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2018年底在访问北京时说:“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要重新定位。两国都在变,关键是要理解如何共存,和寻找新的外交模式,两国绝不能走向对抗升级。”反覆折冲的中美贸易争端终于走上摊牌对抗之路,中美关系正面临比基辛格的预测还要悲观的乱局。
美方的贸易谈判清单中,隐含着诸多“不平等条款”,包括要求中方限期减少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停止对先进制造业的补贴、阻止网络间谍活动进入美方商业网络、全面开放中国的服务业和农业。美方展现霸气,咄咄逼人,难怪有评论说,这无异是现代版《辛丑条约》。
从5月9日刘鹤低调率团赴美开展第11轮磋商的阵仗可知,这是一次做好最坏打算,准备应对川普政府启动贸易战的摊牌任务。贸易战火点燃,大陆央视全国联播即时推出“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针锋相对的高端评论,党政官媒毫不保留地掀起新一轮贸易保卫战。
全球第1、第2两大经济体意图以提高关税解决贸易摩擦,最后结果只会两败俱伤,相关企业与消费者势必要承担后果,付出代价。大陆《人民日报》就说,美方提高关税只会惩罚美国农民、企业与消费者。然而,战火能延续多久,取决于中美决策者对民意的抗压性与承受度。
最近,中方为担心舆论过度关注贸易争议,曾政策约束网络对中美谈判的评论风向,避免引发遍地烽火,影响谈判协议。但在美方展现霸凌式态度后,新华社带头发出“蛮横霸道、仗势压力、罔顾规则、不讲道义”的激烈评论。
川普打响贸易战,并非只为扭转贸易逆差、巩固产业竞争力,真正的考量,除开展大国战略较量,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当然有为寻求连任的盘算。近来延缓美朝谈判进程、挑起贸易争端,都有利于川普在选战中塑造强势的形象。
中美是台湾重要贸易伙伴,也是相关产业生存的支持力量,贸易冲突爆发,动用关税相互制裁、报复,如两极争议持续恶化,解决方案无法取得妥协,对台湾的进出口贸易乃至产业转型,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与影响。
贸易战火对台湾的冲击与影响主要涵盖政、经两大面向。今年是关键大选年,朝野有意参选者势必将中美冲突因素列为政见诉求,川普也刻意将打“台湾牌”视为对大陆贸易战的辅助工具,这就会影响到朝野参选者的靠边站队。
蔡英文与川普都面临连任的压力,贸易冲突所形成的紧张氛围,有利于川普对台政策的操作,对蔡当局操弄两岸政治、军事、外交对峙等议题,也提供有利元素。蓝营参选者也意图在中美贸易纷争中挖掘可运用的题材。
从中美初步过招来看,双方对提高关税、扩大征税领域并没有平息的迹象,大陆似已做好“持久战”的政策准备,即使中美元首6月底将出席日本大阪的G20领导人峰会,但并不代表双方届时会有妥协方案,这对以出口美国为主的大陆台商将首当其冲,成为贸易战的牺牲品。
中美贸易战就像两头大象打架,大陆台商与台湾经济前景恐怕难逃池鱼之殃。2020台湾大选,朝野有意参选者对持续升温的中美贸易战火,既不能只是盲目思考靠边站队,或对急遽变动的政经生态缺乏危机意识,必须妥善因应并提出有利于台湾生存发展的战略倡议。
强制技术转让 中国到底搞没搞?
停止强制技术转让,是美中贸易争端中华盛顿方面的一大核心诉求,不断反复提及。中国官方媒体近日则高调刊发评论,称西方企业转让技术都是自愿的,中方从未强迫。
当年获得的外国新技术,是后来中国高铁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导火索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周六(5月17日)以"钟声"名义刊发了题为"欲加之罪,何患无罪"的评论文章。作者指责美国"给中方企业扣上了'强制转让技术'的帽子。长期以来,美方一些人喋喋不休指责中方企业,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
文章认为,"美国公司在美国呆着,美国企业的技术锁在美国的办公室里,谁能强制他们到中国来?谁能强制他们同中国企业合作?科学技术成果,说到底是在人的大脑之中,就是用外科手术打开大脑也无法强制得到。如果双方能在技术上合作,必然是自愿的、自主的。在科学技术面前任何强制都是无效的,何来'强制转让技术'之说?!"
近两周以来,美中两国贸易战骤然升级,双方都扩大了加征关税的幅度和范围,相互之间的口水战也毫不停歇。特朗普宣称,美国已经"赢了";而新华社等中国官方媒体则屡屡发表"愿谈则谈、愿打则打"等火药味十足的社论,表示要"奉陪到底"。
新法出台实施细则尚不明确
强制技术转让则是贸易战中的一大核心争议点。中国全国人大今年3月表决通过的《外商投资法》中,明确规定"技术合作的条件由投资各方遵循公平原则平等协商确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这被认为是对美方核心诉求的积极回应。
不过,据中国商务部透露,这部新法案的配套行政法规仍在制订过程中,其实施条例最早要今年年底才能出台,从而确保《外商投资法》的可操作性。
美国在华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今年4月发布年度白皮书时就明确指出,美中两国如果要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协议,就必须解决包括强制技术转让在内的"结构性问题"。"美国一直愿意忍受贸易争端带来的后果,这显示,减少贸易逆差并非唯一目的,这反映出美国政府官员对于中国的强制技术转让、歧视性经济政策和网络盗窃问题有多么重视。"
《人民日报》周六的评论则认为,"美方关于'强制转让技术'的论调,可谓凭空捏造。重复一千遍的谎言终究还是谎言。中国关于中外企业合作的规定中,没有哪一条是强制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转让技术的政策和做法。中外企业不管是技术合作还是其他经贸合作,完全是基于自愿原则实施的契约行为。"
怎样才算"强制"?
事实上,美中双方对何为"强制"、何为"自愿"转让的定义,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不论是刚刚生效的中国《外商投资法》,还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签署的《议定书》,都只是承诺"不以行政手段强制技术转让"。至于具体的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进行合资谈判或者交易谈判时将技术转让作为前提条件,中国的现行法规则没有作出规定。而美国政府、美国商界代表,在当前的贸易争端中,往往以这些案例为依据指责中国的强制技术转让行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近年来有所放宽,中国的不少行业依然没有向外商完全开放,而是要求外企必须与本土企业进行合资,且外资占股比例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对外方合作伙伴提出技术转让要求的中国企业,往往是国资企业。
同时,行政部门直接出面要求外企"以技术换市场"的案例也并非没有。中国高铁制造业的崛起就是其中的典型。2004年,中国首次进行高铁列车采购招标时,当时的铁道部就在招标中明确写道"外方关键技术必须转让、价格必须优惠、必须使用中国品牌(即外企必须与中国本土厂商合作)"。西门子、阿尔斯通、川崎等外国厂商还不被允许直接与当时的南车、北车等本土企业洽谈,只能与中国铁道部的代表进行谈判。觊觎巨大中国市场的外国厂商,最终纷纷接受了中方的条件,与中国厂商合作生产,并且将众多相关技术转让。而南车、北车以及后来的中车集团,则凭借自身原有的研发能力以及"引进、消化、吸收"的外国新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发,实现了中国政府要求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前后,中国官方媒体在赞扬这一发展进程时,丝毫不讳言"铁道部坚持原则"。目前,中国高铁制造业已在全球市场上成为了阿尔斯通等老牌西方厂商的最强劲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