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之父”去世,他弃文从理,拿下诺贝尔奖(组图)




高能物理理论巨人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于当地时间5月24日辞世,享年89岁。今天重发一篇发表于2017年11月5日的文章,以表我们对盖尔曼老爷子的追悼。

盖尔曼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但他与我们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还有一些联系,所以我们不妨就先从杨振宁讲起。

杨振宁虽是一位享誉物理界的科学家,但总会遭到某些人的质疑。

于是,一些文章为了让普罗大众更加理解杨先生的地位高远,便将同为物理大牛的霍金和盖尔曼当成了最佳的参照。

可如今,两位都已经离去。




霍金自不用说,家喻户晓的科学明星,他是许多人眼中权威的物理学家典范。

而盖尔曼,则常常先被冠以“拥有五个大脑的男人”、“两条腿的图书馆”、“夸克之父”、“力斗费曼”的名号,再说他对杨振宁何等毕恭毕敬。

最多提到的是,杨振宁80岁生日,他还专门不远万里飞来中国为其贺寿。


默里·盖尔曼

盖尔曼本人要知道这些文章对他的描述,真是不知道该是开心还是难过。

那些夸奖的名头倒可以一个不差照单全收,但他与杨振宁的友谊却是被误解了个透彻。

两人的友谊在20世纪便已经建立起来,盖尔曼80岁生日时,杨振宁也曾飞赴美国为其贺寿。

他可绝不是网文典故里,为杨振宁做陪衬的小角色。






盖尔曼出生在科学的春天,成长于物理学飞速发展的时代:

他由“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带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曾与爱因斯坦在同一屋檐下工作;在费米领导的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授课;与风趣的费曼针锋相对,成为战友和“敌人”;时而讥讽起波尔的丹麦话;时而调侃海森堡的古怪之处。

他本身也和这些让人艳羡的物理学家一样厉害,凭借对粒子物理学的贡献摘得196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盖尔曼获奖现场



他从那个量子力学鼎盛的时代走至今日,他身上仍能看见那个时期的辉煌。

默里·盖尔-曼*出生在纽约,并且有着一个比他大9岁的哥哥。

哥哥对这位新降生的弟弟非常喜爱,盖尔曼才三岁时,他就带着他拓展兴趣。

盖尔曼的广泛兴趣完全得益于他的哥哥:他们一起观察鸟类还有各种小动物、读历史、参观博物馆、学习各种语言。

*注:Murray Gell-Mann,他的姓名中间有连字符,这个连字符其实是默里的父亲发明的。据说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犹太移民,想在纽约出人头地,所以老爷子就给自己的名字中间添加了一个连字符。



能找到最年轻的盖尔曼

此时盖尔曼的能力已经展现了出来,他对很多知识的吸收能力实在惊人。

他被同龄的孩子们称作“两条腿的图书馆”,学习成绩更是异常优异。

因为对学校单调乏味的生活感到厌烦,于是他不断跳级,才15岁便考入了耶鲁大学。


他本打算选择考古或是语言作为专业,不过父亲却极力反对。

父亲认为考古或是语言都是不能养活自己的专业,希望他成为一个工程师。

不过尴尬的是,盖尔曼在一次能力测试中,被认定为“适合任何专业,除了工程专业”。

“贼心不死”的父亲只能退而求其次,让他选择了与之相近的物理专业。

事实上他的父亲非常喜欢物理学,特别是对爱因斯坦极为崇拜,经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学习广义相对论,尽管他从来没有真的弄懂过。




盖尔曼一开始接触了物理时,就认定物理学是非常乏味的。

幸运的是,在耶鲁大学读书时,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想法的物理学教授亨利·马耿诺。

马耿诺老师在研究上并不突出,但授课和启发学生上堪称一流,盖尔曼便是在马耿诺的课堂上被勾起了对物理的好奇。

待他接触到了量子力学,感受到了物理学的美感后,他彻底沉沦在了物理世界里。


耶鲁老校区庭院



由于天资聪慧,盖尔曼的学业压力几乎为零。

多余的时间里,他参加许多学术讨论会,了解了物理学家的工作,这让他逐渐兴起对科学发起挑战的欲望。

他的博士论文便是研究难度极高的大统一理论*,并且凭此获得了博士学位。

*注:希望能借由一个单一理论来解释数种不同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物理现象。







因为学生时期的优异成果,他被奥本海默推荐进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与父亲的偶像爱因斯坦在同一屋檐下工作。

翌年,他又成为了费米所领导的芝加哥大学核研究院的讲师,随后受聘于加州理工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一年后晋升正教授。

就是在这短时间内,20来岁的年轻科学家盖尔曼,因为他的粒子物理学研究,成为粒子物理学界的重要人物。


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

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地在变化的,从分子到原子,还有着更小的离子、电子。

但这远远不是终点,更加细微的粒子如轻子、质子、中子、介子电子等等,我们总能观测到更小的粒子。

而 随着基本粒子不断被发现,人们希望对他们做一番整理找到规律性,效仿当年门捷列夫的工作,为基本粒子找到一个“周期表”。



八重态的组成部分用绿色表示

盖尔曼所做的工作,正是为这些粒子们,找到它们的归属。

他先是提出了奇异数的概念,为不同的粒子赋予了不同的奇异数,以此分类粒子。

随后他在奇异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重法,八重法是指将八个粒子联合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状态,以此也可推演至十重法。

依照他所提出的思路,他预言了许多粒子的存在,其中也包括了无法被观测到的夸克粒子,他也因此被称为“夸克之父”、“20世纪的门捷列夫”。

可以说,盖尔曼的工作让粒子物理学迈进了全新的领域。



夸克基础模型

由于盖尔曼对粒子物理学的贡献,他摘下了196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奖励荣誉:

1959年、1966年、1967年和1968年先后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的丹尼·海涅曼奖;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颁发的E.U.劳伦斯(Lawrence)物理学奖;

费城富兰克林学院的富兰克林奖章以及美国科学院的J.J卡蒂(Carty)奖章;

他还被许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




盖尔曼在物理学上成果丰硕,但他也从未放下在历史、语言、自然科学上的兴趣爱好。

他到老都在四处奔跑,研究鸟类,他对物理学以外的学科研究常常让人惊叹。

也因为这样,他被认为是加州理工学院里最聪明的人。

当然,另一个人完全不认同这句话,那就是盖尔曼的宿敌——费曼。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

对于费曼有这么一句话形容他:费曼总以为自己是外星人,但其实他是地球人,冯.诺依曼总是伪装的像个地球人,但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外星人。

费曼总喜欢夸耀自己聪明,这几乎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尽管他确实聪明。

与之相同,盖尔曼也从不否认自己的聪明,也许同性相斥,两位自认聪明的人无意间成了“宿敌”。


盖尔曼与费曼



费曼与盖尔曼的交锋总是非常激烈,即使在公共场合也毫不掩饰。

有一次,霍金来到加州理工学院作学术访问,他正在听盖尔曼的讲座。

这时费曼也来了,盖尔曼便开始用单调乏味的语气读起了笔记。

十分钟后费曼起身离去,让霍金大吃一惊的是,全场似乎气氛一松,盖尔曼也开始用生动的语气说起他的研究。

事后霍金才知道,盖尔曼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交锋才故意示弱。






不过,恐怕费曼也是知趣而退,给足了霍金面子。

他们两参与的研讨会向来以残酷著称,盖尔曼从不放过他人提出的一点错误,喋喋不休地向你发问。

若是话题无聊到让他连错误都懒得提,那么他就会一脸无聊地在一旁看报纸。

而费曼会更直接,他一样不喜欢错误或草率的想法,先是当场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直接离去。

为此两人同时出席的会议,可不会平静如霍金参加的讲座一般。



除了观点争锋,两人为了展示自己才是全加州理工学院最聪明的人总是不留余力。

费曼的爱车上画满了费曼图,车牌上写上“量子”的单词,生怕别人认不出这是费曼,当然盖尔曼也差不多,他的车牌上写着“夸克”。

在费曼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出版后,盖尔曼对书中描写他的部分非常不满,逼着费曼改到他满意为止。

而在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一书中介绍费曼图的那段话,就不知道费曼是不是也插了一手了。






两人也在一起做过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他们有着一位共同的美国画家朋友。

有一次,这位画家正巧生日,他们两家人突发奇想想要送他一只孔雀。

于是费曼夫妇负责吸引画家的注意力,盖尔曼悄悄将孔雀放进了画家的卧室。

待画家回到卧室时,着实吓了一跳,那可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礼物!






很容易感觉到,两人虽为“宿敌”关系,但其实更像两个羁绊极深的密友。

费曼总是会往盖尔曼家中打电话,向盖尔曼的太太询问盖尔曼的日程。

若是得知盖尔曼在花园里干活,那费曼就能乐一整天。

但要是听闻盖尔曼在做研究,那要不了多久费曼就会出现在盖尔曼家中。

两人为了争论两人到底谁更聪明一直是“明争暗斗”。

直到1988年费曼撒手人寰,这才终止了战争,但盖尔曼也没想到,费曼还是留了一手,离世也不忘将他一军。

这是在2010年,纪念盖尔曼80周年的国际会议上,费尔曼的学生乔治·茨威格回顾过往,提到了一个秘密:

原来费曼曾于1977年提名盖尔曼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当时在场的盖尔曼顿时被震惊了。



外人看来,费曼的提名是两人莫逆的交情必然结果。

但盖尔曼与费曼的关系却也是复杂的,两人相互竞争,也相互帮助。

恰如盖尔曼的研究,将复杂粒子关系,用一个清晰易懂的方式分门别类。

也许在简单与复杂之间找到的平衡,确是自然规律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资料

杜正国. 盖尔曼和夸克模型[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04):27-28.

程民治. 盖尔曼——博学多才特立独行的物理学家[J]. 物理与工程,2005,(03):53-55+64.

王增年. 灵山观鸟——诺贝尔奖得主盖尔曼先生科学考察野生鸟纪事[J]. 中国花卉园艺,2002,(20):42-4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