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推特中指责中方想要重新谈判(图源:AP)
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5日再度对中国施压,威胁要将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关税从10%上调到25%,并不排除对其它商品也加征关税。特朗普此次的关税威胁已于5月10号正式付诸实践,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关税大棒,中国方面也做出了十分硬气的回应,对于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进行反制。自2019年6月1日0时起,对已实施加征关税的600亿美元清单美国商品中的部分提高加征关税税率,分别实施25%、20%或10%加征关税。对之前加征5%关税的税目商品仍继续加征5%关税。
中美关系专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陈琪教授在接受多维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未来的谈判节奏肯定会慢下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美之间还存在较大分歧,对于特朗普个人而言,当下并不是达成协议的最好时机。
多维:几天前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刘鹤即将赴美进行第十一轮经贸磋商前提出要对中国商品再度加征关税,并在几天之后的5月10日正式对2,500亿中国商品关税提高为25%,就在外界普遍认为中美贸易谈判进入“最后一公里”阶段时,特朗普为什么突然来这么一出?
陈琪:特朗普突然变卦的决策过程虽然还不完全明朗,现在很多分析要么是猜测性的,要么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推特(Twitter)所单方面抱怨所透漏的信息。
但我认为很显然与5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美第10轮经贸谈判进展不顺利有关。中国副总理刘鹤在此次访美国之前,接受了媒体采访,但也并没有披露过多实质性消息。根据美方透露的消息,美方指责中国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提议,而这些提议特朗普不太能接受。
但刘鹤会谈后的表态则很清楚,首次明确表示中美在三个方面有非常尖锐的矛盾。这说明在谈判过程中,双方都有各自的诉求,而这些诉求很难在短期内协调解决,这是核心问题。也就是说,此前外界对于中美能够迅速解决核心争议并达成协议的预期过于乐观。
多维:此前舆论普遍认为谈判进行到第十一轮已经到了最后一公里冲刺的阶段。
陈琪:没错。中方在谈判之后的报道基本上都是套话,每次谈完之后的官方消息几乎没有变化,中方对于谈判进程保密工作做得好,给外界的信息较少。“事情进展顺利,还差一公里”类似信息都是由美国方面说的,中国想要重新谈判也是美方说的。
把这些情况放在一起看,对比之下反映的结果就是,双方在一些核心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分歧,不像大家普遍认为的很快就能达成协议。这是我的第一点看法。
第二点,我认为双方想要尽快达成协议的决心都不够强烈,也许在现在的情况下,虽然中美已经进行了十一轮谈判,最近双方在6月之前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并非完全排除,但是心态和预期都发生了变化。越到后来,尤其是4月4日的谈判之后,双方可能都开始重新思考是否要如此紧迫地达成协议。
第三点,由于美国对中国输美的2,000亿商品的关税已经由10%提到了25%,中方肯定会有所回应。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的谈判节奏至少要缓一缓。当然,中美也都表态了谈判还是要继续,但既然关税已经升了,“死猪不怕开水烫”,那就再缓一缓。
在未来的谈判中,节奏肯定不会像之前那么紧凑。3月份之后,中美负责谈判的代表团差不多两周见一次,甚至一周见一次,这个速度太快了。
这也说明,在此前的谈判中双方磋商的问题很多,交换的文本也很多。接下来面对面的谈判的节奏可能就会慢下来。
第四点,从去年开始,双方一开始都是“富有激情”地准备打贸易战,特朗普说贸易战非常容易赢,中国说不惜一切代价要反击。但是双方经过一年时间的摸底,渐渐发现还是有谈判的空间,因为短期内升级贸易战双方都有些受不了,尤其是特朗普在国内要面对豆农的压力。
所以,打一打又停一停,试探对方的底牌,哪些可以让步,哪些不能让步。同时国内的信心和承受力也都经受了一定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既要在双边贸易谈判中保持一种张力,同时要在寻求谈判目标上更加提高了谈判门槛。
多维:就是要维持边打边谈的态势。
陈琪:对,在这个表面现象的背后,呈现出的是经过一年多的真正谈判,双方更清楚的掌握了各自国内的信心和底牌。一开始那些跟着舆论风向激动的老百姓中,有乐于打贸易战的,也有十分悲观的人,但经过这段时间之后,双方对贸易战的风险和损失更清醒了,承受能力也提高了。
5月13日央视播发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的国际锐评,官方首次宣称美方对华发起贸易战,这其实是准备承担中美贸易长期紧张的国内动员。
多维:双方在达成协议的紧迫性方面发生转变,是否和美国2020年大选有关?
陈琪:当然与美国大选有关。从美方的角度来看,今年6月之前达成协议对特朗普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现在达成协议的话,按美国的舆论造势,肯定会塑造成中方做出了妥协让步,这个效应如果现在就释放出来,对于特朗普选情的助力作用会随着时间渐渐流逝。
所以,我认为特朗普可能想要在下半年,至少是8月份以后,再与中国达成协议,那时他再宣称自己在中美贸易战中取得了胜利,会更利于大选的结果。
因为一旦现在就达成协议,在未来两三个月内,美国国内的不同利益集团,尤其是特朗普的政敌,会随着事件会慢慢发酵而制造对他不利的舆论。这时可以预料到的情况,不同的人对于中美达成的协议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便美国在协议中实现了某些预期诉求,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肯定还会有人认为美方获得的不够多,并以此为武器攻击特朗普。
从中方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如果很快就达成一项协议,尤其是一个全面协议,肯定要涉及国内政策调整,甚至涉及国内相关的改革和法律的调整。这些都不能在短期内迅速做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机构,甚至不同的官僚机构都会有不同的判断,所以中方也需要时间磨合形成共识,不能够急于达成协议。