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外逃 制造业外迁?党媒:中国稳坐钓鱼台

对世界而言,相较于一些人热衷于冲击全球产业链的生乱添变行为,来自中国这种代表和平合作力量的“稳的因素”更显弥足珍贵

中美经贸摩擦持续一年多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备受世界关注。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的良好态势,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因素。有国际舆论评价称:“中国经济数据与市场预期相符,全球市场因此得到提振。”

但颇为可笑的是,强调美国加征关税导致中国经济受困的造势之音又被“复制、粘贴”出来。美国一些人生怕人们不能“误读”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于是起劲地声称中国经济放慢了速度,“我们正在从中国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关税,可能还有更多。这些关税由中国的货币贬值和倾销补贴支付,而不是由美国纳税人支付”,还虚构“美国对中国施加关税的措施,对那些想要离开中国前往非关税国家的众多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之说。就是那么几句话,他们反反复复说,没个够。

中国经济数据传递的关键信号是什么?国际社会普遍捕捉到一个“稳”字。世界经济增长呈放缓态势,贸易保护主义逆风颇劲,而中国经济还面临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三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压力。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及时采取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等逆周期调控措施,“六稳”工作卓有成效,增长、就业、物价等宏观经济指标均处于正常区间。

风险挑战不足惧,关键是认真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的信心,中国的战略定力,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矫健步履,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扎实行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增速6.3%,消费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物价总体保持稳定,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这个成绩单,向世界讲述着活力和韧性的中国故事,也给世界带来利好信息。如同英国路透社报道所言:“令人鼓舞的中国上半年经济数据,缓解了市场对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

“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再平衡。”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布恩对中国之稳给予高度评价,代表了专业人士的普遍看法。中国第三产业增长和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3%和60.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5%、12.3%和12.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效应持续显现,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国内消费和制造业表现强劲。这也是中国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原因所在。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密切联动关系。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9%,对欧盟、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增速都维持平稳,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7.2%。目前,中国制造业已基本放开,现代服务业准入限制持续减少,金融业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大力推动经贸谈判等五大举措。通过不断扩大开放,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不断提升,这有利于世界经济共同增长,也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对世界而言,相较于一些人热衷于冲击全球产业链的生乱添变行为,相较于一些人日复一日叨念让外国企业撤离中国的毫无现实感的幻觉,来自中国这种代表和平合作力量的“稳的因素”更显弥足珍贵。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历程中取得长足发展,并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上升。联合国副秘书长奥尔加·阿尔加耶罗瓦日前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越来越多,这将为各方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澳大利亚高校研究报告强调,应重视与中国经济接触所带来的机遇;依托中国华为公司的技术支持,摩纳哥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5G全覆盖的国家……从贸易、投资到技术,中国正在为世界发展贡献越来越多的正能量。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不是任何人的任何鼓噪能够否定的。

放眼未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大势清晰可见,中国同全球伙伴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前景值得期许。


中国制造业外迁?发改委:规模不大,总体可控

7月16日上午,发改委召开7月份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有记者询问,由于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了外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

孟玮表示,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到了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企业到国外设厂经营的情况,我们认为是正常现象。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中国制造业外迁的规模并不大,而且是以中低端的企业为主,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总体可控。

孟玮 图自中国网

以下是问答实录:

记者:最近有一种声音称,由于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了外迁,我想问一下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如何回应?谢谢。

发改委新闻发言人 孟玮:我们也注意到,近期在媒体上出现了有关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外迁的报道,个别甚至抛出了“唱衰”中国制造业的论调。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规模庞大、门类齐全,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为各国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到了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企业到国外设厂经营的情况,我们认为是正常现象,对这一现象,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有的企业是考虑要素价格变化情况,向劳动力以及环保等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去转移。有的企业是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主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企业是为了规避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但是要说明的是,企业外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包括运营成本、产业工人、供应链配套以及交通运输乃至制造业文化等等因素的影响。这两年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已经外迁的企业因为水土不服纷纷回流到了国内。在最近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不少来自东莞的制鞋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关闭了他们在东南亚的工厂,回到了国内发展。

所以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中国制造业外迁的规模并不大,而且是以中低端的企业为主,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总体可控。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继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要发挥好我国产业体系、国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将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也就是要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释放内需市场的潜力;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对制造业发展的吸引力。

我们相信,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绝大多数企业会继续留在中国深耕发展,也会有更多的企业来中国投资兴业,谋求新的更大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