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华为之后 美国又盯上了另一家中国科技巨头(组图)

继华为之后,美国又盯上了另一家中国科技巨头。

5 月20 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含沙射影警告大疆:

“中国产无人机可能正将敏感数据传送回国内制造商,这种做法会对美国机构的信息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据CNN报道,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接近80%的无人机都来自中国大疆。

CNN报道截图

对此,大疆的回应,有理有据,硬气十足:

大疆创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我们技术的安全性已经在全球得到反复验证,其中也包括美国政府和美国领先企业的独立验证……

当用户使用DJI大疆创新的无人机或其他技术产品时,所生产、存储和传输的数据都完全由用户掌握……

大疆回应美国警告

其他无人机品牌难以在短时间复制和替代大疆的核心技术。这是它最大的底气。

目前,全球任何一家无人机公司,都很难绕开大疆。

从飞行器、航空、宇宙航行到B64类,大疆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4600件。在国际专利申请上,大疆科技全球排名第29。

2017年,大疆打下全球市场80%以上份额,进一步坐稳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王座。其生产的无人机,从能拆开的每一个零部件到底层代码,都是大疆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样的成绩,这样的体量,对于美国这一极为重视航空科技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大疆,这家科技巨头,把产品卖往一百多个国度,在全球7 个国家拥有17 间办公室。其员工已超过12000 人,平均年龄仅仅为27岁。

大疆创始人汪滔,也是在这么年轻的时候离开香港,一脚踏进了深圳的热土。在深南大道与香蜜湖交叉的地方,一间不足20平米的仓库里,汪滔创办了大疆。

那时他26岁,还没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却已经在“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崭露头角,直接拿下了香港地区第一名、亚太地区第三名。

得冠军的背后,要有非常强大的欲望,汪滔说,他在大赛里学会这个道理,把它更好地用在后面的创业上。

当时,汪滔不顾导师一开始的劝阻,把直升机飞行器自主悬停技术,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课题。这个初生牛犊,一头扎进了近乎空白的领域。

没想到毕业演示时,飞机模型摔了下来,课题得了一个很差的分数。

汪滔不服气,几个月没去学校,一个人呆在深圳,没日没夜地干。

不久之后,大疆从车公庙仓库搬到了更加偏僻的三居室民宅。一起创业的两个同学,一个留学,一个工作,原班人马只剩下汪滔一个。

溃不成军的汪滔不得不开始招人。好不容易应聘的来了,门一开,看是小作坊,掉头就走。

最后被逼急了,汪滔从社会上找来四个没有任何飞行器经验的员工,手把手地教,一有想法就给他们打电话,哪怕是在大半夜,也照打不误。

为此,有的人会在下班后将手机放在铁盒子里,这样别人打电话就不是没人接听,而是无法接通。而有的人则直接选择关机。

汪滔近乎孤军奋战。

好在,那次毕业演示的失败,让机器人研究权威李泽湘教授关注到了这个毛小孩。李教授引荐汪滔成为自己的研究生,还支持汪滔旷课创业。

大疆初创那几年,有时碰到资金问题,李泽湘会伸出援手。

当时大疆不存在什么商业模式,就是做产品,然后在诸如“我爱模型”这样国内国外的航模爱好者论坛里兜售。在两年多时间里,大疆就这样以小作坊的方式运转。

因为当时很多东西是没办法量化的,工具也比较粗糙,力度做不到非常精确,只能靠手来感受。对一颗螺丝拧的松紧程度,汪滔都有严格的要求。

他告诉员工,要用几个手指头拧到什么样的感觉为止。

汪滔甚至要求员工写时报,汇报自己每小时都干了什么。他曾对外坦白说,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与其他人交流时会造成很多摩擦。

创业头几年,情况尤为严重。

当时,部分员工投靠到曾经洽谈的合作商,还有人开始偷偷将公司财物挂在网上出售,更有甚者离职后与内部员工里应外合卖大疆盗版飞控。

就在第一代产品都还没推出时,这批员工都纷纷选择了离开。

那段历史被汪滔称为——黎明前的黑暗。

除了挺过来,汪滔别无需选择。

事实上,在创业之初,像无人机这种门槛高却没有太多市场的蓝海领域,做好了是个巨大的机会,做不好就是个巨大的坟墓。

汪滔选择了技术研发这条最难走的路,也因此几度陷入困境。

有时候太累了,他会走出那间位于莲花北村小区、被大疆当做公司办公室的民房,去小卖部买包5毛钱的“咪咪”吃。

最艰难的时候,大疆账上只有2万现金,汪滔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就此收手,要么勉力维持。他想赌一赌,试着出售最后一批设备。

“幸运的是,东西卖出去了,大疆活了下来”

到2008年时,大疆终于打磨出了能让无人机在空中自动悬停的飞控系统。

当时能够采用自主悬停技术的产品非常稀缺,一个单品就能卖到20万,钱很好赚。

甚至还有朋友鼓吹汪滔去做军品,因为那里钱更多。汪滔拒绝了,他知道这种好日子不会长久的,公司做大的希望会毁在这样的 easy money(快钱) 上。

后来,汪滔选择了完全看不到前景,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可以参考的领域,商业用途成品飞控。

这完全就是个冒险。但汪滔强调,我是做产品的人,我只想把产品做好,让更多人来使用。

在办公室门口,汪滔曾贴了一张议事须知,上面写着,不要强调困难,强调解决方案。

自2009年起,大疆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 2012年,大疆推出到全球首个航拍无人机,大获成功。

一家公司的目标受众从业余爱好者变成主流用户,而且它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这在科技行业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回顾大疆创业历程,汪滔还记得那份简单: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单纯,就是埋头苦干,一门心思做出卓越的产品,踏踏实实地创造社会价值。

在创业早期,汪滔已经立下了志,每个月宁肯只卖几十个产品,也要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他看得明白:一直以来,中国都缺少一个能够打动全世界的产品,只能靠性价比优势去获得市场。

他不愿意去做世界二、三流产品,靠便宜取胜。他觉得,便宜,是自己没本事,拿不出好货来。

汪滔想要改变。他说自己更想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路。除了对产品创新方面的追求外,汪滔也十分注重核心技术研发。大疆拥有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研发团队。一万多名员工中,其中一半以上是从事工程技术相关的工作。

在圈子里,汪滔曾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大意是森林里面发大水,最后只剩一只长颈鹿活着,那只长颈鹿就是他。

关于汪滔对产品和技术的执着,昔日的创业合伙人卢致辉曾评价:汪滔知道如何将东西做出来,而且知道怎么调用资源把对的事坚持做下去。他是那种为了搞清楚一个东西,从来不放弃的人,不管是多麻烦。

汪滔一直有个希望,希望通过大疆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让中国制造贴上高质量、高品位的标签。

不愿意走捷径的汪滔做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首创,让全世界开始追赶一家中国公司。

从2006年建立大疆,汪滔掌舵的大疆,默默无闻走过了大部分日子,没有过多包装,也没什么游说。

他甚至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过多提及时下火热的互联网概念。并非冥顽不化,而是在他看来,对一家科技公司而言,科研本身更为重要,而互联网仅仅只是个工具。

对此,他难以掩藏不屑——“套上互联网这层皮,感觉好像很高大上,但事情的本质还是掩盖不了。

比如一件产品还是没办法将欧美变成核心市场,当它在中国卖饱和后,跑到一个更落后的地方,在一个更没品位的地方卖出去。”

汪滔不仅要提高中国品味,还要向欧美国家输出中国品味。

作为公司创始人,汪滔觉得大疆和互联网营销没关系。他坚持,起码大疆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花什么功夫,哪怕公司会因此过的更加顺风顺水。

他并不想要这样的“聪明”。

虽然在外界眼中,大疆只是家无人机公司。但背靠着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深圳,也许从一开始,大疆就不满足于此。

谈到未来,他反而显得保守,喜欢说走一步算一步,说自己还要继续在这个产业里沉下心做一件技术攻坚的事情。

作为老板,汪滔还是那个强硬的人。在办公室门上,他写下,只带脑子,不带情绪。

公司里还放了一张他为自己准备的单人床。他还是习惯晚上去加班,一有想法便和员工沟通。

大疆内部一直坚持快速淘汰的工作模式,公司提倡员工加班,对于业绩较差的员工直接辞退。在大疆,玻璃心真的很难生存。

由于汪滔强势的个性,加之公司缺乏早期愿景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大疆成立之初时内部纷争不断,有些人认为他十分苛刻,在股权分配上很小气。以至于到 2009 年时,大疆创始团队的许多成员都离开了。彼时,汪滔才开始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

此后,为了改变员工对自己的看法,他开始克制自己的脾气,并大手笔地给员工奖励奔驰、宝马等豪车。

汪滔复盘过大疆的发展经历,他觉得,公司面临的瓶颈既不是市场也不是资金,甚至也不是技术,而是面对太多的发展机会,却缺少有能力把问题看清楚,想明白的人才,去将这些机会逐一变为现实。

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汪滔给出了答案:企业需要一批具有真知灼见和创新求真精神、做事靠谱的核心人才。但环顾四周却发现,这在当今中国却恰恰是稀缺资源。

汪滔直言,这个世界太笨了,笨得不可思议,不靠谱的人和事太多了,这个社会原来是这么愚蠢,包括很多很出名的人

这个目中无人的年轻人曾经放话,说他很欣赏史蒂夫·乔布斯的一些想法,但世上没有一个人是让他真正佩服的。

直到后来,汪滔极为少见地在朋友圈公开评价一位企业家。

他说,那个人的公司比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强十倍,也比苹果强。

他评价的是任正非和华为——“90年代中国还是一团糟的时候,任正非从做销售起家,最后可以把技术做得那么牛逼,团队管得那么好,而且他的方法论、价值观又不是为了钱。”

那是骄傲又聪明的年轻人,看到了老师,看到了强者,也看到了战友。

汪滔曾动情地说——“我们是中国人,也是中国公司,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目标,跟国家、跟中国人的命运是分不开的。”

如今,他还在这条路上,但他并不孤单。

在赚最快的钱和做最好的产品之间,以任正非、汪滔为代表的很多中国企业家像一个执拗的老工匠,默默地选择了后者。尽管这二三十年间,外面诱惑很大,但他们踏踏实实地将产品做到了世界级品质。

中美贸易之争,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高新技术之争、国家前途之争。

中国目前不缺人,人最多。也不缺钱,世界上所有角落的奢侈品,几乎都靠中国人来支撑。

中国人最缺的东西, 是理想、是情怀、是远见。一个人、一个企业看事情,是看十天、看十年还是看一百年,他做事情的出发点和要达到的目的,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美国的这场围堵中,我们制造业最粗糙的那根肋骨,会不会被深深刺中?

所以,我们绝不能指望华为一家企业,来完成中国高科技转型的全部任务,中国需要十个、百个、千个任正非。

如果有一天,当华为在这个国家不再一枝独秀,不再如此孤独地应战美国,中国才能真正算是一个有“根”的国度,才能真正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