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发币的事情大家想必都听说了吧。
为了照顾一些断网同学,咱们言简意赅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物种:Facebook 旗下全球数字加密货币Libra。
白皮书、区块链,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之前疯狂的虚拟空气币。但“浓眉大眼”的Facebook肯定不能干这种坑散户的事儿,联合多方巨头(比如Uber、eBay、PayPal、万事达、VISA等等几十家协会成员)发布的Libra,本质上是一种对标法定货币的稳定币。简单来说,Facebook 每发行一枚 Libra,就需要往自己协会的银行里存入 1 美元或者等值的其他货币。
那么,Libra到底有什么用呢?一是可以以超低汇率进行不同法定货币的兑换,还有一个就是直接在联盟所属的企业内消费使用。比如打个Uber,上eBay买个东西,都可以直接用Libra付钱。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一个虚拟货币版的支付宝or微信支付?其实也可以这么理解。只不过,用的是Facebook自己“印”的钱。
面对这一新物种,曾经将虚拟币视为“骗子”的搜狗CEO王小川都倒戈了,称中国的移动支付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在Libra相比太缺乏想象力,没有真正革自己的命。
不过,大众对于Libra的期待都是建立在理想状况之下,非央行体系的稳定币真正想要推行起来,或许并没有互联网大佬和比特币庄家想象中那么美好。
全球化的野望,与Libra的难题
Libra出现之后,马化腾就迅速表示,技术都很成熟,并不难,就看监管是否允许而已。
这个时不时就会出现在QQ群生日转发送Q币的男人,最懂代币的隐形门槛。
区块链凭借其不可篡改性,成为数字货币最佳的技术选择。那么,它的技术体系是怎样的呢?从记账权分配的角度来看,区块链又可以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
其中,公有链指的是任何人都有资格获得记账权的区块链,比如比特币。联盟链指的是若干个相互信任的节点组成一个同盟,共同担任记账职责。而私有链的记账权则完全属于单一个体。
显然,Libra就采用的是联盟链架构,目前白皮书上已经有29家合作机构,分布在投资机构、区块链、社交媒体、通讯公司、电子商务、共享出行、非营利组织、音乐、旅行、支付等多个领域。
而白皮书显示,Libra目标是成为全球金融的基础架构,支撑全球数十亿人的交易量。
数字货币交易+全球金融网络,背后的想象空间自然就是跨境支付了。具体到Libra blockchain,靠的也是“轮毂-轮轴”(hub-and-spoke)模式来实现的。
简单来说,用户可以在国内通过销售终端、在线接口等方式(即轮轴),将本国的法定货币兑换为数字货币并储存在Libra的钱包中,然后通过安全网络(即轮毂)跨境传输到海外收款人的钱包,并以相同方式兑换为当地的法定货币。
到这里为止,一切都不算特别新鲜。
区块链公司cashapp早就这么做了,国家背书的央行数字货币也相继尝试过,比如英格兰银行、荷兰银行分别发布了数字货币白皮书,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数字货币的同时,本国央行就会回收相同数额的纸币。
而Facebook的独特野心是,想发明一个自己的币种,而矛盾恰恰也容易在这里发生。
稳定币的金融业务,无法被纳入监管网络,黑客攻击和诈骗活动时有发生,导致消费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点对点交易模式且跨境转移极为便利的数字货币,还成为逃税、漏税活动的重要通道;甚至还为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违法的跨境资金活动创造了便利。
许多跨境结算体系,都曾经遭到不少国家的明令禁止。比如越南和尼泊尔就对外国游客的境外移动支付采取了刑事监控手段,以避免外汇和税收的流失。
在监管红线上反复试探的Libra,真的有可能冲破这层无形之壁吗?
Libra全球化需要跨越的“三重门”
目前来看,Libra想要全球化,至少会遇到以下三重矛盾。
第一重: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精神VS中心化的现实世界
正如前文所说,Libra的目标是支撑全球数十亿人的线上交易,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广泛的金融联盟。但这种庞大的基础设施,却会在以国家行为体的现实世界中碰壁,遭到中心化货币的抵制,其中就包括一些法定数字货币。
即使是在一些法定货币稳定性不足的国家和地区,比如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高通胀国家,或是尼泊尔、越南等第三世界国家,Facebook的加密货币想要“越俎代庖”,都很难轻易获得授权。
Libra的计划刚刚发布,美国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Waters就要求Facebook在国内和监管机构审查前停止发行稳定币。
而只能作为“局域网”存在,Libra的想象空间和实用性自然也会大幅缩水。
第二重:法币的公共金融属性与Facebook的商业属性
我们知道,法定货币的流通会产生利差,小到公立银行的2%活期利率,大到P2P动辄50%的高杠杆利率,利息对金融服务机构和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可大可小的财富。而以往的稳定币发行商,会将锚定的法定币利息直接收入囊中,并不会跟自己的客户分享。
打个比方,如果你预存100万购买了一亿Q币,你的100万现金会在腾讯的账户上自动生息,但你的Q币账户却并不会再多长出一毛钱,只会因为买皮肤变得越来越少。
事情如果发生在Facebook上会怎么样呢?作为一个独立币种,Facebook至少可以从美联储拿到2.35%的保底利息,如果要分享给钱包用户,技术上如何操作,商业损失如何补全?如果Facebook选择像其他稳定币玩家一样拒绝向用户兑付这笔收益,是否做好了被用户吐槽和抛弃的准备?这些目前都是未知数。
第三重:铸币的信用背书与Facebook的隐私困境
几乎所有法定货币,都是以本国政府的信用背书来保持货币的稳定性,央行也抱有对法定货币(包括数字版)的监管权力,建立类似于存款保险制度的风控机制。
由于数字货币体系的服务是以网络为依托展开的,因此监管也会从侧重于中介,而转变为更侧重基于活动的监管(activity-based regulation)。这就导致用户的身份信息、交易活动等所有信息都会向Facebook开放。
此前也有报道指出,Facebook“计划提供比大多数加密货币更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欺诈检测。”
但在过去的一年中,Facebook没少因为隐私信息泄露问题而遭到用户和业界指责,以及监管部门的调查。在隐私风暴“余音未渺”之际,还没能重新获得用户信任,就想推出自己的货币,只能祝福它的26亿生态用户都是真爱吧。
总而言之,在上述三重壁垒的阻挡之下,Facebook想要用Libra 对标和兑付法币、服务与资产,成为独立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的数字中央银行,恐怕道阻且长。
成为 “蜜罐”:
Facebook可能需要一场cosplay
币圈的装逼圣经,一定少不了1976年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书中提到的防范“政府控制发行货币的权力”,也成为虚拟货币世界的“政治正确”。
Facebook的Libra能实现这个“货币乌托邦”吗?目前看来,它是有这个想法的。
Libra没有像其他稳定币一样选择一比一锚定美元,而是锚定了“一篮子货币”,同时将注册地选在了著名的中立国瑞士。显然,Facebook怀揣着一颗“走向世界”的梦想。
但目前的问题是,目前全球货币市场没远没能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自由化,其它国家的货币很难与美元的国际地位抗衡。即使是“一篮子货币”,依然不具备美元的信用值。
所以,前有美元一家独大,后有美联储虎视眈眈。Facebook想要冲破国家的壁垒,这条路恐怕还很漫长。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数字货币的“蜜罐效应”,也许会成为Facebook冲击国家法币的缓冲地带。
在IT世界中,蜜罐指的是一个满是漏洞的假服务器,很容易被攻击者所发现。在攻击者对蜜罐服务器进行攻击的同时,就可以借此分析其行为和套路,比如获取攻击者的IP,进行针对性的拦击阻断,从而更加稳定和巩固真实服务器的防护能力。
前面我们提到,数字货币游离于本国货币体系之外的跨境支付活动,一直在给监管带来挑战,特别是在反洗钱/反恐融资、消费者保护、税收和资本管制等方面。
从这个角度看,Libra更大的可能性和出路,就是变成一个各国政府的货币“蜜罐”。对于正在探索货币数字化、打击违规金融活动的政府,提供一些有利的经验与工具。
此前,FinCEN就曾向政府提供过涉嫌与恐怖主义有关的汇款交易分析,发现它平均每笔不到600美元。
那么,规模上更为宏大的Facebook,之于政府的“蜜罐”价值显然更大了。比如通过Facebook的加密货币,了解用户如何转账,追踪和监控数字交易,引诱一些试图逃避国家中介监管的金融行为。
这能不能帮助它与政府达成微妙的平衡和共赢,为自己的数字货币争取自由竞争的空间呢?结果还是很令人期待的。
不管Libra未来将以怎样的形式发展,至少Facebook已经踹开了国家法定货币的临门一脚,无论是区块链产业还是全球金融体系,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至于多少人会通过Libra来消费和生活,又会给世界互联网格局带来哪些影响,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毕竟Facebook还在法外之地。
我只能捏好手里的Q币,在王者峡谷里继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