐不住了。
此前,他们是一群老老实实的传统粉,偶像出专辑就去买专辑,开演唱会就去听演唱会。
他们从未想过要去什么“微博超话”给偶像刷排名,或者帮他转发微博,让他数据破万。
但是忽然之间,他们发现曾经“封了神”的偶像,居然因为数据差,被质疑被嫌弃了。
这谁受得了。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帮周杰伦做数据”战役打响了。
那些早已隐居江湖的杰粉被迫营业,自发组织起来,纷纷学习新时代怎么给偶像冲排名。
几番苦学,加几轮苦战之后,周杰伦微博超话从根本没上榜,直接冲到了第二名。
第一名的粉丝极其强悍,动用各种手段,无数小号上阵,宣称势必要守住第一,让过气歌手看看他家小主有多不好惹。
这边新生代意气风发,那边老杰粉也不甘示弱。
虽然无组织无纪律,对打榜也相当生疏,但他们的心是火热的。
边上班边打榜、边做饭边打榜、边带娃边打榜……
最后,终于,周杰伦成功登顶!
很多人说,看到周杰伦占领封面那一刻,瞬间一股热泪涌入眼眶。
因为很不容易。
因为捍卫了青春。
更因为,证明了真正的实力永远大于虚无的流量。
我弟弟说,他曾经和宿舍同学在KTV,一口气唱了周杰伦的58首歌,7个同学,全部从头唱到尾。
这才是真正的国民度吧。
而那些所谓流量明星的作品,又到底有多少人听过?有多少流传度?
有一个杰伦粉说得特别好:
0 2
决定一个歌手红不红、好不好的,是他在多少人心里,留下了多深的印记。
而这,可能跟某个榜单的排名、某条微博的转发量毫无关系。
榜单、热搜、流量都是一时的,才华才能被人铭记。
有人说,这次杰粉大作战,是一次嘲讽数据的行为艺术。
他们用事实证明了,什么流量,什么数据,什么“控评”“打榜”“反黑”“投票”“KPI”,都敌不过一个明星的真实实力,敌不过那一首首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
那些不去做数据的实力派,分分钟可以从榜外冲到第一名。
真是扬眉吐气啊。
这世界,有时候真的太畸形了。
明星需要拼命买粉丝、买热搜、刷数据,才能证明你有流量,有流量你才能接到好代言、好剧本、大制作,然后更红,赚更多。
所以,很多明星根本没本事,也无心练本事,只是花大量精力和资金去冲那些毫无意义的榜单。
而当这些花拳绣腿的流量明星占据了大众视线和社会资源,那些真正有实力的明星,就渐渐坠落了。
这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都懂这个道理,所以都对刷数据深恶痛绝。
0 3
其实,“让数据说话”本身没问题,但我们需要的是真实数据,而不是搞一堆弄虚作假、表面现象、华而不实的数据。
遗憾的是,“假像干扰一切”几乎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实打实出好作品的明星,往往打不过会炒作、会打榜、会抢版面的。
在单位老老实实干活的员工,往往打不过能说会道、围着领导转的。
医院里只会治病的医生,往往打不过会宣讲、会标榜、会做假论文的。
……
那些不怎么说话、只会苦干实干的人,常常打不过巧嘴招摇、会做表面文章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就很像不会打榜的周杰伦。
她一生潜心研究,为世界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却连个院士都没评上。
同事们评价她 “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为人低调,而且是长期低调”。
她自己说“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心思也没时间想别的。”
一个不会宣扬和标榜自己的人,通常就会与名利擦身而过。
人民日报曾经犀利发问: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人,落选院士。
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
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0 4
好在,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少数人可以定论的。
屠呦呦晚年,用无可辩驳的科研成果,为自己迎来了全国、全世界的认可。
她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医学奖。
BBC发起的“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科学家篇”中,屠呦呦和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并肩入围,她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唯一的亚洲人。
盛誉至此,是不是院士,对她来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0 5
上个月我去拜访一个师姐。
她是大学老师,教学水平很高,很受学生欢迎,每节课都爆满。
但和屠呦呦一样,她耿直、实在、不喜欢玩虚的,所以快五十了,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讲师。
当年和她一起入职的同事,都一步步升职加薪,成了副教授、教授、副院长、院长。
比她年轻十几岁的老师,也靠着各种手段,挂上了副教授。
她眼睁睁看着,心里也不是滋味。
但她就是不会去讨好领导,去拉帮结派,去曲意逢迎,去自我宣扬。
于是她就只能原地踏步。
当然,讲课她从不懈怠,因为要“对得起学生”。
直到去年,有调研组去她们学校考察,校长放着很多教授、优秀教师的课不选,专门让领导们去听她的课。
结果,另一个校长对她的课大为赞赏,直接把她挖走了,委以重任,薪水翻倍。
上次见面她说起这些事,我也是觉得大快人心。
这世界,总是有很多虚假怪现状。
常常,你吭哧吭哧干半天,不如人家巧言堂皇说几句。
有实力的,不如会表现的。
最后,钱和好处,都被他们拿走了。
这听起来很让人沮丧。
但是,我们也真不必太悲观。
因为那些真正能干的人,也常会得到命运意外的礼物。
0 6
这段时间我发新书,幸得大家支持,卖得挺不错。
正窃喜,出版社的小伙伴甩过来一位网红的新书链接,说:这本书预售销量是咱们的十倍。
我一惊:啊?
她说,不只我们哦,那谁和那谁(两个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跟他比也差远了。
我更惊:啊!
她叹口气说:你看看他的文字,高中生作文……
我大概扫了一下,果然。
那他怎么卖这么好的?
宣传,炒作,煽情绪,各种手段,人家会弄……当然,这种书也留不下,一阵风就过去了,作者自己割一茬韭菜赚一笔钱而已。
我很汗颜。
我这种不掌握任何手段,只会闷头写文的人,好像确实没办法跟人家拼销量。
尽管我是职业写书的,人家是随便玩票的。
后来我跟一个作家同行讲这件事。
她向我发出灵魂之问:二选一的话,你是希望写一本糖水书、赚一大笔走人,还是提供真正有思想的文字,拿一点点钱?
我挣扎了半天,说还是后者吧。
虽然赚一大笔很诱惑,但空手拿人钱,总觉得心里不安。
0 7
《一代宗师》里说,人这辈子,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里子。
或者说,有人数据好看,有人作品好看。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作品好看的人,数据也好看。
可惜现实里往往不是如此。
世上有太多这样的“实力派”:活干得好,但不会宣扬,不会玩套路,不会弄虚作假,不会表面现象,不会自我标榜,就只会认认真真地做事,把自己最大的劲儿使出来,最好的本事交出来,放在那里,给大家用。
他们贡献得最多,得到的却很少。
舞台上没有他们的声音。
名利簿上也不会记他们一笔。
看着那些玩得溜的人光鲜亮丽,他们心里也难免泛起一点委屈。
有时候也忍不住想去争一争,但终归还是学不会浮夸,玩不转套路,做不到左右逢迎。
太累。
最后不得不退下来,怀着委屈,继续默默做事。
不公平吗?
是。也不是。
因为从短期和表面看,确实是老实人吃哑巴亏。
但从长远和内里看,则完全不然。
首先,你干活拿钱,踏实心安。你提供的是超值的价值,夜深人静想起来,不心虚,站在人群里,腰板也直。
其次,到了必须“动真格的”的时候,你不会输。你的积累,你的付出,你的信誉,会在最关键的时刻,为你赢得超值回报。
所以,如果“面子”“里子”只能二选一的话,我还是希望能活成里子。
因为做人,实力永远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