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俄联手干这件大事,美国网友开始围攻蓬佩奥

确认过眼神,中国找到了北极地区合作“同路人”。

6月5日,中俄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共同签署联合声明,其中提到,推动中俄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

两天之后(6月7日),声明内容得到具体落实:中俄三家公司与丝路基金签署协议,成立北极海运公司。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中俄稳步推进北极地区合作的同时,本是局外人的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却因此前就北极问题的一系列鲁莽言行,遭到美国网友甚至全球网友的“围攻”……

这一合作到底有多重磅?

“中俄签署北极海运公司合作协议”。6月7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远海运集团)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这一消息。



▲中远海运集团网站截图

仅从协议签署各方,便不难看出这一协议的分量:除了中远海运集团外,签署协议的还有俄罗斯最大的私营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俄罗斯现代商船公共股份公司以及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根据四方协议,各方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为俄罗斯联邦北极区向亚太区运输提供联合开发、融资和实施的全年物流安排,并组织亚洲和西欧之间通过北极航道的货物运输。”文章称。


这一合作到底有多重磅?

美国《海事主管》杂志在6月8日的报道中,以具体数据作出回答:现代商船公共股份公司的船队有146艘船只,总载重量超过1280万吨;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为俄罗斯和全世界的大型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提供服务。

此外,文章还援引俄总统普京的话表示:“能源是俄中互动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发展领域之一。”

毫不意外,不少媒体也将此次合作看做中俄两国领导人会晤的重要成果之一。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8日称,北极海运公司的成立,正是对此前中俄联合声明的积极响应。


▲《联合早报》报道截图

而早在四方协议签署前,英国广播公司(BBC)便预测称,中俄双方着重讨论大型经济项目方面的合作,而建立北极航道等亦成公众焦点。

谈及此番中俄北极合作的重要性,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霞告诉小锐,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北极航道意义很大。

“对于俄罗斯来说,有利于其石油天然气出口;对中国来说,肯定是多一个天然气进口渠道,中国的能源安全多了一层保障。”她说。

蓬佩奥缘何“躺枪”?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一边中俄签署协议、深化北极地区合作引各方关注;大洋彼岸的那一边,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却正在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网友围攻。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蓬佩奥犯了众怒?

事情起因确实与中俄在北极地区的活动有着一定的关联。

也许你还记得,过去几个月来,蓬佩奥曾在多个场合频频就北极事务语出惊人,更屡屡对中俄甚至一众盟友正常参与北极事务指手画脚——而在美国网友看来,此番中俄在北极事务合作上展现的团结与高效,无异于对蓬佩奥此前一味挑唆、极度傲慢言行的一次“打脸”。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5月6日北极理事会部长会议上的一席发言,当时的蓬佩奥可谓一口气“得罪”了中、俄、加、欧……

传统盟友加拿大首当其冲:英国《卫报》5月7日报道称,蓬佩奥在那次高调的演讲中表示,加拿大对于“西北航道”的主权是“不合法”的。

同时,蓬佩奥还无端指责中俄——英国路透社当天也报道称,蓬佩奥说俄罗斯在北极“咄咄逼人”,而中国在北极的活动也需要关注。

但更令人惊愕的,还有蓬佩奥及其代表的美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等重要议题的回避和傲慢——会上蓬佩奥不仅拒绝承认气候变暖问题,甚至将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冰减少称为“贸易新机遇”。

也正是那次会议,让蓬佩奥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黑粉”。而此次中俄北极合作的加强,也自然令不少外国网友第一时间想起了蓬佩奥——






面对美国抹黑,普京这样回应

“巧合”的是,就在中俄探讨北极合作的同时,美国国防部于6月6日悄然发布新版《北极战略报告》。



▲美国国防部网站截图

据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站称,这份最新报告与蓬佩奥上个月在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的发言保持了高度一致,重点强调北极已进入“战略竞争时代”,并称俄罗斯和中国在北极地区展开活动已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

挪威北极新闻网站则在6月7日报道中特别指出,相比美国过去的北极文件很少提及中国,新版报告特别关注了中国的活动。

对此,孙霞对小锐表示,美国所做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主要关于经济和能源开发,没有涉及军事或地缘政治层面。

而普京在6月7日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的一番话,也印证了上述判断。

“我们不会与中国建立军事联盟……我们不针对任何人。”普京说。

这一说法,也与中国官方多次公开表态相一致——

如5月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耿爽就曾这样大方表达中国立场:“中国不会越位介入完全属于北极国家之间的事务。但在北极跨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也不会缺位,可以并且愿意发挥建设性作用。”



▲耿爽

在孙霞看来,各国在北极地区虽然有分歧,但合作仍然是主流。

“像美国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妥当的,在国际上也不是主流趋势。”她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